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山魁夷的禅宗美学研究

2017-12-22桂江

东方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禅宗王维

摘要:有人说西洋文化是人性主义的,东方文化是自然主义的。在形象表现上,西洋注重客观观察,东方强调主观感受。芭蕉说过:“静观之,万物皆自得其所。”因此,“静观”的意思也许就是摆脱自身的利害冲突,虚心地看待事物的一种心理吧。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感受到万物都各具生命,自然地存在于天地之间,对象和自己在心灵深处紧密地联结着,从而产生由衷的喜悦。对于美,许多人都用高远、深刻、敏锐的语言论述过了,也许很少人有愿意听我的平凡而悒郁的独白。我在同无言的风景的对话中,切切实实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我孜孜不倦一步一步走过来了。我的生活方式抑或同错综复杂、一切都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吧,但我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美是朴素的生命的感动。我不想抛弃这种单纯的信念。

关键词:禅宗;庄子美学;王维;艺术哲学

在中国,画有禅意。审美理想应是含蓄而朦胧,其禅境中的奥妙,在文人士大夫中却有一番不同的审美影响情趣。艺术作品中总会表现朦胧含蓄、幽远淡泊的空灵意境,视为理想境界。山水树石在中唐之前,只是宗教画,人物画的背景,但在禅宗理论兴起的同时,它一跃成为绘画艺术的审美主要对象。八大山人的画是突出代表,单纯与简略,是他的艺术创造的理想,八大山人身为一名禅僧,过着孤单而简朴的生活方式,理想着追慕源自禅宗的神秘境界,因而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简约形式的鱼和鸟的形象总蕴涵着无限生机,在他的所有创作中无不显示出他所受的禅宗美学的影响。东山在《与风景的对话》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内部包含着一个根本的存在即“道”,其形状是难以捉摸的“无”,其作用是无为,是没有人为的自然界。庄子则站在彻底的自然主义立场上,主张世俗的一切都是无价值的,生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现象,应该超越人生,在自然界里任其逍遥。禅宗自六世纪兴盛起来,这是因为人们加深了对自然现象的思索,“山水”表现了人的心目中真正的自我,即“无形的自我”,这种观点不正代表着宋元名画的深远的风格吗?庄子曾在作品《知北游》中赞叹: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法自然”传达了庄子美学的自然思想,其把真和美进行了统一,且在道家看来,最美的就是最自然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坏。

禅宗美学通过一种静悟和修禅的方式,达到的是一种澄明与自在,在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中,禅宗美学与日本画的结合表现尤为突出,是以一种智慧之美,用一种简洁纯净的方式,为生活创造出一种智慧之境。东山魁夷常常用一种特有的东方的思维和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借助于本民族传统的艺术符号。包含有日本民族意味的图形,以典型的日本的风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却又常常不使用任何传统的视觉符号,让人们通过心灵感知其作品中的涵义。以一种“虚静空灵”“圆融和谐”的禅意境界为基础,结合日本传统的清愁、冷艳的情感,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的绘画形态。

王维的山水诗中,从物体间的颜色、状态、位置以及声音的搭配都使读者感觉到舒服愉悦。究其本源,是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对自然的取景,使人產生身心愉悦,符合人类生理与自然世界的天然和谐关系。王维善于以自然的和谐声音来绘制有声之画的山水诗。“野花从发好,谷鸟一声幽。”啼鸟的鸣叫灵动,衬托了大自然的律动。王维的山水诗和东山魁夷物我相融的表达是画面上很少有人直接出现,但又隐约其中,体现了禅宗“对镜无心”,“无往为本”的禅理,也就是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物镜与心境契合。与王维的山水诗一样,东山魁夷的作品也受到了禅宗理趣的侵润,营造了静谧的艺术世界。不同的是王维善用动词,以动词衬静。东山魁夷在随笔中这样写道:自然是活脱脱的,经常不断地变化着。去年踏足的地方,今年再去,就不可能看到相同的风景。昨天看过的风景,今天再去,也是如此。可以说,东山魁夷是邂逅风景。

东山魁夷是日本现代最著名的风景画画家和画坛泰斗。他喜爱画风景画,但他所画的“不是人迹未踏的景观,大多是让人感受到充满人类气息的风景。”而是非常平常的风景。东山魁夷先生特别重视绘画的民族情结,他也不忽略对西方技法的广泛吸收。他说西欧人长期以来是朝着征服自然的目标生活过来的,而日本人追求的则始终是寻求与自然的协调而生活。他把自然看成生命的整体,自己也包含其中。他自觉到自己的心与自然的心是相通的,是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东山始终抱着一颗炽烈的日本心,对自然和人生进行东方式的思考。在他眼里和心里,自然是有生命的,充满灵性的。而创作则是紧紧把握住自然生命的律动,获得心灵的感知,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的心灵相通,并将这种对自然的感动作为其创作的感情基础,从而发现美、洞悉美、挖掘美进而表现这种美。

东山魁夷以其宁静、闲寂、澄澈的画风,赢得了东西方许多国家的广泛赞誉。其画无论是就技法运用、题材选择还是就意境表现,无一不展现出禅宗的深刻影响。禅宗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它与美学血脉相通。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推崇自性体悟,在直觉中悟见永恒佛性。禅是一种境界,看似不合逻辑的,却潜藏着人生感悟,这种悟只可会意,一个人静静体味。这一思想对于揭示艺术审美的特性及规律极富启发意义,东山魁夷的艺术审美所追求的极境,更像是禅宗所说的那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语言所能表达,既确定又不确定、合目的又无目的的整体意象。禅宗否定人为的审美,反对外在的表面的感观快乐的美,而主张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美。东山魁夷作品中含有的禅宗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又是一种体验美学。

东山魁夷是在富于感觉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他热爱自然,去感受它强烈地生命力。他对自然的感情非同一般,东山魁夷没有把自然当成一种景色,而是看成一位资深的交谈者,大自然就会作为我们自身的心灵表象。川端康成就在《与风景的对话·序》中评价:读着它,你会感到大自然的启示、人间净福犹如一般清泉淌过心间。是他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这充分说明东山魁夷“师法造化,中得心源”。

作为20世纪后期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也是一位得到我国国学界重视的散文家。他创作有十四部的散文著作,与川端康成齐称日本当代创作“双璧”,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被他的画作美学吸引,而忘忽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诠释。段育和在其文章《绘画美的动人显现——读东山魁夷和吴冠中的散文》中认为,研读他们的风景散文里描述风景的文字,会产生一种鲜明的共同意识,散文里文字和画意参透,文境、画境相互相兼,散文里绘画美学得显现,这无一不展现出禅宗对其散文和绘画的深刻影响。以东山魁夷的艺术观,追求禅艺美学和吸纳异种元素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额的,这是一种艺术平衡点的探寻。他希望找到一种现代的方式去表达他内心的美。东山魁夷在《美与游历》中曾说:“人人都有生育自己的土地内在的故乡和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与种种影响的外在的故乡”。东山魁夷以不断的旅行方式去寻找艺术真谛,这种做法本身就是禅的色彩“憧憬、乡愁。离别、归乡这就是旅行。如果能把这两个不同的方向连接成一个圆,那么命中注定旅行者将永远沿着这个圆走下去”。他心中难以解开的秘密为这种禅意增加了略带伤感的意味,这无疑是最恰当表达其作品的“空寂幽愁”之美。

参考文献:

[1](日)东山魁夷(著) 美与游历[M] 石家庄/花山文化出版社,2001.

[2](日)东山魁夷(著) 与风景的对话[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陈鼓应(著) 庄子浅说[M] 三联书店,1999

[4](日)东山魁夷 探索日本之美[M] 石家庄/花山文化出版社,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桂江(1986-),性别:男,籍贯:江西,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硕士,职称:助教,主要研究(工作)方向:绘画教育。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禅宗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灵 山
落叶禅
山居秋暝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