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调适在林语堂汉语典籍英译中的运用
2017-12-2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京210038
⊙秦 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 210038]
⊙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16]
语言之思
文化调适在林语堂汉语典籍英译中的运用
⊙秦 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 210038]
⊙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16]
林语堂汉语典籍英译在国内外深受好评,影响深远。知网“篇名”检索发现,目前有关林语堂英译研究的论文不到六十篇,研究视角多种多样,诸如审美、诗学、互文性、生态翻译学等,但基本都是研究单个译本,并没有以多种译本研究其翻译策略的整体倾向性。本论文选取其五部汉语典籍英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妥协、文化移植、文化补偿三个不同层面,对其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调适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发现林语堂在汉语典籍翻译中不会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翻译策略,而是灵活使用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调适。
文化调适 林语堂 典籍翻译
一、引言
汉语典籍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其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汉语典籍也日益受到了世界的关注,新一轮的国学翻译研究热潮也随之而来。
二、翻译中的文化调适
一般认为文化调适不仅指不同文化交流群体发生的改变,而且指交流群体中个体发生的改变。也就是说,文化调适应该包括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改变,不仅包括在文化上,也包括在心理上产生的变化。
他者文化中的个体在主流文化中往往会因为原有的“文化标签”被边缘化,无法真正融入主流文化。这种身份困惑往往令其身处两种文化的夹缝,进而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身份。从小接受西方传教士教育的林语堂当时旅居美国,却因为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熏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徘徊。这种居间文化让他拥有了独特的视角,能够在冲突与矛盾中进行文化调适,在文化妥协、移植、补偿中进行沟通和对话,逐步构建自我的身份。
巴斯奈特曾表示,“强行用源语文化的价值体系来译为目的语是很危险的。译者不是源语的作者,而应该是目的语的作者,所以从道德上来说要为目的语读者负责”。从这个角度出发,林语堂倾向于进行文化妥协,当两种文化发生对立冲突的时候,他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让译文更适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顺利实现文化适应和交流。另外,由于林语堂从小接受“中庸”的儒家思想,他在翻译过程中也往往会依据中庸之道,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偿翻译。
作为一名中国文化的热爱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林语堂并不会一味迎合西方读者。韦努蒂曾指出,“翻译策略如果完全掩盖文化差异,那么这种策略就是一种文化的纳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比起西方文化,林语堂更加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更“重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深究他在汉译英典籍翻译中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力图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独特、底蕴最为深厚的部分,尽量保留汉语中传统文化内容,争取在当时西方话语权笼罩、东方文化被边缘化的环境下传达东方文明,采取文化移植即异化的翻译策略。
Newmark将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机构设置、风俗习惯和思想,行为和习惯五类。最后一种分类不宜作为文本进行分析,所以本文将选取前四种文化的分类对文化调适在林语堂汉译英典籍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论述。
(一)生态文化翻译调适
Newmark认为生态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特有的动植物、地形气候等。中西生态环境的差异很大,相同的生态内容寓意可能不同,而不同的生态内容寓意也可能相同。因此,要在两种语言之间翻译出完全对等的生态文化词语相当困难。为了避免歧义,林语堂有时不得不进行文化妥协,顺应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1)贫道浪游至此,四海为家……
I am merely a poor Taoist priest enjoying a vagabond’s travel,andall theworld is myhome…
汉语中的“四海”原指中国的四大海:南海、东海、黄海以及渤海,后以“四海”代指全世界。将“四海”译入英语中会让不明白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于是林语堂只保留了其本义,翻译为“all the world”。
当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拥有相同的生态内容,且生态意象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相似时,林语堂都会通过文化移植的手段,既保留异国风味又加深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秋虫春鸟尚能调声弄舌,时吐好音……
Even autumn insects and spring birds can make melodious songs to please the ear…
将“秋虫春鸟”直译为“autumn insects and spring birds”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理解,反而会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唯美的图画,让读者在无形中领略到东方的田园美景。
当文化移植容易导致误解和混乱,而文化妥协容易使译文丧失原文风味和艺术体验时,林语堂往往会采取一种文化补偿的策略,通过注释、加注等方式进行翻译。
(3)风之为声有三:有松涛声,有秋叶声,有波浪声。
Three kinds of noise made by winds:those of“pine surfs”(the whistle of winds over pine forests as heard from a distance),of autumn leaves,and of waves.
翻译中林语堂先将“松涛”移植为“pine surfs”,之后又对其含义做了一个解释:“the whistle of winds over pine forests as heard from a distance”,不仅保留了原语特色、韵律以及句式,而且能将读者带入其中,使其仿若身临其境。
(二)物质文化翻译调适
物质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由于历史习惯迥异,中西方的衣食住行也大相径庭。
当这种迥异的差异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境或者保留文化差异容易造成读者误读时,林语堂往往会进行文化妥协,将难以言传的汉语物质文化内容转译为西方读者易于理解的内容。
(4)我辈搦管拈毫,岂可甘作鸦鸣牛喘。
How can we who write make just noises like the mooing of a cow or the cackling of a crow?
汉语中“管”和“毫”均指古代中国的毛笔,其中隐含意为写作,将其意象移植会显得译文生涩死板。林语堂在这里进行了文化妥协,译为“write”,使译文显得流畅自然。
翻译中有时源语的一些物质文化在译入语种找不到相应的对等词,但林语堂依旧进行了文化移植,且没有进一步解释。这是因为这种文化移植不仅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而且保留了源语意象。这种翻译策略可以引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中国物质文化的吸引力。
(5)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
…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kua on top.
“马褂”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传统服饰,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多西方人喜欢穿中国的马褂。将其意象直译很有必要,可以让西方人领略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情和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以向西方介绍更多中国古代的时尚内容和文化。
文化补偿也是林语堂在物质文化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式,这种策略虽不及妥协和异化移植使用得多,但每一次使用都恰到好处,使其译文熠熠生辉。
(6)中饭时,由水仙的芬芳,想到儿时过年吃的,福建的萝卜稞。
At lunch,the smell of the narcissus made me think of one kind ofFukien nienkao,rice pudding made with turnips,which I used to have for the New Year in my childhood.
将“萝卜稞”这种传统的地域性食物译为“nienkao rice pudding made with turnips”,“nienkao”保留了其文化独特性,“rice pudding”让食物变得更诱人。这种文化补偿的翻译方式将中国独有的食物完整且形象地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三)社会文化翻译调适
Newmark认为社会文化包括某个民族特有的工作、娱乐、各种社会活动、比赛以及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内容等。社会文化词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对等的文化词,林语堂为了避免两种语言之间的误读,往往会进行文化妥协。
(7)二十三国忌不能作乐……
…and as there was to be a national mourning and no music was to be allowed on the twenty-third…
汉语中“忌”指的是禁忌,但“国忌”并非禁忌,而是皇族成员去世时候的宫廷祭礼。这里进行文化妥协译为“national mourning”不仅意义明了,也更为形象。
在涉及社会文化内容时林语堂虽更多地选择了文化妥协,但在保证译文内容不会造成读者误读的前提下,他都会坚持用文化移植的方式进行翻译。
(8)扶桑玉书,其不问邻乎?
The jade book of Fusang——shall he not ask his neighbors concerning its whereabouts?
“扶桑玉书”直译为“jade book of Fusang”,通过上下文可知其所指为一部著作,不会引起误读。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移植不仅保留原文特色,还可以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补偿在林语堂处理社会文化词的翻译中使用频率并不高,但一旦使用,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9)烟雨如黛,群山黯淡,奇绝变幻,亦大可喜,则吴王西子之颦也。
When a mist and rain hang over the lake and the many hills are enveloped in gray,changing into the most unexpected colorsm it is also a source of great delight,for we know when it is Hsishih,Queen of the Wu kingdom,knitting her eyebrows.
林语堂将“吴王西子”先音译为“Hsishih”,后又增加释义“Queen of the Wu kingdom”。不同于西方读者,中国读者都知道“西子”是古代的大美人,吴王的皇后,所以汉语无需文化补充。但英语中的文化补充则必不可少,可以让西方读者同中国读者一样也了解到这位中国古代美人的社会地位,达到对原文真正意义上的对等和忠实。
(四)机构设置、风俗习惯和思想(活动、程序、概念)
Newmark认为机构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特有的政治、宗教、社会、法律以及艺术等领域的文化内容。中西方人不同的历史习惯导致了双方机构文化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上则很难在两种文化中找到绝对对等的翻译。这种情形下,林语堂在翻译中往往会进行文化妥协,将汉语中具有浓厚机构文化特色的词语译为容易为西方读者理解接受的内容。
(10)则冥寥子之家山也,观音大士道场在焉。
…which is the monastic home of Mingliaotse,and where the temple in honor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is situated.
“观音大士”是中国特有的名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林语堂采取文化妥协,将其译为“the Goddess of Mercy”,而不是移植为令人无法理解的“Magnificant Guanyin”,一位宽容仁慈的女神就跃然纸上。
当然,将汉语中特有的文化意象移植到译入语中也是林语堂在处理此类机构文化时常用的策略,既保留了汉语中的独特文化,也能有效地吸引读者。
(11)……且立赏召人告官,赏钱以犯人及邻保家财充,若客户则及其地主。
…and offer rewards to people who report such cases,the money to come from the parent who commits such a crime and his neighbors in the same paochia unit.If he is a tenant farmer,his landlord shall be made responsible for it also.
“保家”是古代中国一种株连定罪制度。林语堂此处采取音译的翻译策略,虽然没有对这种制度加以解释,却因为上下文的表述已然明了,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反而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古代中国,使其领略其中的异域风情。
在直译无法清晰表达语义且有理解障碍时,在意译无法保持原汁原味时,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进行翻译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里的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指的就是文化补偿策略。事实上,汉语很多特有的机构文化词都富含东方魅力,翻译中简单地进行文化妥协会丧失汉语原有文化意蕴,而直接的文化移植也因为难于理解而不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此时林语堂往往会采取一些文化上的补偿手段,加释义、加脚注、加解释等策略是他经常采用的方式。
(12)听城头更鼓,已沉沉没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去。
We heard the drum on top of the city wall and realized that it was already the fourth watch(about 3 a.m.)and carried the ch’in and paddled the boat home.
例句中的“第四通”为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林语堂进行文化补偿,增加了释义,译为“the fourth watch(about 3 a.m.)”,既忠实再现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时间观念,又将语义完整清晰地传达给了西方读者。
三、结语
汉语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而如何将这些底蕴深厚的文化译介给西方一直是翻译界比较重视的话题。林语堂是一位横跨东西文化的文学大师,他对于汉语典籍的翻译在国内外都影响深远、深受爱戴。本文依据纽马克对文化的分类,通过具体实例研究林语堂在五部汉语典籍英译中的翻译策略,发现他在翻译四类文化过程中都比较偏爱文化妥协和文化移植的翻译策略,同时文化补偿也是林语堂较多使用的翻译策略。这种灵活翻译策略的使用看似无规律可循,实际上都服务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在最大限度保留中国独特文化的基础上,确保译文流畅、自然,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林语堂在汉语典籍英译中所采用的文化调适手段灵活多变,既考虑到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又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达给读者;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又弘扬了民族文化,值得在典籍翻译中学习和借鉴。
[5]林太乙.林语堂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7]林语堂编译.记旧历除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8]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苏东坡.东坡诗文选[M].林语堂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0]屠隆.冥寥子游[M].林语堂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1]翟红梅,张德让.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外语学刊,2009(2):112-114.
[12]张潮.幽梦影[M].林语堂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3]周金龙.典籍翻译中词汇层面的显化——以英译《菜根谭》为例[J].语言研究,2014(10):153-155.
作 者
:秦 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英语教师;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