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环境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017-12-22蔡晓琴

东方教育 2017年22期

蔡晓琴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环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其非凡的信息承载与传递功能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环境自身特点及发展情况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新年媒体环境;数字信息技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及影响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在当今数字潮流的推动下,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想象。因此,以各种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底的新媒体环境必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新媒体环境的内涵

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和电影、触摸媒体等。它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曾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互联网信息传递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通过任何终端都可以进入新媒体网络。所以,对于新媒体而言,数字化信息技术是其发展动力,传播互动是其主要功能,创新形式是其主要形态。

二、新媒体环境特点

(一)信息覆盖广泛:新媒体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以多媒体传播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既有全天候及时全面覆盖性的特征。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自2007年以后便得到了迅猛发展:2007年移动增值市场规模达到733亿元,同比增长23%,此外,在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市场中,还有一类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2007年这块市场规模达到41.8亿元,同比增长91%。此后,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吸引资本大規模流入,营销价值加强,国际化竞争加剧,整体产业向纵深挺进[3]。

(二)信息传递及时:信息的全球传播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此过程更加完美的展现出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智能手机等多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使得信息交流的渠道更为广泛廉价,个体接收信息的能力增强,从而促使信息传播产业相应提高信息时效性。例如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电子论坛等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方式,使得媒体逐步突破时空限制,信息的接收与传播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大幅度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得以加强。

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

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学,当代文学是自1949年以来的,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被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内的文学。其一路走来经历了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以及形式多样的新世纪文学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大陆作家大体来说可分为传统文学作家、新时期作家、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中国自由作家和中国通俗流行文学作家等五大类。其中,自由文学就是由大多数中国自由作家即社会底层平民作家,所创作的表现中国社会底层贫民与边缘知识分子以及下层流浪者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历程的作品。中国自由作家王土等人就是贫民窟文学的代表,他们着重关注中国社会底层及贫民窟,极大地同情和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所创作的作品有《欢乐》、《大城市之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思》、《拘留十五日》、《毛二总统》等,都是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从时间来看,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学形式表现的过度“戏剧化”。那么,探索和创新则成为了80年代文学界的最为强烈的意识。80年代的文学继续了当代文学的“潮流化”趋势。如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等。受市场经济的合理化影响,9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立场,频繁出现了“多元化”、“个人化”。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冲突成为了其主要的文学矛盾。都市生活、市民趣味等“新”现象成为了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后当代文学开始大放异彩,从“五四”文化顺承下去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作品。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形成了两种文学传统: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两种文学传统相互补充又互有冲突,在此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最终推进当代文学不断发展[2]。

四、新媒体环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网络的碎片化影响。借助于网络的推动力,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可以十分便捷的在网络上发表,传播。著名作家韩寒主编的《一个》(ONE),发刊词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杂,话题越来越爆,什么又都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于是就有了你所看见的《一个》。每天都只有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和他的答案。但也只是碎片”这段发刊词言简意赅的体现出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文学的阅读变得随机和碎片化。当然这种碎片化的影响对文学来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多的接触到当代文学,也许只在刷个微信的几分钟里,我们就会因为公众号的推送感受到王朔《动物凶猛》的浓浓京味;当然了,另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全面的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环境等,只能碎片化的吸取到作者的一丝情感。

(二)新媒体增强了文学的互动性。在过去那个车马很慢的时代,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全靠信封承载。某读者读完余华的《活着》要写一封赞扬他对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的信,余华可能要个把月才收的到。这信件一去一回一年也沟通不了几次。而如今人工智能的新媒体环境使得读者与作者的直接沟通变得简单、快捷。这对文学作家来说不失为一件可喜可贺之事,因为互动性增强可以直接促使审视自身作品以便及时修正改进[1]。互动性增强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作者会受到大众的价值取向、审美水平的影响从而改变创作风格以迎合大众口味,这就使得其写作语言,内容及方式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新媒体环境导致写作门槛降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当代文学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更加的平民化和大众化,更多的新生代作家涌现出来。从传媒的特性来看,网络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是相对而言,网络文学产生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家自然是个不小的冲击。而如今流行的书籍小说改编电影,电视剧,更是对当代文学的一大冲击。

总结

新媒体环境以其承载信息的复杂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特征,通过人工智能的发展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完美地促成了信息的全球化共享。中国当代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渐摆脱对纸质书籍的单一性和依赖性,转而开始依靠网络进行传播发展。在当今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中,经典、实时的文学会被更广泛的传阅、转载。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衍生的网络文学必然会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多元融合碰撞下,唯有更加灵活地运用网络新媒体环境才能让中国的当代文学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激流勇进,立于潮头。

参考文献:

[1]吴晓东. 试论莫言与媒介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6.

[2]陈臣臣. “郭敬明团队”文学的跨媒体传播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3]李金花. 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