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2017-12-22李志霞
李志霞
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个性化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求同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个性化阅读课型,引导学生真正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提高阅读效率,还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探究。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韧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这对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很大借鉴价值。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己有20年多的历史,己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加德纳对智力的新理解是:“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使个体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应的产品;智能又必定会产生那种找出或制造出难题的潜力,因而便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基础。”可见他的基本观点是,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对策。
1、深入挖掘文本。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并并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创设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①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闰土和“我”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是怎样体会到的?③闰土对“我”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你从文中看见了“我”的希望是什么?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留有无数的思维空间,因为有空白,有疑问,这样的情境就有利于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我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思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启发,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方向和思考的方向,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资料展示式,设置悬念式,错误反思式等。
2、发挥学生主动。
教育,是教书育人的活动。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教育教学,应该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和中心。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对分数等显性因素的追求过甚,使得我们偏离了育人的目标,过分强调灌输,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学效果也不好。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离开任何一方的主动参与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前提。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体地位,才能让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教学顺利开展。
3、展开自主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自主探究性阅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阅读动机,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见解与感受。提问的目的在于激趣、启思、导行,切莫为了问而问,随意而盲目地发问,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并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文章与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又要把握好文章的脉络关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才能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进而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阅读,在阅读中积极地收集素材,展开思考,生成独特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针对文本信息进行简单的提问,并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多向性。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提取信息,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思考与思维的重要契机。
4、进行合作交流。
初中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等的限制,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师适时地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平等交流就显得很为重要,因为此过程能为他们搭建一个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完善成长的平台,学生能于其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交流的必要。在阅读实践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合作:(一)、生生合作,即同桌发挥各自优势,互相研讨交流;(二)、小组合作,4--6人为宜,思维互补,每个成员分享和承担交流的权利和義务;(三)、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论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全班学生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5、领会文章神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语言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小说方面,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戏剧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