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鲁冠球,风云激荡五十年

2017-12-22王艺锭

环球人物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万向萧山企业家

王艺锭

去世前,他对儿子说,我每天工作16小时,按常人8小时计,我已经活过120岁了,才有今天

十月底的杭州,钱塘潮水不再汹涌,满城丹桂已然凋落,空气中有了瑟瑟寒意。清晨的寒气还未褪去,萧山区万向路的街头,已经乌压压挤满了人群。他们有的是万向的职工,有的是附近的乡邻,有的专程远道而来,集聚在万向的小礼堂前。魯冠球的追悼会就在这里举行。

10月25日,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之一、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杭州萧山的家中溘然长逝。霎时,网络上怀念他的文章铺天盖地。有人说,一个时代落幕了。鲁冠球对于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他何以赢得致敬和致哀?《环球人物》记者来到这片他生活了70余年的土地,试图找寻一些答案。

“中国农民的一线希望”

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与杭州主城一江之隔,其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中国县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鲁冠球便生于斯,长于斯,尽管生意已经做到了大洋彼岸,他却从没有搬离这片土地。如今的萧山,已到处盖起高楼大厦,而他与妻子仍住在一幢1983年修建的农家小楼中。

与鲁冠球打过交道的人,无一不对他那浓浓的萧山乡音印象深刻。第一次接受打造“中国百富榜”的胡润访问时,鲁冠球带了两个翻译,一个先把他的萧山话译成普通话,另一个再译成英文。这个细节,是对鲁冠球自我定位的最佳诠释,“我是一位从乡野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

农民,曾经是鲁冠球渴望摆脱的身份,最终却成为他贴了一生的标签。

鲁冠球出生于宁围童家塘的乡村,不到9岁就开始干农活,真正尝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靠天吃饭不保险,我以后要当工人赚钱!”15岁时,读初中的鲁冠球选择辍学,经亲戚推荐到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没想到,3年后就因人员精减而被打发回家。“工人梦”破灭了,他回到农村,干起修自行车的营生。还想当工人,怎么办?那就自己创造机会!鲁冠球踏上了创业路。1969年,25岁的他带领6个农民,用全部家当4000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杭州电视台原频道总监朱永祥曾因一部电视系列片《8个农民20年》,和鲁冠球有过一段时间的采访与交往。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1998年正值改革开放20周年,当时鲁冠球的知名度就像今天的马云。在国外,他已经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一线希望”“一位国家级英雄”。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浙江土地上最富首创精神的8位“农民英雄”,鲁冠球是其中一员。

可在拍摄过程中,几位年轻的被拍摄对象对片名里的“农民”二字颇有避讳,强调他们已经不是农民了,希望不要再以“农民”相称。反而是征求鲁冠球的意见时,朱永祥没想到他竟欣然接受:“‘农民有什么不好?我本来就是农民!而且我就要在这里把企业做大,走向世界!”

万向前身作为乡镇企业,职工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民。创业不久,鲁冠球就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给村里、乡里办点实事。如今的万向,已从乡镇企业成长为跨国集团,旗下4家上市公司中有两家主业是农业。“我的追求就是要把写在田野上的这篇‘大文章——‘让农民成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富足的巨人——写下去,写好它。为此,我愿毕一生的精力。”如今看来,鲁冠球做到了。

“看到废品收购站就两眼冒光”

鲁冠球的创业史,也是改革开放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的缩影。

同为萧山企业家的开元旅业董事长陈妙林,与鲁冠球相识40多年,他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当时他还在萧山物资局工作,鲁冠球刚创业不久,凡是能赚钱的生意都愿意做。那个年代,物资紧缺,购买轴承等机械零部件,得拿旧零件去折换,但仍供不应求。鲁冠球从中看到了商机,拉着板车走十几里路上门回收旧轴承,拿到厂里修好之后再送回物资局销售。“我当时印象很深,这个人脑子太灵光了!既帮我们解决了难题,他也能从中赚到钱。”陈妙林说。逢年过节,鲁冠球还会给他和同事带包自家地里产的花生,“就一包花生,也算不上是行贿,但我们就觉得这个人情商很高”。

那个年代,乡镇企业没法获得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厂里要生产,购买不到原材料,鲁冠球便蹬着三轮车过江,到杭州城里的国有企业捡人家用剩的边角料。后来他回忆:“我一看到废品收购站就两眼冒光,为了收一点人家看不上的边角废料,我可以耐心地在门口等上半天。”

1979年,报纸上一篇题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的文章让鲁冠球“嗅”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商机。1980年,他决定集中精力做汽车的易耗零配件万向节,厂子也正式易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刚开始,产品没有销路,他就背着产品去参加行业交易会,却因是乡镇企业被拒之门外。他不甘心,索性偷偷在会场门口摆起了地摊,以低于国营厂20%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万向节,这才打开了销路。

上世纪90年代,卡拉OK兴盛,成了许多商人应酬的场所。朱永祥问鲁冠球去过吗?他说:“我没有这个爱好的。我就是研究对策,怎么上新的项目、技术、产品。我从10万一天的利润到100万一天的利润,现在我在研究怎么赚1000万一天的利润。从100万到1000万,我要做多少工作啊。哪里来?谁会送给你?”他就像老农琢磨自家田里的稻子产量一样,埋头厂里琢磨着他的利润。

“别人一周工作5天,你就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鲁冠球这样总结他的成功“秘诀”。他每天早上5点10分起床,在院子里收拾收拾小菜园子;6点50分到公司开始工作,晚上6点45分下班回家吃饭;7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8点继续处理工作,9点开始看书看报,直至零点睡觉。一年中,他只有大年初一这一天在家吃午饭。

“父亲说,我每天工作16小时,按常人每天工作8小时计,我已经活过120岁了,才有今天。”追悼会上,鲁冠球的儿子鲁伟鼎泣不成声。

“因为相信而看见”

今年7月8日,是万向集团创立48周年纪念日。已在病榻上的鲁冠球依旧通过视频致了辞。他勉励万向员工要走出“舒适区”,从零开始,再立新功,要勇立潮头,做创造历史的勇敢者。短短几句话,是他对员工的鞭策,也是他这一生的总结。

鲁冠球虽初中没毕业,却终生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一位万向老员工回忆:“鲁冠球是个天赋很好、非常敏锐的人,一个天赋这么高的人,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学习四五万字的信息,我在万向董事局那些年从没见他停过一天。”直至弥留之际被隔离在无菌病房,鲁冠球还坚持让家人在病房里安装一台电视,以便他收看十九大开幕会直播。

在鲁冠球去世后,最让人们惊叹的就是,创业半个多世纪,他从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一刻也不曾落后于时代潮流。

万向在浙江乡镇企业中最早实行股份制。早在1984年,鲁冠球就提出通过吸收员工入股解决资金问题,并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积蓄带头入股。1988年,他率先实践乡镇企业与政府“政企分开”“花钱买不管”,界定了与政府的产权关系。1989年,万向成为“全国十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唯一的乡镇企业。这为万向日后的成长壮大扫清了体制障碍。1991年,鲁冠球成了继邓小平之后,又一位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陈妙林还和鲁冠球有过一段“搭班子”的经历。1986年,萧山县政府打算筹建企业化运营的萧山宾馆,委派陈妙林担任总经理,邀请宾馆股东之一的鲁冠球出任董事长。“鲁冠球当时就说,蕭山宾馆必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不能搞从前招待所那一套,政府要少来干预。”陈妙林说,当时中国几乎没人知道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什么东西,鲁冠球始终踏在时代的脚步上,“说起来,我真要感谢他,是他的强硬坚持,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干预,给萧山宾馆的经营和后来转制成为开元旅业打下了好基础”。

尽管万向是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为主,但在鲁冠球心中,一直有个造车梦。“我这一代成功不了,我儿子也要继续!”他从20多年前就开始谋划布局,2002年成立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015年收购美国电动乘用车公司菲斯科……“烧钱”数十亿仍痴心不改。2016年底,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批,成为全国第六家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造车梦”初见成效。

“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马云说,鲁冠球就是这样的少数人。在他的一生中,正是无数次的前瞻、改革、坚持才让万向屡创“第一”,从乡野走向世界。

民营企业界的“不倒翁”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浩荡长河中,无数民营企业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与鲁冠球同时代的企业家,不少已在大浪淘沙中黯然退场,他却屹立不倒,被称为“常青树”“不倒翁”。“有许多企业家,在一个企业居于高位几年、十几年之后,可能会高度膨胀,对企业失察,企业就会出现问题,原因就是他不够冷静,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鲁冠球曾总结说。

鲁冠球喜欢钻研,但相比于“成功学”,他更乐于钻研“失败学”。研究过许多失败案例后,他得出结论:做企业,最难抵抗的,是高利润的诱惑。于是,他给万向设置了三条投资禁忌:暴利行业不做,千家万户能做的不做,国家禁止的不做。“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李嘉诚的这一经商之道也是他奉行的准则。

48年来,尽管企业越做越大,鲁冠球却一刻也不曾松懈,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陈妙林回忆,“搭班子”期间,他经常需要向鲁冠球汇报工作。一次他正在鲁冠球的办公室里,恰逢省政府一个官员陪着某省的省委书记来万向参观。没想到鲁冠球跟秘书说,工作还没谈完,暂时没时间接待客人。“他不大玩‘虚的,也曾得罪了不少人,但做企业就需要这样的精神。”陈妙林说。

鲁冠球去世前,马云去医院无菌病房看望他,他还不忘叮嘱马云:浙商的存在是一个奇迹,一定要同心团结、互相搀扶。他去世后,郭广昌撰文追忆:“每次向鲁老请教,与他交流,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甚至教训拿出来说,到现在都让我获益良多。”几十年来,对于身处困境的企业家,鲁冠球从不吝啬伸出援手。

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屠红燕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母亲沈爱琴创业初期就曾多次得到鲁冠球的帮助。1991年,当时的笕桥绸厂(万事利集团前身)想要引进国外的喷水织机,需要向银行贷款5000万元,数额巨大,银行规定必须有超过5000万元的抵押资产来担保。当时,杭州没几家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沈爱琴就试着给鲁冠球打了电话。“鲁主席二话没说,从北京回来,下了飞机就直奔笕桥绸厂,在担保书上签了字。”

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改革先锋”、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被免职后,鲁冠球曾在萧山宾馆开最好的套房款待他,并资助了一笔钱让他东山再起。因投资“水变油”项目轰动一时的陈金义失败负债后,也曾收到鲁冠球主动伸出的援手。“他对同时代那些企业家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敬重。”陈妙林说。

就在鲁冠球去世前1个月,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下发,次日,鲁冠球即发表了感想文章。文中他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位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四十八载的农民企业家,见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变迁,用一生实践了企业家精神。他说,战士的终点是坟墓。现在,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猜你喜欢

万向萧山企业家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A Survey on the Relational Processes of 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
回首向来萧瑟处
鲁伟鼎接班万向样本
万向系
把萧山花边打造成一张文化金名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