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12-22杨朝丽李新鹍戈云芳
杨朝丽,李新鹍,戈云芳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微课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杨朝丽,李新鹍,戈云芳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目的 探讨微课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的21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使用微课教学法进行教学,2014级的27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学完成后对学生理论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微课教学法的认可度。结果 观察组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学生对微课教学法的认可度较高。结论 微课教学法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能显著提升急救护理学教学质量。
护理学;基础教学;微课教学法;应用
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重难点或某项特定的技能等单一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的方式。微课一般以视音频等多媒体设备为基础,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录制的课程进行下载和学习,其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1]。本校在应用微课教学法开展急救护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学生的理论成绩显著提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210名学生为观察组,2014级护理专业27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两组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学生由同一教师授课,课程的教材相同并且理论教学的时间相同,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相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完成急救护理学理论教学,即在课前先回顾之前讲过的内容,然后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并由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课后由学生自助复习。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微课教学法开展急救护理学教学:①课前准备。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整理本堂课程内容与之前课程之间的关系,然后制作成有较强联系性的微课。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供课堂教学和学生复习使用。②创建微课学习平台。教师利用聊天软件创建班级群,并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班级群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视频观看,并且让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观看。教师还要在每周选择固定的时间作为答疑环节,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3 教学评价指标
分别对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评价。
2 结 果
以学生期末理论考试作为评价指标,观察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教学效果对比
3 讨 论
3.1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所以学生经常会觉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对课堂教学没有足够的兴趣。[2]而通过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这样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还让其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3.2 加深知识理解
微课教学法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再结合教师录制的视频,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反复研究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并将其记录下来[3]。学生在反复研究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并掌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教师会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3.3 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微课教学法中学生是在课后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并且利用网络聊天软件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将不会有陌生感,并且能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且有多种交流的方式,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得到加强。
3.4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微课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其中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掌握教材的基本框架和重难点知识,并尽量将难点知识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同时,制作微课需要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所以教师必须要经常练习常用软件的操作,从而提升微课质量,这样就能让教师在长时间的微课教学中逐渐熟练掌握教学技巧,从而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1] 杨 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职教论坛,2014.6:65.
[2] 宋 洁.张淑香.杜 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8:12-12.
[3] 李 欣.微课不微-微课设计思路探寻.教育杂志,2016.02.09:61.
R471
B
ISSN.2095-6681.2017.29.192.01
李 豆
本文为保山市第四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保政复【2015】52号)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