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建构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7-12-2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王 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建构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王 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为了破解课程教学与学生诉求问题之间面临的困境,提出在问题意识导向下,构建适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PBL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理顺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教材知识点,综合施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获得感。
PBL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在本质上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在课堂中遵循 “讲解概念—正面论证”的一般教学套路,无法使大学生有更强的获得感,往往表现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矛盾。面对网络空间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解疑释惑,应是本课程承担的学科责任。因此,引领学生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而行之”,以问题意识导向的PBL教学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强调通过合作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教学环节包含有:向学生出示问题;鼓励学生澄清迷思概念;由学生制定学习事项;师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所需的基础;学生不断去发现新问题,并且去制定新的学习事项,进而解决新的问题。
在PBL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能让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
问题式教学法最突出特点就在于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能增加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困境
1、注重结论性内容的宣讲而忽视了学生的答疑。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加之课时的限制,基本没有留下答疑的空间,无法解答大学生的疑惑,作用范围有限。
2、忽视大学生主体诉求的教学内容设计。“基础”课中很多内容学生们平日里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中经常接触到,加之与中学政治课有一定的重复,如果不能更深入地引导大学生探讨问题,势必造成学生对“基础”课的淡漠与抗拒。
3、信仰、价值观等内化的隐性要求与教育的直白、显性化之间的矛盾。精神世界只有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持续效果,过多的灌输反易产生排斥情绪。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受到社会多元化现象的冲击。这势必挫伤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信任。
5、课程的价值导向的高要求与教育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矛盾。现行“基础”课教材是2015年修订的,除了绪论和结束语,共有8 章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知识,而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单一,也影响课程的实效性。
所以,增强“基础”课实效性,提升学生获得感是当下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PBL教学模式
“基础”课的教育指向应该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基础”课中知识点比较碎、比较多,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全、讲透,事实上不可能做到。那么,在“基础”课教学中以问题为索引,辅以专题教学的模式,能够较好地克服目前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一)建立PBL教学的方式
1、串联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兴趣。教师转换教学模式,把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来代替按部就班地一章一节地定义、概念层层宣讲。并且,有机融合教材知识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比如,通过“如何看待新出现的读书无用论?”“寒门还能出贵子吗?”等现实的问题,来探讨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里该学什么?从而将绪论的“适应大学人生新阶段”、第一章“树立理想信念”以及第五章的“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的知识点串联来讲,既帮学生释疑解惑了,又能深度解读教材的知识点。
2、以疑导论,激发思考热情。设置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教师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的管控、情境的创设上,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比如,“人为什么要恋爱呢?”使学生在疑问的引导下去思考和探索,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来讨论,并适时地引入正确的恋爱观。
3、运用师生交叉提问、反问的方式递进知识结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利,学生也可提出问题,甚至师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相互发出反问。在“提问— 回答— 反问— 回答”的循环中构建清晰的思想观念。在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引导。
4、问题设计上也可采用逆向思维。比如,“不遵守规则会带来什么?”问题的设计,对于做或不做的后果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将逆向思考转化为正向引导,既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弘扬了正能量。
5、问题教学模式中综合施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研究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反思教学法、对话教学法、调查教学法,在问题导向下的教学模式中加以协调运用,产生共生效应。“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通。
(二)PBL教学环节的设计
1、教师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习主题。向学生展示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情境所包含的学习主题。
(2)分组。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依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兴趣、性别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
(3)指导评价,及时反馈。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作点评,给出相应的修改完善意见,补充相关的问题解决策略。
(4)总结反思。对问题解决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前景,并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评价与反思。
2、学生活动:
(1)感知问题。面对呈现的问题情境,认真阅读教材以及寻找相关资料,从多个维度感知问题。
(2)形成协作小组。结伴形成学习小组并确立小组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以便更好地发挥小组的功能。
(3)分析问题,形成方案。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分析找出问题关键,初步界定问题并提出假设。通过浏览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搜索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小组成员进行资源的共享、观点的交流与协商,最后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4)汇报方案。在小组成员共同准备的基础上,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小组计划、合作情况、研究成果等,课后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5)反思知识结构与协作过程。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以及写小论文来反思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同时也对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1]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4).
[2]褚有众.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3]王宽明,郝志军.“问题解决”教学:内涵、实践及应用[J].教育探索,2016(3).
[4]刘相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梁燕,汪青等.从学生的视角看PBL教学实践的效果和努力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9(4).
[6]王云,崔彩霞,王丽琴.基于Moodle平台的PBL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9).
[7]陈晓芳.基于问题的学习---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教学法的适用[J].学理论,2015(2).
2017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建研究课题“‘获得感’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E3-0505-17-0108)。
王洁(1969—),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