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动植物最该优先保护?
2017-12-22
哪些动植物最该优先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系列解读等你看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半个多世纪前开始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得到了国际认可。基于该机构的评估方法,结合自身国情,我国此前也发布了动植物的红皮书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甚至发布了首部省级物种红色名录。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国内所有野生动植物开展评估的国家,《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发布,使中国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有鉴于此,本刊“生物多样性”专栏拟从下期开始,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进行生动案例的系列解读和报道。下面先对我国有关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情况进行一番梳理。
我国30多年前开始编写红皮书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方面,人类活动造成的资源过度利用、生境丧失与退化、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了物种生存;另一方面,国外一些机构以科研合作或其他形式不断收集我国的生物资源,使我国生物物种资源和信息面临较大的流失风险。
收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灯笼树
如果对我国整体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威胁状况缺乏全面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就会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此,在原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启动了植物和动物红皮书的编写,以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下简称“IUCN红色名录”)等级标准为依据,并根据国情作了一些变更。
2004年中国濒危物种首次上红色名录
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标准几经修改,我国的动植物红皮书的数据一度未能随之更新。为同国际保持一致,便于沟通和合作,我国2004年起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就采用了IUCN2001~2003年的新标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项目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主持,并得到“IUCN-SSC全球红色名录项目”技术上的支持。
该名录由100多位相关专家对中国范围内(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的10211种动植物的灭绝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估,全套共6卷书。它的出版,为我国当时濒危物种的研究、教育和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最新、最可靠的依据。
该名录所收集的数据同时提供给IUCN。2004年11月22日,IUCN发布修订的《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丰富了两栖类动物资料,并首次详细记录了中国濒危物种的现状。
全面评估我国已知野生动植物
13年前发布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等虽然影响深远,不过受评估范围和评估对象所限,加之时代的发展,物种数量和分布现状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能客观反映现阶段物种受威胁的状况。比如评估对象不全,代表性不够;评估依据的信息既少又旧,未能及时反映近年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消长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等。
为此,环保部于2008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升级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历经多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终于在2013年9月和2015年5月分别正式对外发布。两者汇集了全国50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是对我国已知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次全面系统的评估,评估对象更广、信息更全更新、参与的专家更多。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评估主要采用了IUCN濒危物种等级标准,即灭绝、野外灭绝、区域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和数据缺乏9类。在具体评定过程中,针对国情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其评估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初评、复审、形成评估说明书等步骤。数据主要来自标本数据、文献数据和专家咨询。标本数据出于中科院和各高等院校标本馆以及地方自然博物馆;文献数据主要包括新种发现、物种分布、生态、保护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信息;专家咨询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研究成果,查阅参考文献,提供物种分类信息、种群数量和趋势、野外生境状况、威胁因素、利用状况和保护现状等。
升级版首次查明脊椎动物本底状况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被评估的34450种高等植物中,有52种属于灭绝等级,受威胁的物种有3767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9%;特有植物物种17700种,受威胁率为13.9%。在除海洋鱼类之外的4357种脊椎动物中,属于灭绝等级的有17种,受威胁物种共计932种,中国特有动物的受威胁率约1/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列为“数据缺乏”并不代表这些物种不濒危,甚至有的物种保护现状非常严峻,但因缺乏野外实地调查,其生存现状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在原产地存活与否。
我国动物学家掌握的脊椎动物(不含海洋鱼类)信息比较完整,完善了大部分中国脊椎动物的濒危状况。通过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4)》对比,中国哺乳动物丰富度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记录的世界排名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鸟类、鱼类的受威胁比例低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4)》的评估结果;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受威胁比率要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4)》的评估结果。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中的4076个植物物种和全部脊椎动物(除海洋鱼类)进行了重新评估,在评估的高等植物中,有1740种受威胁物种等级下降,1300种从受威胁物种名单中剔除;还有321种物种的评估等级上升,55种从非受威胁物种上升为受威胁物种。在评估的脊椎动物中,有237种受威胁物种等级下降,201种从受威胁物种中剔除;384种物种的评估等级上升,94个物种从非受威胁上升为受威胁物种。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首次查明我国已知脊椎动物和高等植物物种的本底状况、受威胁程度及分布差异,确定了各个大类群的濒危状况和保护等级,分析了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濒危灭绝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退化是首因。
确定濒危物种优先保护顺序
由于评估是基于每一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威胁因素等数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可针对受威胁物种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现状,制定和完善自然保护区规划,合理调整原有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或功能区,根据需要在物种集中分布区或分布点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对于那些就地保护不足以达到保护目标的物种,可采取迁地保护等辅助措施,或将其移入动植物园进行繁育,或保存在国家种质资源库中。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有助于确定中国濒危物种的优先保护顺序,确定重点保护物种,特别是一些新发现的狭域分布物种和近年来开发利用强度高的物种。在生产、生活中,可根据物种濒危等级控制开发强度,平衡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避免和减少项目建设对受威胁物种的影响。评估中数据缺乏的物种比例很高,迫切需要开展物种资源本底调查,摸清中国物种资源的数量、分布和受威胁状况。
首个省级物种红色名录发布
可喜的是,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5月22日),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云南省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生物物种红色名录。
该名录主要依据国际公认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2001年3.1版)》等方法和标准,确定了11个等级,对生物物种进行灭绝风险评估。它不仅确定了每个物种的等级,还评估分析了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威胁因素。它首次将大型真菌和地衣列入生物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填补了我国大型真菌和地衣红色名录空白,还纠正了现有相关名录的一些错误。
总之,《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了我国已知物种的受威胁状况,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对于推动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具有重要意义。
(萧野/整理)
高黎贡山森林里飞翔的黄绿鹎,在IUCN红色名录里属于“无危”物种。
(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意志、科学决策和公众参与:第一份省域物种红色名录研究》《〈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制定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等文献,特此声明并致谢。)
本栏目责编/叶晓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