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探讨
2017-12-23王念
王念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100)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探讨
王念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步入了一个“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时期。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使高校教育管理事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要想从根本上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和思想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借助于网络环境的发展优势,创新管理手法,逐步增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成效。基于此,针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的价值意义、常见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
网络环境;高校;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创新
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技术逐渐拓展到了教育、科研、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不但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了改变,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于身处于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强、思维创新意识灵活,因此受网络信息环境的影响最为深刻。另一方面,大学生因其专业特点,在学习时间上较为宽松、自主支配时间较多,所以在接触互联网的时间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要长。再加上大学因为生理、心理年龄的影响,出现了极强的“个性意识”,导致“大学生难管难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这也标志着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重重的压力,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探究。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年出具的互联网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网民已经达到6.49亿,全国共计新增网民3 117人。在中国1 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从高校管理角度上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同时为网络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网络中各项教育资源的升级换代,能够及时矫正高校学生的不良思想,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覆盖面积。同时,网络环境的发展和成熟更加利于高校管理者针对学生的信息和内容进行保存,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浏览阅读、保存下载,达到高效的资源利用,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模式,促进高校学生、教师、高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特点
1.思想性。新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上看,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等。但是在当前环境下,无论是哪一项教学内容,都缺少不了网络的思想引领作用。利用网络教学,改变了“灌输式”的传统教育发展模式,借助于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为高校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思想脉络,帮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等人才,使高校教育工作开始沿着更加全面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进行。
2.便捷性。通过互联网网技术,高校管理工作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也知天下事”。通过电脑、手机、报纸、杂志等不同的传播模式,信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丰富大学生的认知环境。这种便捷性不但存在于新闻信息传播上,还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多方面构建上。这种便捷的模式被应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之后,体现在了远程教育、资料查找、视频学习等诸多的方面。
3.互动性。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体现出了强大的互动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校管理工作通常采用的是直接对话的形式,使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构成了“说教式”的不平等教育模式。而借助于网络这一平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都可以实现平等的对话。并通过微信、微博、QQ、MSN等不同的通讯软件,打破诸多的沟通限制,将“单项”的高校管理变为“多项”的互动模式,增加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和谐和融洽。
4.多样性。就高校管理工作而言,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繁复。通过网络环境的构建,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影音等不同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主动的教育和管理。在网络环境的构建上,不管是学校的门户网站、论坛、QQ群还是其他的网络群体,都能够丰富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形式,拓展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风土人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价值观念波动。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构建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从生理特点上看,学生的心理情感虽然趋于成熟但是还不够稳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再加上网络环境的构建较为复杂,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往往在网络上发布一些猎奇性强的不良信息。从思想环境上看,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拜金思想、奢靡意识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健康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形成阻碍。
2.网络教育师资较为薄弱。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他们的年龄在35~45岁之间,缺乏青年教师。很多教师对于网络的掌握都不够成熟,在基本的网络教学管理意识上也缺乏创新精神。这一现状导致高校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效率较低、信息反馈也不够及时,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高校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网络监管措施不到位。在当前“网络灰色思想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容易被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在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推行和监管上,却存在一定的空缺。一些大型的商业网络、门户网站上不良信息屡禁不止。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一些“洋垃圾”存在着“无可奈何”的现状,既没有很好的措施去改进校园网络环境,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教学网络净化研讨。
四、网络环境下增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借助于网络互联网技术,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上入手,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对网络技术和教育结构的融合进行重视和关注。例如,教师要和高校管理者之前形成共识,组建一个“合作开放”的现代化学习形式,要学会制作或下载一些公开的课程资料和视频教育文件,加强对高校教育数据库的管理。为全体教师、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教育资源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兴趣、喜好、个性,跨越时间、地点的限制,实行远程学习。同时,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体现不同学科课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增进网络教育的发展实效。另外,教师还可以以网络为载体,通过BBS、聊天室、电子邮件形式,在学校内部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健康、开放的学校公众平台。在丰富学生教育、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利用微博、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形式,建立网络小组,对网络上各项信息进行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改革网络思想教育手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确立需要重视大学生的集体差异性。教师要将管理模式从单纯的整体教育拓展开来,开始沿着个人与整体有机结合的形式进行。探究网络教育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教师需要了解时下热门的网络信息,直面网络信息环境的新渠道。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当前的工作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思想特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成立“微信通联群”的形式,通过学生们喜欢的微信形式,组建公共账号。定期推动“朱自清散文解析”美文、“一带一路”记录片、“大学生课外实践资源集锦”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思想教育的意义所在。同时,借助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等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情况,进一步改革网络思想教育手法,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网络环境的深化利用。
3.建立专业的现代化教育队伍。在我国,高校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利用者,而高校教育对于网络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师资力量的塑造上,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高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建立德育教育网站,定期传播时下的热会新闻热点和国家政策方针,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教育监管工作队伍,加强对校园网内网站建设、队伍维护等相关方面的技术支持,完善高校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要使学校网站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全面发展,确保网络教育工作的平稳性。让高校现代化教育管理的发展主题不断更新,紧跟时代的发展浪潮。
4.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管理。高校教育领导者应该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管理工作,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网络环境进行充分的净化。学校不仅要进一步规范管控机房的建设情况,对学生的个人电脑、校园网络室的集体电脑普遍安装绿色软件,加强学生在网站浏览信息、娱乐休闲、聊天购物等方面的环境建设。对高校网络信息实行净化的同时,及时清理不良、负面的信息。并通过《网络信息环境规章》《高校网络环境守则》等条文予以规范。一旦发现,要在第一时间找寻信息的源头,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积极开展“互联网信息论坛”“创意博客大赛”等形式,增加对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面引导。
五、总结
综上所述,凭借网络环境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高校管理工作已经从传统的“约束发展”中拓展出来,开始沿着“开放发展”的轨道进行。通过简单的电脑软件,就能够轻松地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德育教育的深化和管理。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立足大学生实际情况,切实提高现代化教学策略,逐步提升网络环境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成效。
[1]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J].东南传播,2010,(9).
[2]李忠诚.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3]闫红茹.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城市地理,2014,(6).
[4]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陈忆金,曹树金,陈少驰,等.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1,(6).
[责任编辑 陈 鹤]
G647
A
1673-291X(2017)22-0182-02
2017-03-02
王念(1986-),男,陕西乾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