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何以三旬

2017-12-23程实编辑张美思

中国外汇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谣理想年轻人

文/程实 编辑/张美思

理想何以三旬

文/程实 编辑/张美思

理想,可能会被现实磨平棱角;但它不仅不会真正老去,而且会因岁月的淬炼变得更加充满生机。

没有对比就看不到距离。又到毕业招聘热季,我在北京和香港都面试了一些年轻人。闲聊之中,我对两地年轻人在理想层面差别的认知越发清晰。

两地的年轻人,能力日益趋同,简单说,都十分优秀。然而能力之外,气质却存在差别。尽管他们都展现出对工作的渴望,都不吝于表达对努力的认同,但渴望和努力的背后,理想的含量却不尽相同。香港学生大多更为内敛,对工作的渴望之中隐隐夹杂着丝丝缕缕的焦虑,理想的成色几乎淡不可见;北京学生大多更显开放,对职业的规划之中能看到星星点点的自信,理想的成色更加浓重。

对比之下,北京的年轻人更有理想,这个结论起初让我有些困惑。因为在代表年轻人思虑的中国内地民谣中,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对理想的嘲讽、怀念和叹息。

唱“理想”的民谣歌手真的很多,几乎不用在脑中搜索,我就能轻易想起赵雷和陈鸿宇,因为他们各有一首以理想为名的歌——《理想》和《理想三旬》。这两首歌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赵雷在他的歌中撕心裂肺地问“理想今年你几岁?”,而陈鸿宇在他的歌里回答“理想三旬”。这一问一答之间,是理想和现实碰撞过后心有不甘的屈服,并带着激情退却的无限唏嘘。

民谣是时代的叹息。内地的中国新民谣,是北京年轻人更有理想的有声证明。如果不是更有理想,怎么会那么不厌其烦地吟唱诗和远方?怎么能唱出理想幻灭后的那些感伤?又怎么能在伤感和失落中听到羞于启齿的希望?所以,在听了很多很多遍关于理想的中国民谣后,我几乎能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有些疲惫,眼中含着倔强的泪水,嘴角却泛出一丝微笑。我想,这就是理想被打磨后的样子吧:不再年少轻狂,反而在现实中变得更加纯粹、坚定和充满质感。

那为什么北京的年轻人会比香港的更有理想?这是时代使然,周期使然。《理想三旬》真是个好名字。理想何以三旬?因为,三十年恰是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的日子。三十年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打磨,让中国的崛起之梦变得更加动感。尽管短期内,经济增速下滑带来一些困惑,但凤凰涅槃式的结构转型和改革推进反而让长期经济发展的上升之路更加清晰。而且,这条长周期的经济崛起之路,经济增长速度会愈发让位于经济增长质量,宏观崛起伴随着中产崛起和微观崛起,给多彩的理想提供了更多绽放的空间。即便理想和现实总会有种种冲突,但某种形式的实现总是存在着清晰的希望。

再看中国香港,经济结构太过单一,缺乏层次和韧性。这让东方之珠的色彩稍显暗淡,短期和长期皆是如此。短期看,香港经济处于四重夹缝之中:利率跟着美国走,美国利率的上升使香港资本市场的估值空间不断下降;经济跟着内地走,内地经济短期下行使香港经济产生了共振;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资本更加躁动;民粹主义抬头,经济稳定性下降。长期看,全球化的深入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多元,特别是新加坡和上海地位的上升,不断冲击着香港的区域金融影响力。短期和长期均处于下行周期,令香港经济愈发显得结构滞涩、利益固化。这不仅给孤岛主义和民粹主义培育了温床,也缩小了年轻人造梦和寻梦的空间。这正是香港年轻人越来越少谈理想的深层次原因。

在我看来,一切趋势,无论社会、政治还是人文,都有其合理的“经济解释”。经济因素也许不是决定性的,但至少是基础性的。理想,是一个奢侈的词汇,只有在物质丰盈、机会充沛、民族崛起的环境中,它才会成为民谣的话题。当然,无论是唱着理想的颠沛流离还是怅然有失,能够有理想并不断审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这既是年轻人成长的幸运,也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我相信,北京年轻人的理想不会褪色,而香港年轻人也会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再次忆起理想的样子。

理想,可能会被现实磨平棱角,但它不仅不会真正老去,而且会因岁月的淬炼变得更加充满生机。

作者系投行经济学家

猜你喜欢

民谣理想年轻人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十唱共产党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