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部长韩长赋: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如何理解乡村振兴

2017-12-22

今日农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业

农业部长韩长赋: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如何理解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踏上新征程,既要加大经济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更要推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乡村特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供给能力,促使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丰收。

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传统格局下,要树立并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必须调整传统思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倾斜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给予更多保障,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史无前例地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

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问: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是什么?为什么十九大报告要特别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韩长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我们党的战略决断,是中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基本国情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很快超过1万美元、城市人口比重将很快超过60%、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

此外,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

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不能落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要积极又要稳妥,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

问: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

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增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农村改革要下“绣花功夫”

问: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改革。如何通过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呢?

韩长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战略构想高度契合,既稳定了农民预期,又为届时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土地政策留下了重要时间窗口。这是重大决策,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是一个政策 “大礼包”。

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明确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 “变”与 “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 “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就是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广实行股份合作制成功的经验做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总的方向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农村改革从来都是具体的,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和蓬勃创举。农村改革近40年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由农民创造并形成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村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改革的定盘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农村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研究调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在农村改革上下足 “绣花功夫”。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大乡村振兴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已从1960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54%;同时,我国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也进展迅猛,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攀升至2016年的57.4%。城市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也逐渐显现。就目前来看,我国村落数量不断减少,自然村数量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至2010年的270万个,平均每天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乡村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74 544万人,较城镇人口多出18 332万人。2011年则城镇人口开始多于乡村人口,且逐年增加。2015年中国乡村人口60 346万人,比城镇人口少了16 770万人。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以青壮年人口的迁移最为突出,导致留守农村的大多以老人和小孩为主,造成农村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严重。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城镇人口中的占比为11.69%,而在乡村人口中的占比则为14.98%,高出城镇3.29个百分点。这一情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消减农村生产发展活力,而且使农村社会也由于高质量人口的流失而活力不足,引发城乡差距并使之呈现扩大趋势,成为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优先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较为明显。据研究,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倍以上,2007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扩大到3.33∶1。最近几年虽有降低,但依然处于高位,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72∶1。如果将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纳入福利测算的指标体系,则城乡之间的实际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逆转这种趋势,则不仅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制约,而且对社会发展的健康度和公平性形成负面冲击。为此,必须通过发展和振兴乡村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并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让农业更发展、农村更美丽和农民更幸福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巩固并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增长,但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存在丝毫的放松与麻痹,需要继续加强并促使农业持续兴旺发展。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为此,要在严格保障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劳动生产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民队伍专业化;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主导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效应。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环境好坏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直接影响。虽然我国经济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之伴随的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不仅只有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应该更加关注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高度关联的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就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农村作为绿水青山的主体,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必须更加重视,需要构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践行绿色生产方式,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问题;不断强化绿色生态观的宣传教育,使青山绿水的理念深入人心,诱导并激发人们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生态环境美好景观。要真正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人民的富裕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是在精神上的满足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几十年,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我国城市居民已经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但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而言,其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并未实现与自身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程度。为此,踏上新征程,既要加大经济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更要推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乡村特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供给能力,促使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丰收。

推进城乡融合,加大农业现代化、乡村绿色化和“三农”队伍智慧化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传统格局下,要树立并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必须调整传统思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倾斜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给予更多保障,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科学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推进农业发展模式由以资源消耗型向以科技创新型为主导的模式转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促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注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道路、信息、网络、电力等基础投入向农村延展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无缝对接。

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破除旧的体制机制束缚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形式,通过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实施“三权”分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核心队伍和主体力量;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健全农村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在切实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实施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通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生态环境修复以及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促进绿色、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化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乡村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建设上长久坚持,以便久久为功。其中,在生产方式上改变传统粗放模式,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开发;化肥农药等进行减量施用或替代化利用等。在生活方式上,完善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如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完善垃圾收储运体系;引导农户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此外,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群众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知晓率、认同感和参与度,为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绿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农村基层工作环境复杂和条件艰苦,导致人才难留和流失严重,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在物质方面,较大幅度的增加“三农”工作队伍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工作回报率;在精神方面,注重对“三农”人才的荣誉激励,增强社会对他们工作的美誉度和认同感,同时,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使有能力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埋头苦干的一线人员发展有望。而针对目前我国 “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专业能力不强、对农业农村感情淡薄的现状,要在加强对现有“三农”工作队伍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以及价值认可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人才回流机制,在农业农村领域倡导人才的逆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大高等教育对“三农”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增加农业高校投入、减免涉农专业学费等方式,引导有志有为青年进入“三农”领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

(张俊飚 张露 作者分别系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讲师、博士后)

相关链接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性地位的判断和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在新发展理念框架下,对“三农”工作的整体性、全面性部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切不可将其局限于仅仅是村庄的发展或某些局部性问题的解决上。

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表现在:(1)理论上,要改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思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2)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农业方面,既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又要努力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发展尤其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需要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加强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支持。(4)农村方面,要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尤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的基础性工作,强调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此外,还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5)农民方面,要实现农民生活的富裕,尤其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6)农地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7)人员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对于如何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总体理论框架和战略部署。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重点是要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判断,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1)农业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规模经营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唯一途径;其实,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小农在很多地方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且为农民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因此,切不可通过行政手段加速小农生产方式的消亡,应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给小农生产方式留以足够的发展空间。(2)农村方面,长期以来,学校的撤并以及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因素,导致了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以及农村文化与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的空虚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和社会工作等来恢复乡村魅力和乡村活力,将是振兴乡村的重要行动。(3)农地方面,在“三权分置”和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加速农民承包地的流转,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特别重视的方面。(4)农民方面,继续探索适合贫困小农户脱贫增收的长效措施,对老弱病残人口、留守人口等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服务,是让国家发展成果惠及农村弱势人口的重要手段。此外,乡村人口的生活方式既有与现代都市化生活连续相通的方面,也有其特殊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特点,这也是十九大报告所倡导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警惕商品化思维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过度挤压,要尊重农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尊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生活空间。(5)人员方面,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轻视从事“三农”工作人员的社会风气,应该从政策导向、媒体导向和具体措施方面,宣传投身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鼓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振兴我国乡村的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