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蒙俄文化走廊”建设研究

2017-12-23张志华

北方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蒙俄文化交流三国

张志华

“中蒙俄文化走廊”建设研究

张志华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文明对话中文化的互联互通是多元异质的民族相互对话的过程,相对于经济而言,文化的互联互通颇具基础性、可持续性和极端重要性,当下“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外向型丝路经济更是文化的经济,文化是核心要义。“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迫切需要弘扬草原丝路精神,更好发挥文化的软力量支撑和先导作用,以文化相通助力经济走廊的务实推进。

中蒙俄文化走廊 软力量 先导性 基础性

“‘一带一路’是一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中欧乃至世界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之路”。文化的互联互通是多元异质的民族相互对话的过程,相对于经济而言,文化的互联互通颇具基础性、可持续性和极端重要性,“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之一,必将使中蒙俄三国的战略对接与互利共赢推向新高度,因而迫切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先导、支撑和助推作用,其中,最为现实的最佳选择就是要建设好“中蒙俄文化走廊”。

一、建设“中蒙俄文化走廊”的必要性

(一)建设“中蒙俄文化走廊”是“丝路精神”的当代彰显

绵亘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先人用驼队架起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线国家不同文明、宗教、种族在长期的通商易货中不断求同存异,书写了互相借鉴、彼此尊重、共同发展的壮丽诗篇,孕育和凝结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无不给后人以深刻的智慧和启示。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缘和人文往来观之,中蒙俄三国山水相连、睦邻友好、交往频繁,堪称亚欧人民互鉴互利的先行者和典范,早已形成底蕴深厚和独具魅力的草原丝路精神,而它作为“丝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东西方文化对话和文明互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中蒙俄文化走廊”就是草原丝路精神的发扬光大,更是“丝路精神”的当代彰显和弘扬。首先,中蒙享有相同的族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种共有族源和这些共同资源渗透在两国的历史文化中,也存续在两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是中蒙游牧文明传统和草原文化灵魂在当今时代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建设“中蒙俄文化走廊”的极为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文化力量。再如,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还有一条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的“茶叶之路”,横跨整个亚、欧大陆,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商业奇迹,展现了亚、欧人民民间社会密切交往的历史需求,更是一条推进东西方现代进程的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所有这些历史记忆,都是留给中蒙俄三国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正是以这条“茶叶之路”为主题,中蒙俄三国抓住其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契合点和文化共享资源,联合签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宣言,开启了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和开拓未来的新的合作篇章,无疑是草原丝路精神的当代绽放和创新之举。

(二)文化认同是民心相通等“五通”的软实力支撑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元合作伙伴、多个区域板块、多类实施主体等多项重点目标,并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思想基础,也是中蒙俄三国之间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沟通桥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也即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时代,文化认同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是不是认同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是不是接受彼此的传统与价值观?看待彼此是友是敌?民心相通与文化认同至为关键,而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是最受欢迎、最为有效的夯实民心基础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文化认同即文化对政府和公众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力,亦即充分认识建设“中蒙俄文化走廊”的必要性,对促进中蒙俄三国“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从而合作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中蒙俄文化走廊”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随着中蒙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同蒙古国和俄罗斯人文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呈现出积极互动的良好态势。譬如,中蒙之间联合举办的“文化周”“文化月”和“中国版画展”“国际服饰文化节”“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大型演出、展览、交流等系列活动,作为各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展示,成效十分显著。我国积极参与俄、蒙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节、作家节、文化论坛、竞技比赛、民俗展示等文化活动,极大提升双方文化交流的范围与质量。同时,内蒙古积极发挥区域与民族优势,加强对俄、蒙的文化传播力度,构建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店相互联动的“六位一体”外宣格局。特别是二连浩特市和满洲里市作为口岸城市,扎实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在我国对俄、蒙文化交流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市从单一的文艺演出起步,逐渐发展成为涵盖会展、论坛、互办城市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层次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扩大,对促进中俄蒙三国文化交流、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术话语权显著增强

目前中蒙俄三国学术交流活跃,学术话语增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吉林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家及地方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大型学术活动,显著增强了我国在相关学术领域中的话语权,中蒙俄国际智库论坛连续举办三届,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国其他智库间交流频繁,中蒙俄三国相关学术机构互派学者,互相兼任对方学术机构的特约教授(研究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已成常态,三国学术界之间及其学者相互借鉴、密切切磋、加强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基本形成,为中蒙俄三国“五通”发挥着积极的引擎和先导作用。

(三)教育合作持续深入

中蒙俄三国教育合作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显著拓展。中国在俄罗斯、蒙古国都设立了孔子学院,为有力推进俄罗斯、蒙古国两国青少年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中国同时在俄蒙两国设立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各高校大多采取开放式办学与俄蒙两国建立了长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并逐年增加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据统计,蒙古国现有60多所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接受汉语教育的学生达万人,在蒙执教的中国汉语教师有182人,蒙古在华留学生达8000余人,在内蒙古,有30所学校接受俄蒙留学生,在校留学生近3000人。在二连浩特学习的蒙古国中小学生达500人,2012年俄罗斯来华学生达1.3万人,同比增加7%。近2.5万名中国学生留学俄罗斯,俄罗斯在华建立7家俄语中心,内蒙古与俄蒙两国分别缔结了9对、11对友好地区关系,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民间文化交流不断拓展

中蒙俄三国民间交流频繁,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特别是内蒙古民间组织对蒙古国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借助跨境民族的语言、民俗及文化相同相近等特殊优势,随着便民通关的不断推进,民间交流及往来异常活跃;各类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老年艺术团等民间团体,经常邀请俄蒙及其他国外友人来内蒙古举办展览和参观考察;跨境旅游方兴未艾,出境旅游呈井喷式增长,一些爱好自驾游的车友们也经常往返于境内外毗邻城市之间,带动两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与交流。

三、“中蒙俄文化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智库先行,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增信释疑

学术合作是人文领域国际合作的制高点,是从学理上去解决学术分歧、消除学术偏见、缩短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互信,提高合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中蒙俄三国于2016年6月23日在塔什干签署的《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明确制定“重点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教育和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的规划”,意味着科研合作将会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未来走向的重要内容,成为多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引擎。同时,中蒙俄三国学术界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智库对话新模式,秉持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实现智库有效对接,有效整合智库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智库的集聚效应,共同关注和致力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夯实合作的基础和提升三国智库论坛的影响力。要利用大数据资源和互联网+,实现三国智力联姻,芯片串联,构建三国智库网络平台,转变和创新智库交流合作方式,建立常态化智库对话、人员交流互访与合作研究机制,组织举办网络年度“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国际发展高层论坛,相互借鉴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就“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相关国际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更好发挥网络智库的优势。

(二)机制创新,搭建多层次文化交流平台

根据当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实际,为搞好“中蒙俄文化走廊”建设,建立和完善中俄蒙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和平台,制定政府文化交流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完善中蒙俄三方定期会晤机制、中俄蒙地方文化交流和专题文化交流协商和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事业和民间社团的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市场运转的良性运行机制。统筹各类论坛、博览会、洽谈会和文体旅游节庆活动,推动媒体对话、文化交流,构建主题鲜明、各有侧重、特色突出的平台体系。加强三国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完善边境口岸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文化设施先行和互联互通。如,在俄蒙建立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在俄蒙知名高校设立中国馆及开办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在内蒙古建立中俄蒙文化交流中心,建立草原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数据库等。

(三)品牌引领 ,精心打造文化交流新高地

在中国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要围绕草原文化这一最具活力的民族文化核心品牌,加快发展文化生产力、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企业,继续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骨干作用,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文化艺术精品,通过“五个一工程”奖、“索伦嘎”奖等重大奖项抓好草原文学作品、精品舞台剧目、优秀蒙古文译介等项目,不断推出保持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利用在国外举办“内蒙古地区年”的机会,摸清和贴近国外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生产和输出一批表现力、吸引力、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国际知名品牌。同时,要推进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必须用国际化的视野,做好本土化的运作,既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要考虑国际受众的审美取向,真正做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

(四)顶层设计,推动政府与民间交流与合作

统筹各类资源和政策,落实好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内容。加强政府主导的官方交流,积极开展主流、高层和社会精英往来和对话,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增进理解,加深友谊;重视媒体的理论以及宣传部门的“扩声”作用和影响力,运用现代媒体,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周、学术论坛、文化讲座等,组织展览巡展互换、文博图书资料共享、人才培训交流等合作活动,加大“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人文交流。发挥民间文化交流灵活、专业、便捷、随意、轻松等特点,筛选其中既有传统文化传承,又有现代发展创新的内容,抓住文化的交流点,以多种形式进行平等沟通交流,表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成果。提升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涵,加强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经验总结,提炼规律,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让民间交流活跃起来,通过降低门槛、政策引导等形式,让民间口碑相传,自发自愿讲好我国改革开放新篇章,讲好内蒙古民族团结,讲好中国亲诚惠容理念,讲好“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新构想和中蒙俄三国友好发展故事。

(五)借助 “茶叶之路”,构建草原旅游走廊

充分依托中俄蒙的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大力推进“茶叶之路”的旅游发展,共建草原丝路特色精品旅游体系。通过做大国内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国际市场、畅通旅游目的地的丝路通道,不断吸引草原丝路上的来华游客;共同开发丝路沿线的旅游资源,打造丝路特色精品通道,输送国内游客沿草原丝路的旅游;强化旅游产业的中蒙俄三国合作机制,尽可能在通关、签证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便利;共同打造草原丝路的共同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强化三国旅游宣传和推介,加强媒体合作,大力推进“旅游+”和“互联网+” ,促进中蒙俄三国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旅游的领域,延伸旅游的产业链和附加值;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不断推出跨国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使旅游不仅成为“中蒙俄文化走廊”建设的排头兵和优先领域,同时成为联接三国人民情感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六)依托跨境民族和文化符号,提升文化认同感

积极发挥蒙古族、俄罗斯族等跨境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资源,系牢共有民族文化符号纽带,促进民心相通。把民心相通作为落脚点,积极组织邀请三国各类主流媒体合作采访和举办媒体论坛,联手推出系列报道,客观真实宣介共同愿景、民意民心、互利共赢的精彩故事、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的成果,增强合作共赢的公信力和民意基础。加强考古和申遗合作,促进以草原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和联合申遗,通过组织国际联合调查、普查和考古,帮助俄蒙改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中蒙俄的文化认同意识。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民间交流机制,制定多元化优惠政策,促进边境人民往来,发挥友好关系的辐射效应,带动和影响内地人民的热情和认同,增加互信,增进共识,在相互理解、友好相待中构建文化走廊,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挥重要引擎和先导作用。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中蒙俄文化交流三国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中蒙俄跨境区域铜、金、铅、锌、铀成矿特征对比及意义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族文化
Экономичесий коридор Китай
--Монголия--Россия содействует взаимосвязанности в Евразии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