APP下载

冬日横店剧组行

2017-12-23裴若然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导演组横店院长

作者简介:裴若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主攻方向为电影与跨文化研究,本科毕业于暨南大学,主修电影导演方向。

我拎着一堆民国时期的衣服,呼吸着上面散发出来的各种人的气味,站在巨大的道具车前。远方游乐场里传来阵阵欢笑,应和着不远处暗夜里灯火通透仍旧还在紧张进行拍摄工作的剧组。因为是南方,所以园林中的树木落叶的不多。晚上风大,枝叶摩擦,蹭蹭作响。这时小金哥抱着两倍于我手中的衣服,远远地跑来,几步跳下台阶,不需要我的帮忙就麻利地打开了两道巨大的锁。“冷吗?冷就上车。服装间衣服多,可以挡风。”我摇了摇头。“累吧?今天收工算早的,这是最后一场戏。待会就可以吃饭咯!”

这是初冬的横店影视城。

火车是上午九点半左右到达义乌的。十一月的江南清晨,空气微微沁凉,一下车便感受到了久违的寒意。我翻开包,把早已准备好的厚外套穿上。同行的印度小哥在站台上找到了接他的人,开心地向我们挥手告别。一路上要是没有他,估计我们的火车之旅就会乏味很多。我们在院长秘书毛哥的带领下,坐上了一辆小巴士。师傅说,义乌离目的地不算太远,顶多一个小时车程。听到这句话,我把帽子耷拉下来,抓紧时间赶紧补觉。时间倒退半个月,当老师在学院的影视观摩厅里宣布我们即将前往“中国好莱坞”——横店剧组实习的时候,整个班为之欢呼雀跃。我们一行七人有幸作为第一组实习生前往院长主演的年代戏——<笔墨纸砚>剧组。接着老师连番对我们实行了连环炮弹般的恐吓:剧组的居住条件很差,饭菜质量很差,实习环境很严格,工作人员很苛刻……总之通过他们的描述得出一个结论:剧组就是不好混的。所以,在一开始大家都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牺牲心态踏进了深不可测的全国最大的影视基地。

在被偌大的“江南水乡”片场绕的晕头转向之时,豁然惊现传说中的剧组。好大的阵势——至少上百人吧,打灯的、扛道具的、收线的、收音的……一瞬间被强大的气场给镇住。这么多人,却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丝毫不受临时情况干扰。大家各自忙活互相配合,整个片场几乎就没有看见游手好闲的人。我们几个实习生像木杆一样杵在旁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毛哥说既然来到剧组,就要分配工作。大家正为即将分配到哪个部门窃窃私语,这时有位哥哥走过来跟毛哥打招呼。他俩寒暄了一阵后毛哥向我们介绍到,“这是服装组的小刘哥。有谁愿意跟他走?”一阵沉默之后,我主动站上前,“小刘哥,带我去服装组吧。”就这样,我正式成为了服装组的小跟班。

服装组的哥哥姐姐们都很照顾我,舍不得让我干重活。每次我主动上前帮忙时,他们都不会让我插手,很多次我都是被晾在一旁,看着他们忙活。我时常看见小刘哥一个人蹲坐在一边,认真地用笔在剧本和通告单上记录着什么。有时候拍夜戏灯光昏暗,他就这么一只手开着手机电筒照明,一只手马不停蹄地写。走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为接下来的戏份所需的服装道具做准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剧组里人人都有一份通告单,每一组都有固定通用的剧本。别以为剧本只是给导演和演员对台词的时候看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天的工作安排都应以剧本描述为准。比如这一场戏有多少个主要演员,他们要穿什么衣服,今天要拍哪几场戏,接下来还有没有他们的戏,如果有的话他们是否要换衣服,以及要换什么衣服,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换装……这真心是个技术活,因为有时拍摄计划会因突如其来的变故(天气等)而更改,之前一系列计划会被打乱,这时就要凭经验来跟上导演组的脚步了。

由于横店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人流量较大。因此剧组在工作的时候,都会在片场拉上警戒线。但有时还是会吸引大量围观游客。拍戏途中突然冲上前来要求合影签名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但也不是说绝对没有。有些地点不允许拉警戒线,因为景区有规定,不能影响客流量。有些游客往往过于激动,叫嚷着想要近距离观看明星拍戏,对拍摄工作造成了很大不便。工作人员经常是刚劝住一个另一个又围过来了,防不胜防。偶尔双方的态度都过于强硬,容易引发争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剧组不仅要和游客抢地盘更要和游客抢时间。记得原来在香港的时候第一次见人拍电影,好奇地围观了一小会儿,没想到今日反倒作为剧组工作人员的身份被他人围观……

剧组听起来相当神秘,但当你身在其中时,你会发现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分工明确是保证工作效率的关键。导演组、制片组、灯光组、摄影组、服装组、道具组、化妆组……这么多组,刚开始接触时觉得听起来头就开始大了。这样吧,先让我来介绍介绍这些部门。导演组是整个片场的核心。每天何时开工何时收工,全由导演组的人说了算。在现场你可以看到不停转场不停换场景的拍摄,任何部门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受制于导演组。坐在监视器后边的,当然就是片场最顶级的老大——导演。但是,通常情况下剧组有两个监视器,全剧组也就只有灯光师能够跟导演“抗衡”,只有他才有资格坐在另一个监视器前面,观察着屏幕上每一侦移动的光影。某一条拍得不好,有可能重来上十几二十次。当然,这样苦的可不止演员和场记,只要效果达不到导演要求,每个人都会为此付出时间的代价。制片组,总的来说就是剧组的基础,没有它,拍摄工作就无法进行。大到整个剧組运行的开支预算,小到每日的通告单排期,统统都由制片组包办。摄影组与灯光组是女生禁区,他们说剧组里有一条规矩:女人不能碰机器。我们只有在一旁远远地看着灯光师傅打光。相对于这几个大块头部门来说,化妆、道具、包括我所在的服装组把所有的细活全包揽了下来。千万别以为这些杂活容易……就算是穿衣服,怎么穿,道具怎么放,怎么保管,全都有讲究呢!

平时在学校拍片的时候哪来这么多专业的分组,往往导演一个人就要兼摄影师与录音师,实在不行有时还得亲自上阵做客串演员。但我们没想到自己却在电视剧里客串了一回群众演员,穿越了一次民国老上海。实习的第四天,因为群众演员不够,实习生们亲自上阵,换回了三十年代的学生制服,扎上了清纯的学生妹发辫,走进了教会学校的美术课堂,扮演着院长女儿的同学。中午休息的时候到处溜达,发现另一剧组正在拍摄抗日题材,远远地开来一辆日本军车,游客纷纷侧目——看,皇军!车上穿着日本兵制服的演员挺不好意思,尴尬地朝向大家表示,“我们是中国人!”

大量的群众演员也成为了横店一景。他们也不固定呆在某个剧组,通常哪里有活接就去哪走走场。有人曾对我说最多的时候自己一天跑了八个剧组。片场休息的间隙,我们有时会和他们闲聊。其中不乏有很多90后。有一些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趁着大三大四学业不那么紧张出来实习找点事做;有一些是中学毕业就抱着一颗新星梦出来走南闯北到处在剧组里露个脸,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有一些是暂时找不着工作,挤进剧组凑合着混口饭吃……在横店,有太多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太多人生无限的可能性。我何尝不佩服这些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单打独斗的勇气!每个人都应有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不可知的风险总在禁锢着自己的每一个下一步。

“谢谢导演!”这是我在横店听到的最为之振奋的一句话。每一天不论白天晚上,只要一收工,在场的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喊出这四个字。在剧组里,所有人齐心协力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团队精神被发挥到极致。

说起拍戏,必然会有明星。在我们的剧组里,最有名的当然是张铁林院长了。被院长面试,听院长上课,第一次看院长演戏——这就是与院长在一起为数不多但又极其精彩的親密接触。在这里用院长而不是用“皇阿玛”称呼他,是出于两点:一,在学生面前,他不是炙手可热的明星,而是受人尊敬的院长;二,在剧组里,明星不再是偶像,而是合作的同事。小时候每天晚上天天吵着要看<还珠格格>,喜欢那个慈祥又严厉的皇阿玛,谁又猜得到十几年之后会亲自在剧组一边帮他换衣服一边听着他跟搭档对词?第一次帮院长换戏服,心里相当紧张,后来次数多了也就熟练了。院长在横店的档期非常满,可他仍然抽出时间在大晚上来到我们下榻的宾馆跟我们一起聊关于中国影视业的现状与发展。院长还告诫我们,在剧组里缠着明星照相,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行为。作为实习生,也就是剧组的一份子,在工作时间里表现的像个游客一样,成何体统?在横店的最后一天,收工的时候已然黄昏。院长叫住刚下楼的我们,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一次实习也许是我们在校阶段唯一一次真正体验剧组生活的机会,我们当中一些人有可能今后无缘影视界,但是请务必珍惜每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遇见不一样的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得到不一样的经历。

进剧组实习是很多影视专业学生求之不得的梦想,好多人想进剧组都进不了,而我们这么轻易就进入了,想来真是幸运。虽然距离横店之行过去好些年,好多记忆逐渐淡却,但是“横店精神”却长存心间。

猜你喜欢

导演组横店院长
我混进《竞然如此》的导演组,观察了一段时间
横店影视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影片《大决战》中是如何表现林彪的
“北特圣迪”助力世园会闭幕式精彩呈现
As Light as a Feather
Looking Forward
横店少了戏
试论涉案纪录片的“进行叙事”功能
——以《纽约灾星》为例
院长的春节
院长究竟该拿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