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透明英语习语“kick the bucket”的认知语义学探究

2017-12-2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名作欣赏 2017年29期
关键词:字面习语语义

⊙申 奥[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非透明英语习语“kick the bucket”的认知语义学探究

⊙申 奥[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kick the bucket”的修辞意义因具有非透明性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三大认知理论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其认知形成得以明晰化。解释规约语言现象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在概念整合中充当重要关系与原则,与解释新创意义的概念整合相补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认知解释,而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达成了微观层面的形式描写。研究发现,其习语意义是基于概念整合简域网络认知机制,与包括词源学意义和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相结合而形成,而经历概念整合简域网的非透明英语习语具有同样的意义特征。

“kick the bucket”概念整合认知意义

一、引言

“Kick the bucket”的习语意义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其解释有所不同。Gibbs(1989)提出,“kick the bucket”因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与习语意义的语义场有所不同,所以在语义上是无法解构的;McCarthy(1990)将习语视为词语组合体,并基于透明性的等级性分类,将“kick the bucket”定义为不透明习语;Cacciari&Glucksberg(1991)认为“kick the bucket”的构成成分无法将字面意义投射到习语意义上;Kovecses&Szabco(1996)提出,传统观点认为“kick the bucket”的习语意义“死亡”是其语言形式的特别意义,与构成成分有关但与概念系统无关,而现代认知观认为其习语意义“死亡”可依据隐喻、转喻和规约知识三种认知机制获得;Hamblin&Gibbs(1999)提出,“kick the bucket”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习语意义的形成,其意义为“突然死亡”而非“慢慢死亡”;Langlotz(2006:134-139)从认知理解角度提出“kick the bucket”的意义是透明的,学习者可通过补充词源学意义获得习语意义,但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只能描述而无法解释,其认知机制是隐转喻而非传统认知学家所认为的概念隐喻。综上所述,“kick the bucket”的习语意义因无法简单等于字面意义之和而具有非透明性,蕴含着复杂的认知形成过程,其认知机制在词源学意义和普遍知识的认知补充下,不仅可以描述也可以进行解释,从而实现其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包括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概念整合等。

二、理论基础

(一)概念隐喻的特征与认知机制

Lakoff和Johnson(2003)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表明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即人类可通过具体的来源认知域来理解和形成抽象的目标认知域。束定芳(2002:98-106)提出,概念隐喻映射具有系统性、不变性与单向性三大特征,Lakoff和Johnson(2003:29)用方位映射来描述系统性特征,体现出概念隐喻体系的连贯性而非任意性,Lakoff和Turner(1989:82)提出不变性与系统性紧密相关,Ruiz de Mendoza Ibanez(2000:112-113)则认为,系统性映射主要分为单一对应映射与多对应映射。而单向性特征是指隐喻必须是从具体来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映射。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通过某一概念产生另一概念的结构,两个概念间存在着规则的对应关系;方位隐喻指某一概念基于另一概念而产生,主要涉及上—下、内—外、前—后、开—合、深—浅及中心—边缘的空间方位关系;本体隐喻主要是指人类可将经验概念化为具体的实体与物质,以便人类借此来指称、范畴化、量化与推理抽象的感情、事件与状态等。三类隐喻的概念系统具有字面性与非字面性特征,字面性概念隐喻是在日常生活与惯性思维中运用的概念,被称为规约隐喻,它“为人类文化中的普通概念系统赋予结构,并体现在人类的日常语言中”(ibid:140)。而非字面概念则超出了人类的习惯性思维,被称为新奇隐喻,它“不是用来给平常的概念体系赋予结构,而是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ibid:54),主要来源于规约隐喻系统中已涉及部分的扩展、规约隐喻系统中未涉及部分的实例与新奇隐喻的实例。

(二)概念转喻的特征与认知机制

与概念隐喻相似,概念转喻也并非只是修辞手段,Radden和Kovecses(1999:18)提出,“概念转喻是认知过程,在相同的理想认知模型中,某一概念实体可通过概念转喻来认知另一概念实体”,同时,概念转喻以“临近性原则”为基础实现认知映射(ibid:20)。Langacker(2008:69)认为,“转喻是轮廓凸显的转移”,它以显著性原则为基础,“在其他原则等同的情况下,转喻认知体现为:人类>非人类、整体>部分、具体>抽象、可见>非可见等”(1993:30)。Radden 和 Kovecses(1999:44-45)认为,转喻认知原则与人类经验,感知选择及文化倾向关系密切。Lakoff(2003)也认为概念转喻的认知动因可追溯到人类体验,他(2003:35-41)将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分为七类,即“部分代整体”“生产者代产品”“使用物体代使用者”“控制者代控制物”“机构代机构负责人”“地方代机构”及“地方代事件”。Radden 和 Kovecses(1999)同样坚持理想认知模型并将概念转喻分为六十一种,而 Ruiz de Mendoza Ibanez和 Hernandez(2001:325)根据映射的特点将概念转喻分为来源域凸显和目标域凸显转喻。

(三)概念整合的特征与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是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由加利福尼亚大学认知科学教授Gilles Fauconnier提出,心智空间是概念整合的基础,随着人类思维的进行与话语交流的展开,心智空间中的小概念包得以形成与完善,展示出思维与语言的动态映射。Fauconnier和Turner(2002:102-106)进而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佐证,心智空间不仅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动态映射,而且在长时记忆中被激活而产生相应的成分与结构。心智空间内的重要关系,包括“变化、身份、时间、空间、原因—效果、部分—整体、表征、角色、类比、非类比、属性、相似性、范畴、意图和独特性”(ibid:101)等,存在并作用于成分与结构之间。因关系本身有等级且能够根据人类尺度被切分,两个输入空间及共属空间的重要关系经压缩进入整合空间,重要关系也可被压缩成自身关系,连接输入空间的外部空间关系被压缩为整合空间的内部空间关系,内部空间关系和外部空间关系可被压缩成紧实的内部空间关系,一种或多种关系也会被压缩成自身关系或另一种关系,如类比关系可被压缩成身份关系,原因—效果关系可被压缩成独特性关系等。若整合空间中的新创关系在输入空间没有对应关系,则被称为“创造性压缩关系”,而“借用压缩关系”是指输入空间内较为紧实的关系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完成整合。另外,概念整合的十大原则为:拓扑原则、模式组合完善原则、整合原则、重要关系最大化原则、重要关系加强原则、网络原则、结构原则、关联原则、充分理由原则与转喻收紧原则。

Coulson(2006)提出,整合网络涉及四种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整合空间和一个共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对应成分发生跨空间映射,共属空间反映输入空间的共同属性及抽象结构,并通过映射将输入空间与整合空间的对应成分连接起来,整合空间通过输入空间的选择性映射形成输入空间无法提供的新创结构。Fauconnier(1997:150-151)提出,新创结构的形成须经过组合、完善和发展三步程序,组合将输入空间的成分投射到整合空间并配置在一起,使输入空间内新关系的产生成为可能;完善指的是背景框架知识和认知文化模型发展组合结构,进而从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并被看成是整合空间中较大完善结构中的一部分;发展指的是整合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按照自身逻辑进行发展。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体现为复杂的网络运作,包括简域网、镜像网、单域网与双域网。简域网的四个空间中,输入空间一提供成分而缺乏成分间的组织结构,输入空间二提供结构而没有相应的填充值,两个空间的整合形成框架与填充值的结合。在镜像网中,输入空间一与输入空间二具有共同的框架结构,当两个空间发生映射时,空间之间的框架结构没有冲突,共同投射到整合空间,但在具体的成分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单域网指的是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结构有所不同,整合空间只吸纳了某一输入空间的结构,而忽视了另一输入空间的结构,即两个输入空间存在不对称关系。Lakoff和Turner(1989)认为,传统隐喻映射大部分是简域网整合,一空间的产生以另一空间为基础,只有一个空间的框架结构贡献于整合过程。双域网指的是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结构有所不同并存在冲突,整合空间同时整合了两个空间的部分结构或成分,从而形成一个不同于两个输入空间的整合空间,换句话说,两个空间同时贡献于整合空间。

(四)认知机制互动

Grady et al.(1999:103)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The surgeon is a butcher”从源域到目的域的多对应映射,即源域中的屠夫、动物、商品、剁肉刀、懒散等,映射到目的域的对应实体为外科大夫、人类、病患、手术刀、懒散等,因此,外科医生的意义“懒散”通过屠夫源域中的规约“懒散”特征得以形成。根据研究共识,概念隐喻主要从认知角度解释规约意义,而概念整合可用于解释新创结构的意义。前者可作为后者的重要关系原则,实现理论间的互动,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认知解释。所以,虽然“The surgeon is a butcher”的新创意义“不称职”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无法得到解释,因为“不称职”不是源域“屠夫”天生具有的特征,不属于规约意义的范畴,但在概念整合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诠释,具体而言,在概念整合的四个空间内,两个输入空间分别对应于外科医生和屠夫,共属空间吸纳了外科医生空间和屠夫空间的共有属性,同时在整合空间形成了不属于两个输入空间的新创成分“不称职”,因为屠夫把杀死动物作为自己的目标是“称职”的,然而,外科医生把杀死病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则是“不称职”的,外科医生的目标和方式与屠夫在整合空间进行整合从而产生一个新创结构,即具有“不称职”特征的假设实施者。总而言之,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主要是用来解释规约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概念整合用来解释新创结构。

三、研究方法

(一)宏观语义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讲,在“kick the bucket”的认知形成过程中,概念隐喻被看成是概念整合的重要类比关系,概念转喻则被看成是转喻收紧原则,指输入空间中具有转喻关系的成分必须同时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完成成分及结构的压缩整合。本文基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互动,结合语义成分分析法来阐释“kick the bucket”的认知机制。同时,认知机制的作用必须结合相应的知识补充才能完成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此研究中的知识补充作为认知形成的基础被称之为“认知补充”,具体指普遍知识,虽然它被多位学者提及并研究,但往往被看成是与认知理论同等水平的另外一种认知机制,并称之为百科知识或传统知识或文化动因。以上两种认知理论具有系统的分类与认知原则,其作为认知机制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而认知补充作为认知形成的基础,激活认知机制并促进认知过程的形成。它属于知识范畴,无法被看成是与理论同一水平的认知机制,在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形成中,认知补充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共同作用形成非透明习语的认知意义。总而言之,非透明英语习语的宏观语义分析只有在认知机制与认知补充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

(二)微观语义成分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讲,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语义成分分析法,由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提出,是语义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其优势在于采用形式语义学视角研究意义的内部结构与意义关系,把语义成分看成最小的语义单位进行意义分析,已被学界认可为成熟的研究方法。Nida(1975:173)提出,词典是获得语义的主要来源,词条是语义的集合体,词条的多个义项代表多个语义域,每个语义域对应语义成分分析的最小语义域,是词条语义成分的集合体。本文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法,对非透明的习语意义进行形式描写及认知解释,在形式语言学中,语义成分反映意义的本质特征,语义成分间的关系代表着意义间的最佳关联;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域是概念域的对应体,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实现概念间的最佳关联映射。因此,语义成分不再是有限的语义特征,而是能够在最小语义域中表征完整意义的独立单位,可以是单个词语,也可以是短语、短句、句子等表征意义本质的概念。正如王寅(2002)所说,将形式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与具有主观体验性的认知解释相结合,更能揭示语义的本质并促进语义学的发展。

(三)英语习语意义的非透明性分析

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主要体现在习语意义并非简单等于构成词语的字面意义之和。Geeraerts(1995:60-61)认为,习语意义的分析可采用纵聚合与横组合两个维度:纵聚合维度可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种是从整体上探讨习语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的关系,一种是探讨习语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和习语构成成分引申意义之间的关系;横组合维度主要研究习语的构成成分与习语整体的关系,包括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Geeraerts采用阿拉伯数字(1,2)和(3)分别表示习语构成词语的字面意义和习语的字面意义,用(1’,2’)和(3’)分别表示构成成分的引申意义和习语意义,而(1,2)和(3)与(1’,2’)和(3’)形成了对应关系;Langlotz(2006:109-110)同样从纵聚合与横组合两个维度来分析习语意义,他采用罗马字母(A,B,C)来表字面意义,用(α,β,γ)来表示习语意义,因此,习语字面意义关系表示为C=A∩B,习语引申意义关系则表示为γ=α∩β,而字面意义C进行映射形成习语意义γ。本研究沿袭采用纵聚合维度,描述非透明英语习语总体习语意义和局部字面意义的关系,以便揭示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同时采用横组合维度,揭示从习语字面意义到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以便解释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形成过程。因此,在语义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意义值用“[+]”来表示,因[+C]=[+A]∩[+B],[+γ]=[+α]∩[+β];则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表示为 [+γ]≠[+C],[+γ]≠[+A]∩[+B],并进而可分析为[+α]∩[+β]≠[+A]∩[+B]。换句话说,总体习语意义不等于总体字面意义,总体习语意义不等于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之和,因此,习语构成成分的习语意义之和不等于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之和。

四、“kick the bucket”的认知形成

(一)“kick the bucket”的词源学意义

根据《美国传统习语词典》,“kick the bucket”的习语意义为“死亡”。根据《牛津英语词典》,习语中“kick”与“bucket”的字面意义分别为“脚用力踢”与“有手柄的敞口搬运装置”,其不透明性体现在“死亡”无法简单等于构成词语的字面意义之和。根据《习语及其词源学词典》,其词源学意义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描述屠杀猪的过程,猪在被屠宰时后腿被倒挂在一根木质框架上,这个框架被称为“bucket”;而另一个更为常见的乡村活动是把一头猪的脚后跟吊挂在一根称为横梁的“bucket”上,通过刺其喉咙进行屠杀。所以,在“bucket”的意义上,观点有所不同,这个词来自于法语“buquet”,意思是平衡,因此,它的意义更可能是横梁而不是框架。根据Langlotz的观点,猪在被屠宰时,四肢会被绑在一根被称为“bucket”的横梁上避免其乱踢,所以,猪在被屠杀的最后时刻踢桶是其死亡的征兆。第二个词源学意义意味着自杀行为,1823年,德·昆西在伦敦杂志上发表文章,谈论一种“粗俗兄弟会”的传统:一个名叫博尔索弗的人站在一个颠倒的桶上,同时,把自己悬挂在一根横梁上,当他为了预见未来把桶踢走时,意味着从此刻开始一切事情都取决于他自己,他会说“此刻一切都完了”。第三种是在大西洋地区附近实行的一种绞刑,受害者站在桶上,绳子挂在树枝上,当他下面的桶被踢走时,受害者的头就会被挂在树枝上以示被处死。到目前为止,第一种词源学意义被认为是最权威的解释,因此,“kick the bucket”意味着死亡的过程而不是自杀的行为。

(二)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

“kick the bucket”在“死亡”的认知形成中,不仅需要词源学的认知补充,同时需要认知机制的运作。认知补充包括:“bucket”的词源学意义为横梁。常识意义为:“猪和人都属于动物类别。”认知机制为概念整合的单域网,同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作为整合网络中的认知原则,因此,“kick the bucket”的认知形成过程体现为以下认知机制与认知补充的互动(为避免涉及过多内容,整合空间仅显示包括新创意义的习语意义,与本文解释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保持一致)。

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输入一中的字面意义空间与输入二的词源学意义空间,两空间的部分意义相互对应,表现为施事者意义——“人类”与“猪”;原因行为意义——“用脚用力踢”和“用后脚跟用力踢”;受事者意义——“敞口装置”与“横梁”;结果意义为输入空间一中“装置被踢翻”与输入空间二中“猪被屠杀”,之后“猪的尸体被悬挂”。

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输入空间中的意义对应体,即“人类”与“猪”、“用脚用力踢”和“用后脚跟用力踢”、“敞口装置”与“横梁”、“装置被踢翻”与“猪被屠杀”,之后“猪的尸体被悬挂”,进行比较映射,部分意义进行重叠。

共属空间:共属空间分别向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吸纳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属性,包括施事者意义、原因意义、受事者意义与效果意义。

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在简域网中进行选择性映射,而后进入整合空间形成习语意义。具体而言,第一,输入空间一与输入空间二的实施者意义分别为“人类”与“猪”,同时投向整合空间进行第一步组合;根据概念隐喻原则“人类是动物”,两个空间形成跨空间的隐喻关系,简域网以空间二的词源学空间为主向整合空间投射出实施者意义“猪”,“人类”在隐喻基础上具有了猪被屠杀的经历,完成第二步的完善;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猪”是动物范畴的成员,根据转喻原则“范畴代范畴成员”,实施者“猪”在组合与完善程序后,在整合空间进而推理,从而整合出实施者意义用来指称所有“动物”,完成第三步发展。第二,空间一和空间二的行为意义“用脚后跟用力踢”与“用脚用力踢”在整合空间首先进行组合;空间二的“用脚后跟用力踢”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体现为行为意义“用脚后跟用力踢”。根据常识意义的补充,“脚后跟是脚部力气最大的部位”,“用脚后跟踢”反映出猪被屠杀时奋力挣扎的具体细节,完成第二步完善。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脚后跟是脚的一部分”,两个空间存在转喻关系“部分代整体”,根据转喻收紧原则,原次域和目的次域,即部分与整体必须同时出现在整合空间中,所以,“脚”与“脚后跟”在整合空间发展成为“脚及脚后跟”,明确表明了动物在死前的极力挣扎状态,完成第三步发展。第三,空间一和空间二的受事者“横梁”与“有手柄的敞口装置”在整合空间首先进行组合。之后,经过选择性投射的完善程序,基于空间二投射出受事者“横梁”,根据常识意义的补充,“横梁”是猪在被屠杀时悬挂的位置,反映出猪被屠杀时欲极力脱离的位置。进而,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横梁是有手柄的敞口装置的一部分”,两个空间存在转喻关系“部分代整体”,根据转喻收紧原则,原次域和的次域,即部分与整体必须同时出现在整合空间中。所以,“横梁”与“有手柄的敞口装置”在整合空间发展成为“横梁及有手柄的敞口装置”,明确表明了动物在死前只求生存而已无法辨识方位的疯狂状态。第四,根据字面输入空间一的常识意义,踢的结果意义是“装置被踢翻”,根据空间二的词源学意义,踢的结果意义是“被杀”,同时投向整合空间进行第一步组合。由于两个空间形成“非类比关系”,在向整合空间进行选择性投射时,在整合空间的成分选择上出现了冲突,只有“被杀”被投射到整合空间进行第二步完善。根据概念整合的“重要关系最大化原则”,输入空间二中的原因——效果内部空间关系进行自我发展,发展出进一步的效果意义“尸体被悬挂”。同时,根据关联原则和整合原则,在整合出现冲突时,删除关联性较弱的“装置被踢翻”,而整合有关联的成分“被杀”与“尸体被悬挂”,完成第三步发展。第五,根据常识意义的补充,“被杀”与“尸体被悬挂”存在时间关系,因此,在整合空间中,输入空间二中的内部时间关系,即先“被杀”与后“尸体被悬挂”被压缩,形成效果关系“死亡”,在整合空间成为“借用压缩关系”,完成第一步组合。根据词源学意义的“被杀”与“重要关系最大化原则”发展成被杀害的“死亡”效果而非自杀式的死亡,完成第二步完善。在整合空间根据全局性视野发展自身的逻辑推理,根据“整体代部分”的转喻原则,指代所有可能行为的死亡结果状态。

新创意义:新创意义“死亡”既不存在于输入空间一也不存在于输入空间二,它是输入空间二的时间关系压缩整合的结果。因此,习语意义的认知生成过程可以用下列图示表示为:

五、结语

总而言之,“kick the bucket”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是三大认知机制与认知补充的共同作用。换句话说,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作为重要关系和认知原则,在概念整合单域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互动,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基于词源学空间而不是字面空间进行认知推理,即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框架冲突,只有词源学空间的意义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习语意义。也就是说,概念整合的单域网实际是一种隐喻映射的拓展。同时,概念转喻原则、“范畴代范畴成员”“部分代整体”共同作用于概念整合,在其简域网中经过组合、完善和发展的三步程序。再者,词源学意义和普遍知识作为必要的认知补充,共同形成习语意义“死亡”。类似的英语习语还 包 括 at loggerheads,bring down the house,hair of the dog thatbityou,Hobson’s choice,in seventh heaven,kill the fatted calf,play hardball,raise the curtain,raise the roof,rake over the coals,ram down someone’s throat等,具有与“kick the bucket”同样的特征。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此类习语在习语词典中列出初次语境意义和习语意义,且初次语境意义和习语意义并非相同,表明习语意义经历了变化,产生了新创意义;第二,此类习语在习语词典中列出了词源学意义和习语意义,同时,字面意义也可根据常识得以阐释,但只有词源学意义用以形成习语意义,换句话说,习语意义的形成以词源学空间为基础,它们经历了同样的概念整合单域空间形成非透明的习语意义。

①Gibbs,R.W.,Nayak,N.P.&Cutting,C.How to kick the bucket and not decompose:Analyzability and idiom processing[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89(5):576-593.

②McCarthy,M.Vocabul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Cacciari,C.&Glucksberg,S.Understanding idiomatic expressions:The contribution of word meanings[A].In Simpson,G.B.(Ed.).Understanding word and sentence[C].North-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1991:217-240.

④Kovecses,Z.& Szabco,P.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3):326-355.

⑤Hamblin,J.L.&Gibbs Jr,R.W.Why you can’t kick the bucket as you slowly die:Verbs in idiom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999(1):25-39.

⑥Langlotz,A.Idiomatic Creativity:Acognitive-linguistic model of idiom-representation and idiom-variation in English[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⑦Ammer,C.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diom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3.

⑧Flavell,L.& Flavell,R.Dictionary of idiomsand their origins[M].London:Kyle Cathie Limited,1994.

本文系2015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留金发[2015]3022号

作 者

:申奥,博士,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口译。

编 辑

:赵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字面习语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潮人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