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耕地占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点及区域差异性研究

2017-12-22刘丽辉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贡献耕地广东

刘丽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广东耕地占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点及区域差异性研究

刘丽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占用耕地对广东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点及4个经济区域的差异。借鉴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利用广东1978—2014年间的有关数据,分阶段、分区域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阶段分析结果表明:与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4年)的平均数相比较,1994—2014年建设占用耕地与广东经济增长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资本、技术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资本投入的贡献由0.286%上升到0.356%,技术进步的贡献由0.196%上升至0.233%,表明耕地占用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二者之间出现长期脱钩是必然的,广东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也不冲突。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建设耕地占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379%,均小于东西两翼的0.677%、0.422%,北部山区建设占用耕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因此,在严控耕地红线前提下,广东经济发达区域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经济欠发达区域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全省单位土地资源上的产出能力,力促广东区域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耕地资源;经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广东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1978—2014年GDP年均增速为17.29%。与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相随的是,1983—2012年广东耕地总面积年均下降0.61%,到2012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 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5.63%。未来较长时间内广东人地紧张的关系、地经尖锐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经济要发展,耕地也要保护。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全省经济均衡持续快速发展,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于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指出我国经济增长与建设占用耕地的关系明显,但由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区域,建设占用耕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地区差异,按照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分解建设用地指标,会导致非农化耕地空间配置效率出现损失,因此,我国建设占用耕地过程中需权衡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两大内容,尽可能找到我国区域建设占用耕地的最优规模,使建设占用耕地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耦合协调状态[1-3];二是模拟检验我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库茨涅茨曲线关系,许恒周、刘蓓蓓等验证得出我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的关系,尽管我国建设占用耕地离最高点还须一段时间[4-5];三是反映建设占用耕地与我国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发展的脱钩分析,指出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我国经济增长强脱钩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建设用地效率[6-8]。关于广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张虹鸥等研究了广东30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9],望晓东等根据时间序列数据对广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10],刘志佳等指出城市扩张初期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贡献最大等[11]。吴晓忠等指出耕地非农化初期,适度的建设占用耕地可以促进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12]。

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本项目提供了研究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广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空变化特点,厘清二者的典型事实关系,其次,分阶段、分区域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对全省及珠三角、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了解差异,分析原因,预测广东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这对于指导广东经济平稳发展中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可为其他经济后发省份正确处理耕地保护和发展经济“两难”问题提供启示。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其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Y为产出,K为资本,L为劳动,S为土地,A为技术。根据以上函数关系,资本、劳动、土地、技术4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化。

考虑到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将上式及原理引用到本研究中,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模型:

式中,Yt表示t时刻经济增长;Kt、Lt表示t时刻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量;St表示t时刻占用耕地的数量 ;At表示t时刻技术进步 ;α、β、χ、δ分别为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耕地占用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示当A、K、L、S每变化1%时,分别引起经济增长Y的α%、β%、χ%、δ%变化;α0为常数项;其他没有包含的变量和不可观测因素一律归入随机误差项εe。

有关变量说明:考虑到耕地占用主要用于非农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本研究主要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即非农GDP)之和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此相对应,资本投入采用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和衡量;劳动力投入用各经济区域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之和的绝对数衡量,不考虑人力资本智力因素;耕地占用采用实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衡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往文献研究中,技术进步或用时间趋势代替[13],或直接归入索洛残余系数[14],但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的排头兵,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用时间趋势代替显然不合理。此外,直接归入索洛残余系数,没有将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分开来,会高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为了较准确反映科技进步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用历年专利申请量衡量,这可能会低估技术进步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对研究结果不产生影响。因为模型的目的是对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区域,资本、劳动、土地、技术4个变量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低估的技术进步都能表现出较强的土地要素替代性,则更能证明前述理论。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上各变量时间跨度为1978—2014年,地域涉及广东省及其4个经济区域。1978—2008年数据来源于《数说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2009—2014年数据来源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对数据中的缺失值,统一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法补全。

此外,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采用1951年由戈登斯密思(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和应用,根据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流量折算为资本存量衡量;为消除耕地占用对非农GDP贡献的滞后性,计量分析中,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用当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数的累计值衡量;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将各年度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GDP按1978年不变价进行折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经济增长与建设占用耕地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

根据有关数据,绘制广东1994—2013年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时空变化规律,见图1、图2。

如图1所示,从绝对数来看,20多年来广东非农GDP总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与此相对应,广东每年建设占用耕地总体上却处于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从相对数来看,与上年相比较,20多年来广东非农GDP基本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近几年来增速出现回落。建设占用耕地增长率不仅正负交替互现,出现负数的频次大于正数频次(正数有7次,负数有12次),而且波动幅度很大,正负变动范围为-51%~60%。与经济增长变动趋势相比较,建设占用耕地增长率在11个年份中和非农GDP变化趋势相同(分别为1995—1998年,2002年,2005—2007年,2009年,2012—2013年),8年变化趋势相反。

图1 1994—2013年广东非农GDP与建设占用耕地时空变化规律

以上数据及规律表明:(1)尽管广东经济总量一直在上升,但增速放缓;(2)广东可用于建设占用的耕地资源越来越有限,步入平稳快速发展的通道,加速广东经济必须另辟蹊径;(3)大部分年份里非农GDP与耕地占用之间同增同涨的趋势表明,广东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占用依然紧密相关,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出现前后,二者的变化趋势几乎同步;(4)建设占用耕地正负上下波动幅度大,表明广东建设占用耕地的随意性较大,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令人担忧。

图2 1994—2013年广东非农GDP与建设占用耕地扩张规律

2.2 广东经济增长分阶段估计结果

考虑到广东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的Logistic方程拐点出现年份为1992年[15],加之建设占用耕地对经济影响有滞后性,本研究以1994年作为分阶段回归的分界点。运用Eviews7.0统计软件,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对广东1978—2014年有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阶段逐步回归分析,同时为消除模型的自相关性,用Ar(1)进行校正,结果见表1。

表1 广东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模型分阶段估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分阶段模型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99.90%、99.88%,F值分别为6182.18、2350.528,模型整体拟合程度很好。DW值分别为1.88、1.82,比较接近2,模型的残差项不存在序列自相关。根椐以上估计结果,可得广东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阶段模型为:

上式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入、劳动力投入、代表技术进步的专利申请量、耕地占用都与广东当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上期经济增长对本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1994—2014年间,除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再具有显著相关性外,固定资产投入、劳动力投入、代表技术进步的专利申请量仍表现出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与1978—2014年相比,资本投入的贡献上升,由0.286031%上升到0.356166%,代表技术进步的专利申请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年均贡献率由0.196%上升至0.233%,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年均贡献率由0.929%下降至0.789%,上期GDP对本期经济增长仍产生明显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减弱。这也和文献中很多学者的结论一致。

以上结果表明:(1)20世纪末以来,随着广东经济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崛起,资本、技术这两类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产生较强的耕地替代性,资本、技术进步已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劳动力投入的贡献度下降,一定程度表明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减少了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3)土地资源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下降甚至不显著,表明广东经济增长对建设耕地占用的依赖程度得到缓解。因此,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不会影响广东经济持续增长,广东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也不冲突。

2.3 广东经济增长分区域估计结果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运用1978—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广东的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4个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同资本投入、劳动力、耕地占用、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预回归分析,发现东翼的固定资产投入不显著,西翼的劳动力投入不显著,北部山区的耕地占用、技术进步不显著,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广东4个经济区域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模型估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各经济区域模型的拟合优度R2均大于 96%,通过F统计值检验,模型整体拟合程度很好。表2结果显示:(1)珠三角地区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耕地占用均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和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相比,耕地占用贡献小于东西两翼、劳动力贡献低于东翼和北部山区。可能原因:一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珠三角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该地区吸引了大量的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加快了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东西两翼正处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旺盛,提高了东西两翼耕地占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二是随着“双转移”“双提升”战略的逐步实施,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西两翼、北部山区转移,拉高了东翼和北部山区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东西两翼地区耕地占用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东翼劳动力投入的贡献最高,西翼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最高。这应该与广东省政府 “双转移”战略实施过程中,东西两翼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考虑产业链完善、营商氛围等因素同行业商家集中梯度转移有关。此外,相对珠三角地区而言,东西两翼较为便宜的土地资源,相对北部山区而言,较为便利的区位优势,近些年东西两翼对高技术产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提高了东西两翼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贡献。(3)北部山区的资本投入贡献最高,耕地占用、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可能与北部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方政府以土地换市场吸引资源密集型产业,导致大量土地低效利用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广东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其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产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广东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空变化特点分析发现,加速广东经济步入平稳快速发展的通道,须减轻对建设用地的依赖,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能量棒,此外,建设占用耕地增长率正负交替出现很大波动幅度,表明广东建设占用耕地随意性较大,须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力度。

分阶段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变,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上升,劳动力、土地要素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当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将逐渐实现长期脱钩。当经济增长逐步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时,技术进步能突破土地要素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从长远来看,广东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也不冲突。

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建设占用耕地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空间效率差异,因此,在严保全省耕地红线基础上,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逐渐发挥科技进步的经济增长主导作用,经济欠发达的北部山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内涵挖潜的方式,提高单位耕地资源上的产出能力,力促广东区域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1] 许广月. 耕地资源与经济的增长关系: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10):21-30.

[2] 狄剑光,武康平. 建设用地扩张对我国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5):414-424.

[3] 吴晓忠,倪志良. 经济增长、农地资源保护与内地非农化最优规模[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52-60.

[4] 许恒周,吴冠岑,郭玉燕. 耕地非农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库兹涅次曲线假说及验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4(1):75-81.

[5] 刘蓓蓓,刘友兆,张健. 中国经济增长一耕地资源非农流失的计量分析——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与修正[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6):21-26.

[6] 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0,50(1):18 - 31.

[7] 李兆福,刘玉红. 基于“脱钩”理论的江苏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3):237-243.

[8] 聂艳,彭雅婷,于婧等. 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4-109.

[9] 张虹鸥,叶玉瑶,杨丽娟. 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 经济地理,2008,28(6):904-908.

[10] 望晓东,魏玲,江华. 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 农村经济,2013(7):32-36.

[11] 刘志佳,黄河清. 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资源科学,2015,37(7):1395-1402.

[12] 吴晓忠,倪志良. 经济增长、农地资源保护与内地非农化最优规模[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52-60.

[13] 张军,章元.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2.

[14] 郭佳佳. 专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来自陕西的经验[J]. 产经评论,2011(6):152-157.

[15] 李效顺,曲福田,邱哲宁,等. 基于Logistic方程计量的中国建设用地规模调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专刊):88-94.

Space-time feat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 Guangdong

LIU Li-hui(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 and Law,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to Guangdong economy growth,like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ime sections and the difference among four economic regions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by establishing inputoutput model and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during 1978-2014 in Guangdong,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to Guangdong economic growth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in different time sections as well as different special regions. The time-sec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values(from 1978 to 2014),there is no longer positiv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and Guangdong economic growth,while the capital and technology have gradually becom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Guangdong, such as the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input increases from 0.286% to 0.356%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y advance increases from 0.196% to 0.233% as well. The above indicates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to Guangdong economic growth has gradually been declined and long-term decoupling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is inevitable,thus,there is no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intain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rotecting the red line of cultivated land. The special regional analysis mainly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ppears to be 0.379%,which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0.677%,0.422%,and that of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s is not obvious.Therefore,presupposed by strictly adhering to the red line of cultivated land,the developed areas should speed up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should develop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thus improving the output capacity of unit land resources and urging regional economic equilibriu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economic region ;input-output model;Guangdong

F301.21

A

1004-874X(2017)08-0157-06

刘丽辉. 广东耕地占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点及区域差异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8):157-162.

2017-05-0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5CYJ10);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2014WTSCX08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5YJA790042)

刘丽辉(1972-),女,硕士,副教授,E-mail:fshllh2@163.com

(责任编辑 杨贤智)

猜你喜欢

贡献耕地广东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耕地时节
海洋贡献2500亿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