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纸糊窗
2017-12-23周士龙
文/周士龙
寒冬腊月纸糊窗
文/周士龙
关东一大怪——窗户纸糊在外。早些年,在东北农村,冬天一到,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糊窗户纸,防止冷风侵入,预防严寒。
窗户纸,是专用裱糊窗户之纸,厚约半毫米,多是浅黄、黄白等颜色。窗户纸又称“毛边纸”或“毛头纸”,后又出现红辛纸,皆为民间纸坊加工,虽然这类纸做工粗糙,但是有较强的韧性,糊在窗户上,既挡风,又透光,深受当时的老百姓喜欢。
二十世纪70年代,东北农村住房的窗口多数还是小櫈,如同小学生写字用的田字格,有的整个窗口就一扇窗户,窗口全封闭,有的横向由中间断开分为两扇,上扇可打开通风,下扇固定在窗口框上。那时日子过得清贫,多数人家安装不起玻璃,有的窗户下一半用玻璃,上一半用窗户纸,有的人家窗户干脆都用窗户纸裱糊。窗户纸当玻璃用的人家,经过半年多风吹雨打,窗户纸大多破损,春夏秋三季可以将就,但是冬天来到之前,是必须予以更新的。一是为了保暖,二是为了房间整洁美观。
那时,冬天刚降温,母亲就开始忙着打浆子糊窗户纸了。邻里女人、女娃子们闲着的也都过来凑热闹、打下手。屋里屋外,窗里窗外,打浆子的,裁剪纸张的,传捎跑趟的,个人发挥个人长处,大家说说笑笑,干起活来好不热闹。
母亲先把旧窗户纸全部撕净,揭净粘在窗户棂子上的纸毛纸屑。撕扯纸毛纸屑特别费事,一片纸毛,比手指肚还小,所有窗棂都要撕扯,不可漏掉一片,撕净后还要用扫炕笤帚扫净杂物尘土。其他人把纸边对照窗口尺寸用剪刀裁齐,用白面调好浆糊,用食指指肚往窗户棂子上抹匀,不能有疙疙瘩瘩,然后从窗口上方一侧开始,一张张平行粘贴,上下左右必须贴到窗户棂子上,如纸不够长,可先按照窗户棂子位置,裁掉多出部分,尽量让接头在窗户棂子上,避免裸露。 我是个不懂事的小捣蛋,拿着秸秆蘸着炉子上小铁锅里的白面浆糊到处涂抹,惹来母亲一顿训斥,邻家小姐姐就把我领进屋里,让我帮她挑选“花盆儿”。所谓“花盆儿”,就是“窗花”,好等到大人们糊完了,再往窗纸上贴。
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窗户纸就都糊完了。母亲在窗户纸上掸上一层豆油,给纸张增强点抗水抗拉能力。我和几个小姐姐脱鞋上了大炕,按照小姐姐的吩咐将窗花贴到合理的位置上。那涂颜着色、精致细腻、图像逼真的窗户花被贴上后,屋里瞬间就充满生机和喜气。
后来,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家家户户糊窗户不用窗户纸了,老式的窗户纸逐渐被简单实用的透明塑料布代替。一大张塑料布覆盖在整个窗棂上,然后将高粱秸秆沿着窗框用小铁钉子钉牢,既简单又省事,也比老式窗户纸好看。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世世代代居住的茅草屋和土平房变成了宽敞瓦舍,窗口再也没有使用小櫈窗户了,更不用糊窗户纸和塑料布了,都是大块儿玻璃,不但封闭较好,还是多层“真空”玻璃,提高了采光性能,既透明,又保温,深受人们喜爱,相比之下,窗户纸和塑料布都相形见绌,逐渐走下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生活。
现在,寒冬腊月纸糊窗的印象已被许多人渐渐遗忘了,但是每当我回想起冬天小时候家里糊窗户纸的场景,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仍会立马涌上心头,让我无限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