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
2017-12-22何小容
摘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兴趣是前提,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愉快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恰当的板书,教师的各种体态语言和千变万化的教学语言,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轻松学习。
关键词:激发;课堂学习;学习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知”“乐知”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会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其重要。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课前和课中的组织教学让学生换发精神
周而复始的学习任务,学生难免精神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利用课前三分钟或者课中恰当的时间点,让学生换发轻松愉快的精神。我喜欢以下方法组织教学:
1.在意境中歌唱
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将黑板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意想彩电里正放映那首歌曲的录像带,然后再感觉自己全身心溶进了歌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入静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
2.朗诵一段鼓舞斗志的名言
有时我问学生:“大家愿意朗诵吗?”于是我说,“请全班同学起立,身子站直、头要正,请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就像演员演出一样,跟我一起朗读”全体同学铿锵有力地朗诵,显然容易振作士气。
3.扮演杰出人物的角色
有时课前我请每位同学扮演自己最崇敬的那位伟人或杰出的人物,意想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模仿着说一句他(她)的名言。许多学生这样想了两三分钟,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上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管这种做法叫做“精神充电”。
(二)精心设计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导语设计得好,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三)精致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我平时讲课板书少。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
1.字体变化。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或魏碑体写课题;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多用隶书写课题。我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便也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2.故意写错字。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引以为戒。也有时,写板书时,我便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干脆空着不写,然后请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到前面去填空,激发了学生改错别字的兴趣。
3.变换表述形式。提炼教材内容时,尽可能不只用横行续写这一种形式,而应经常变换形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网络式,或用金字塔式,或用树式。如:表述语文知识结构,我爱用树式;进行单元教材总结,就大多采用表格式;总结汉语知识,就用网络式。
4.请学生写板书。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
(四)生动有趣的教态能增强教师的魅力
老师的语言 、姿态、手势都体现着老师的精神状态和个人情趣。如果老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
我总想,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五)语音变化能唤醒学生的感知能力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活,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音变化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我觉得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讲儿句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有时我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便用极小的音量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全神贯注地听,我便用较小的力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语速。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一连串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音。
3.以情感人。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热情、冷漠、挚爱、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那种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4.角色创造。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研究音量、语速、情感,并创造合适的角色,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者简介:何小容,生于1966年11月,女,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小学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级职称(原小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