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融资结构再升级
2017-12-23金宇编辑靖立坤
文/金宇 编辑/靖立坤
跨境融资结构再升级
文/金宇 编辑/靖立坤
跨境融资新政在便利企业和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融资业务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挑战。
相较于2016年陆续推出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试点及推广政策,2017年1月发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下称“9号文”),是对我国宏观审慎框架下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跨境融资上限,而且调整了不纳入跨境融资加权余额计算的业务类型,从而更加便利了企业和商业银行跨境融资业务的开展。但与此同时,新政对于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挑战。
企业高度认可新政
2016年度,中国银行通过对全球40个国家近3500家企业客户的调研,完成了2016年度《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调研的结果显示,在2016年度出台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中,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得到了境内受访企业的充分肯定:有55%的境内受访企业表示,这一政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新政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跨境融资空间。根据9号文,企业的跨境融资额度增加至自身净资产的2倍。这无疑大大拓展了企业开展跨境融资的空间。
企业逐步适应了新政,政策红利开始得到释放。2016年,部分企业由于受到境内外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并未能充分利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自身的额度。但经过一年时间的消化,企业已逐渐适应了全球融资的理念,政策红利将逐渐得到释放。未来,随着对境外融资模式的熟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放眼全球,充分利用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的资金支持自身的运营和发展。
银行的业务机遇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给银行带来了不少业务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银行外债业务。在9号文中,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同业代付等业务的豁免币种由本币扩展至本外币,使这类传统的银行外债业务的空间得到大幅拓展。
二是非居民机构账户类业务。境外主体存放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款,不再纳入风险加权余额计算,银行可以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开立NRA账户,并开展相关的业务。
三是是QFII和RQFII的业务。根据9号文的规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或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存放在金融机构的QFII、RQFII托管资金,境外机构存放在金融机构托管账户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所募集的资金”,无需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此类业务也是银行可拓展的方向。
积极应对挑战
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银行在自身经营中的风控管理也面临更多挑战。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增强经营自主性,并提高自律和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以适应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
一是迅速调整业务管理结构,适应全口径的额度管理机制。银行应根据自身一级资本情况来确定总量跨境融资额度,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分配机制,支持优势重点项目和优势重点区域。鉴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有逆周期调节、总量和机构调节并重的特点,银行要积极研究和领会监管的政策,设立的额度管理机制也要同样具有灵活快速的调整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产品的发展情况。
二是履行合规性管理职责,加强业务统筹规划。银行要切实落实业务开展的合规性审核,各类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中的审核要点及职责要清晰明确,提高自身运营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且提前对业务的开展做好规划。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时监控业务指标。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系统不够人来凑”的情况一定会被发展的浪潮拍在沙滩上。鉴此,银行应该加强系统的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自身业务开展的详细数据,用以监测各项指标。这是风险管控、业务拓展的基石。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贸易金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