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2017-12-23郭冰
郭冰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郭冰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在人类社会中意识形态属于一种特有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每个主权国家中属于具有关键作用的安全因素。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在农村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和新情况,比如越发猖獗的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日趋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严重缺失等。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巩固和强化,从而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意识形态领域;新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路径
一、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1.越发猖獗的封建迷信和宗教迷信。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具有超过1亿人的宗教信徒,农村信教人数在我国的宗教信众中占8 0%以上的比例,这些人属于我国主要的信教群众。该统计结果表明,在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民心的过程中宗教和迷信这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占有了一定的先机,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群众面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现状。在传教士的鼓吹和引导下,很多农村都出现了非常狂热的宗教信仰浪潮。与此同时,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也开始死灰复燃,广大的农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鬼神迷信者。各地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大肆地修缮祠堂,并且重建庙宇,出现了越来越频繁的巫婆神汉活动。
2.日趋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社会开始急剧转型,农村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已经形成。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出现了深刻变化,因此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也出现了大的变化,农民的价值观念开始日趋多元化[1]。在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等都在不断地渗透,严重地冲击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3.淡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目前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明显淡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很多人认为不需要信仰和理想,并且抱有政治信仰禁锢了精神的想法。此外,在“新儒学”的包装下,很多落后腐朽的传统封建思想开始在农村盛行,并对封建道德信仰进行大力鼓吹。在农民群体中有一些人不再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且出现了很多信仰宗教或者没有信仰的人,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也抛开马克思主义,信仰鬼神。上述的这些现象都表明,目前在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渐地被淡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文化极大地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4.缺乏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作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重视以广大农村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特点为目标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的出版和发行。虽然现在农村流行着一大批马克思主义通俗读本,然而这些读本大多属于各地区的基层党委宣传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出版和发行的,在语言风格和具体内容等方面都不符合现在的农民需求。因此,在农村群众当中存在着较多的不想学习、不愿意阅读、学不会、读不懂等各种厌学的情绪。与此同时,因为我国农村很长时间以来的工作中心都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工作,因此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在农村基层中理论学习和教育等工作都处于不断边缘化和淡化的尴尬地位。
5.淡薄的法律意识。因为农民普遍缺乏法律常识,所以在农村经常会出现不经意地蔑视或者挑战法律的问题。不管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经济活动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侵犯,而农民很少能够通过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比如现在农村具有很多的假农药、假种子和假化肥坑害农民、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上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因为农民淡薄的法律意识,而不能够及时地惩治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法分子。再加上有关部门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导致在面对意识形态宣传的时候农村群众往往会抱着否定或者怀疑的态度。
二、我国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尽管在我国的宪法中农民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然而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条件下,直到现在为止,在宏观上农民仍然是社会下层。杨继绳先生研究证实,当前我国社会的最底层就是农村困难户、农民工和农民。此外,在经济状况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也处于劣势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在2015年具有31195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则只有11423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城市人口而言,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提升,这样在比较效应下就使农村群众感到一种落差感。此外,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越老往往具有越低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4.8亿人,在全球老年人口中我国老年人将占1/4的比例。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在现实中很多农村老年群众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景,最终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的宗教和封建迷信。
2.社会变革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逐渐地由传统农业大国过渡到现代化工业化国家,在我国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我国的城镇人口在2011年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农村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空壳化趋势,而且农村的房产等具有越来越低的积财属性[2]。与此同时,各个城市却具有很高的生活成本,这些都是普通农村人无法企及的。不断上升的预期生活成本和越来越弱化的恒产功能之间的相互矛盾和作用导致农村群体开始片面地追求财富,所以拜物观念开始在农村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上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流形态意识受到了利己思想的极大冲击。
3.农村基层组织没有重视意识形态问题。首先,不想抓。很多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往往片面的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强行割裂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些人将意识形态建设理解成为“软任务”,认为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不具备实效性,所以从主观上没有对其形成充分的重视。其次,不会抓。很多基层组织的干部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马列主义修养,因此没有深入地理解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和相关内容,就算是想抓也不知如何着手[3]。最后,不敢抓。社会意识的形成基础就是社会存在,因为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掺杂在意识形态中,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认知水平,导致很多基层干部不敢也不想与广大的基层群众讲信念和理想。
4.外来思想糟粕的影响。在社会深化转型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很多西方国家采用文化产品的形式包装一系列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利用诸如文学和影视等形式向我国进行大肆渗透,以至于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充斥着众多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担心自身利益被损害的心态开始逐渐地侵蚀原来的与人为善的观念,算计别人的思想开始逐渐地削弱重视付出的价值观。总之,外来思想糟粕猛烈地冲击了社会中的公序良俗。
5.农村文化设施水平的落后。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过较长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也没有充分地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具有比较严重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缺乏各种基层文化活动设施,或者基层文化活动设施过于老化和陈旧,再加上文化队伍严重老化、文化人才十分匮乏、公共文化资源质量较差和数量较少等问题,广大的农民在闲暇之余无法获得文化的熏陶,所以尽管农民在新形势下具有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却得不到充分的满足[4]。
三、新时期解决农村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有效路径
1.在农村全面地贯彻我党的宗教政策,对宗教进行依法管理和科学引导。作为一种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思想,宗教与其他的封建迷信活动本身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农村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迷信和宗教进行正确的区分,除了对封建迷信活动进行严厉地打击和惩处之外,还要对农村的宗教活动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充分地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通过我党的宗教政策,真正地做好宗教的管理工作,使农村群众的合法宗教活动得以顺利开展[5]。要利用宗教政策对广大的信教群众进行引导和团结,使其拥护和支持我国的统一大业、各民族的精诚团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对宗教的消极影响进行有效控制,杜绝出现法律允许范围之外的宗教活动。
2.全面落实农民的科普和教育工作。要全面地落实农民的科普和教育工作,使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够杜绝有神论和唯心主义;同时还要强化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农民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在农村地区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这样农民才能够通过科学的思维和方式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最终能够在农村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3.全面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形成给健全的考核机制。我党夺取政权的途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在农村群众工作中我党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我党在执政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始终将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并且一直贯彻党管意识形态的方针。现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抓好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为此,首先,各级党委党组织必须要对意识形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工作中将了解民情、掌握民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确保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6]。其次,要想牢牢地把握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就要对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形成一个能够服务群众的村级党组织。最后,要在农村干部考核机制中全面地纳入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尽管在具体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并没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其在成效上却具有一定的标准,比如群众对基层党员的满意度、农村党组织对群众进行组织和动员的水平等,都属于重要的考核标准。
4.在农村基层打造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农村意识形态建设中党的组织和领导是关键,为此,必须要不断地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使广大的党员干部具有较强的建设意识形态的能力。要按照品行、本领、奉献精神和信念坚定并重的原则打造干部队伍,对农村基层的干部来源进行大力拓宽,在农村基层组织一线中补充大量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较高理论水平和良好文化素质的党员干部。将农村基层的“两委”班子配好,尤其是要重视村支部书记这一职位,在对其待遇和工作条件进行切实优化的同时,形成完善的基层工作体制机制,并且做好监督工作,使更多的党员干部在农村基层一线得到锻炼和培养,使其不仅能够带领群众致富,还能够在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中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从而在广大的农村基层形成意识形态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良好互动的局面。
5.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将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给农村的意识形态建设。为了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三农政策”。要想解决当前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问题,地方政府和广大的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就必须要充分地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针对当地的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政策,做好农民发家致富的引路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红利真正地惠及广大的农民。让农民真正地富裕起来,广大的人民群众才会相信和拥护党和政府,从而更加有利于农村的意识形态建设。
6.加强农村的文化市场和文化设施建设。首先,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地方政府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财政投入,还要拓宽相应的渠道,利用城市帮扶、企业捐助、对口支援和民间资本投入等多种渠道,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获得充足的资金;要着力推进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各项文化领域的惠民工程建设,将相应的硬件设施提供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也是解决农村意识形态问题的必由之路,要编辑和出版一些通俗的马克思主义读物,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市场供给,使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获得满足;要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大力奖励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贡献的相关工作人员,使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中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要充分地认识到民间艺人群体的重要作用,使其在发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工作中广泛地参与进来,从而形成良好的农村文化建设局面,活跃农村文化市场。
7.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对传统价值观的精髓进行大力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要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挖掘,汲取其中的精华和正能量,从而起到矫正价值观偏离和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作用。比如,“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等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其次,要从“孝”着手开展农村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赣南山区某村的一项调查中,笔者发现该村共计有324户987口人,其中有238户人家有老人居住,而比子女居住条件差的人家有229户。现在轻视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农村群众大有人在,所以立足于“孝”着手开展农村的意识形态建设非常有必要,除了更加符合人性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最后,信仰、人性和人心三者的稳定性依次递减,所以要将“孝”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突破口,并且以“仁”为载体使人性的稳定性得以强化,从而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1]郑兴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2):95-103.
[2]王翠芳,卜祥熙.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矛盾[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7.
[3]杨新红.社会转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1,(1):72-75.
[4]任仲平.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N].人民日报,2014-04-14.
[5]马凯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6]赵亚锋.基层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6.
[责任编辑 刘娇娇]
F320
A
1673-291X(2017)09-0012-03
2016-12-18
郭冰(1984-),男,河南商丘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第二国际理论家意识形态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