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现代化(1842—1927)

2017-12-21杨梅

现代交际 2017年23期
关键词:现代化上海

杨梅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地区之一,上海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上海的交通工具也逐步走向现代化。近代的上海交通工具经历了从马车、轿子等传统交通工具到汽车、电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转型历程。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对上海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上海 交通工具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177-03

一、近代上海陆路交通工具

交通主要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在陆路交通方面,土路和碎石路仍然是近代交通的主体,人力车和马、驴骡、牛、骆驼等畜力车依然是主要的代步和运输工具。但西式马车、黄包车、自行车、汽车、电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也逐渐出现在民众的视野里。交通的变革首先体现在交通工具的革新。近代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从马车、轿子等传统交通工具到自行车、汽车、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转变历程。

(一)西式马车的出现

马车在中国自古就有,只不过传统的马车大多为两轮的。1855年在上海出现了首辆西式的马车,后华人逐渐仿造,“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雨宜晴,各尽其妙。”[1]1869年,租界内开始对马车发执照征收税款。在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海开始有了出租业和马车制造业。当时规定在租界行驶的马车不可以随便超车,如果乘坐车的是洋人便可以超前车,如果乘车的是华人,便不可以超洋人与华人的车,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2]进入民国后此项禁令被废除,人们便争相雇佣西式马车,马车驰骋于上海市区的静安寺路、福州路,招摇过市,乘坐马车者颇为神气。由于马车以车轮行驶于地面,需要较为平坦的路面,于是在租界洋人开始用沙石铺造比较平整耐雨的马路,马路的出现,使中国的城市交通道路有了很大改观。

(二)黄包车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黄包车传到上海并迅速获得发展。黄包车也叫“东洋车”,因其是从日本传入而得名。这种人力车为两轮,双把,有一车厢,有可舒张的幕,可以遮挡防雨。人力车很快取代了城市中的独轮车和轿。同时,拉黄包车也成为一种下层人民营生的新职业。1874年1月20日《申报》上就有“外国小车出赁”的广告出现:“启者今有本行新到洋车,比中华车大不相同,不论天晴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蓬帐,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3]并有路程远近价目表。同年,1月29日《申报》登载题为《记新式小车》的时论,其中写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在东洋名为尼里少系数年前所创设者,国人见其有盈,则随而广用之……”[4]由于人力车方便适用,很快得以流行,不久便有人依照样式效仿制造,使人力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到抗战以前上海的黄包车有九万多部,抗战胜利以后,随着三轮车的出现,黄包车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三)自行车的出现

自行车初现上海滩始于1868年,“兹见上海地方有几辆自行车,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又一种,人如踏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里走路。不独一人之见,相见者多矣。”[5]当时上海的自行车数量非常少,只有几辆,而骑车者也均是外国人。随着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增加,自行车数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到了19世纪末,上海的自行车已达到上百辆。1922年中国首家自行车商店——得利车行,在华山路创办。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自行车成为上海一般市民便捷的交通工具。

(四)汽车的出现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汽车是1901年匈牙利人黎恩斯带到上海租界的两辆小汽车,由于行驶较少,故少为人知。人们了解较多的是1902年上海一个姓柏的外国医生所驾驶的汽车。因为此前上海,“虽到过二辆,未见功效。至使渐行矣。”[6]汽车在当时又叫电汽车或电车,1903年11月16日的《中外日报》登载有大臣向慈禧敬献汽车的消息:“某大臣报效电汽车十辆以便慈禧驾至颐和园往返御用。闻已委户部司员薛某专司此车”[7]。1908年,环球供应公司在上海市内经营出租汽车,每辆出租车可以载5人,按时间收费,这是中国第一家经营出租车的公司。上海的“出差汽车”在民国初年就开始上市了。分为计时、计程以及包日三种计费,当时还没有计程表,“以二十分钟计,车资一元,小账二角”[8]。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经出现了电汽车以及专门用于运送货物的汽车。

(五)电车的出现

1905年世昌洋行通过直隶总督袁世凯的照准,获得天津的电车承办权,第二年初軌道铺成,2月16日,电车开始运营,围绕天津旧城开行。这是电车首次在城市内通行。1908年1月21日,从静安寺出发途经爱文义路到达外滩的有轨电车在上海市开始试行。同年3月5日,上海首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运行,标志着上海现代交通的起步。同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完成今西藏路到南京路外滩的线路,并开始运营,法商也在法租界的常熟路到十六铺铺设电车轨道。到年底,上海公共租界已经开辟了8条电车线路,其中法租界开辟了3条线路,总长达59公里。上海市电车线路开通后,乘客不断上升,据海关报告,“1911年,上海乘客总数达到近2800万次。”[9]1912年7月,中国首家华商电车公司——上海华商电车有限公司成立。1913年,华界第一条电车线路通车。1914年11月1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修建的十四路无轨电车开始通车,此为上海首创,被当时报刊称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

(六)火车的出现

在上海最早出现的铁路是1876年由英国怡和洋行修建的吴淞铁路。铁路修建后,火车成为上海市民外出远行的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原来从上海到南京走陆路最快要一日两夜,走水路则需要一日一夜。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后,从上海到南京仅需半日,可见火车速度之快。当时人们不禁感叹“火车当日大吴淞,女伴邀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怪,沪宁来去也从容”[10]。近代上海有三条著名的铁路,它们是吴淞铁路、沪宁铁路和沪(苏)杭甬铁路。

吴淞铁路。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采用欺诈手段擅自筑成吴淞铁路,这是在中国出现的首条运营铁路。后因为轧死一个中国人,民众阻止火车开行,此铁路事关国家主权,理应抗议并收回铁路自营。但清政府却于1877年以285000两白银将铁路赎回后,又于当年10月份将其拆除,轨道、机车等运到台湾打狗港锈蚀报废。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走向再建淞沪铁路,1898年建成通车。

沪宁铁路。1898年,英国以片面最惠国待遇为由,向清廷提出修建沪宁铁路。之后,清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与怡和洋行签订《沪宁铁路借款草合同》,借款为350万英镑,年息五厘,50年后偿还,以已成之淞沪铁路及沪宁铁路建造成后产业地基作抵押。1905年4月25日,沪宁铁路分成上海—苏州、苏州—常州、常州—镇江、镇江—江宁等四段同时开工建造。1908年全线通车,由上海北站至南京下关站,线路总长311公里。

沪杭甬铁路,原名苏杭甬铁路,自曹娥江起,经余姚、慈溪至宁波,全程约长77千米。1897年,英国向清廷索办沪宁及苏(苏州)杭甬铁路,并签订《苏杭甬铁路草约》。但由于浙江、江苏两省顺应民意拒不承认合同,后由政府向英人借款150万磅,转借给江苏、浙江铁路公司,分头开工修建。1909年沪杭段通车,1911年全程通车。

二、近代上海的水路交通工具的现代化

19世纪30年代,中国的海面上开始出现蒸汽机轮船。1835年的嘉定号是最早在中国海上出现的西洋人轮船。1842年,上海出现第一艘洋人轮船——英船美达萨号。到了1850年,大英火轮公司的轮船开始在上海和香港之间定期航行。1856年夏,外国人比赖斯雇佣中国人造成了一艘十二匹马力四十吨小轮船,命名为开路先锋号,此为上海造轮船之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的轮船运输逐步代替了我国的旧沙船运输。1858年6月,中国与俄、美、英、法等列强分别前后签订了《天津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内地通商权和内河航行权。其他列强依据“利益均沾”的条款,也同样享受这些特权。1862年美国罗塞尔公司在上海设立旗昌洋行,从事长江及北洋的航运,并逐步取得长江航线的垄断地位。此后依次设立的有1869年的中国航业公司,1877年的中英航业公司。至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办轮船招商局,上海才有了自己的轮船运输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上海港成为我国的航运中心。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排全球第七位,上海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之一。[11]

三、近代上海的空运运输业的发展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设立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我国筹办民用航空的开始,1919年2月,北洋政府在国务院下开设航空事务所,1921年将两处合并,改组成航空署,负责全国航空事务。1920年4月24日,筹办航空事宜处启动了北京—上海航线的北京—天津段试航,飞机载运了旅客和邮件,这是中国第一次民航飞行。1921年4月27日,邮政总局和航空署签订邮运合约,并于同年6月27日在北京—上海的北京—济南段试飞成功,7月1日正式开始航行,但10天后,由于济南机场的土质松软,设备缺乏保障等原因而停止航行。1921年3月10日上海第一个民用飞机场——虹桥机场开始建设,同年6月29日基本竣工。第二年,上海第一个军用飞机场——华龙机场建立。

四、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一)促进了上海交通法规与管理的现代化

在近代以前,中国人心中并没有交通法规概念。自上海开埠以后,上海的租界引进了车辆限速、避让、夜间行驶、规定车载人数、设置巡警或巡捕等一系列的西方近代城市交通管理观念、措施。这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措施,深刻地影响了上海居民的生活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对上海城市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1872年8月11日工部局在《申报》上刊登告示对大小车轿的行驶作出明细的规定,马车、轿子及小车必须在道路的左边行驶;马车在路上行驶,巡捕需要照应不得超速;马车如果想要超车,必须从前车的右边行驶过去,等等。[12]1911年,租界工部局开始对车辆实行限速,时速不得超过15英里。1919年9月20日,上海法租界内率先开始使用交通指挥信号灯。为了加强对市内交通的管理,1921年上海市工部局公布了首部《交通规则》。

(二)促进了上海道路建设及交通设施等的现代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式交通工具的行驶,1890年上海租界内开始使用水泥修路,道路基礎设施得到相应改善,城市的道路卫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上海开埠后,英法等租界设工部局专管街道的卫生等事。洒水车每日两次在各马路洒水,出现了专门收纳街道垃圾的马车。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整体风貌,使城市向现当代化转变。20世纪以前上海市的道路大多偏窄,为了适应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城市道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宽,进而使得上海城市的空间得到拓展。

(三)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对当时上海人心态的影响

在西式马车、自行车、电车、汽车以及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引进之初,它们在近代上海人乃至中国人心中是“新奇”“时尚”“财富”“文明”“先进”与“现代”的象征符号,所以使用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人们的心态与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人们的心态有所不同,他们感到的是“自信”“骄傲”“与众不同”和“时尚”等心理。比如,在自行车传入上海初期,在中国人心中能否学会骑自行车是一种姿态,一种向往文明,乃至代表文明的姿态。乘坐西式马车的人们,喜欢坐着马车围绕着福州路转三圈,其中的快乐与自豪跃然脸上。再比如,自行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产生,引发了一批走在时尚前沿女性的尝试。由于自行车需要跨骑,进而促进了女子服装从长窄裙到裤装的尝试,跨骑自行车体现着当时女性追求“平等、时尚和自由”等多种涵义。

(四)促进了城市文明的近代化和居民生活的城市化

近代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交通工具、交通设施、道路建设的现代化密切相关。一方面,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市民的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从而促进了各阶层的消费方式的现代化。自行车、电车、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改变了20世纪以前以步行为主的上海,促进了上海城市节奏的近代化、近代上海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及城市文化的交流的加快。另一方面,近代上海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推进了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加速发展与演变革新,从而更加适应上海市民现代生活的需求。

诚然,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给上海带来了如此多的好处,但同时也给近代上海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西式马车、电车、汽车以及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也相应地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再如,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在上海,黄包车夫因为争揽顾客而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也容易发生车主欺压车夫等事件。但是,近代上海交通的现代化是社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近代中国交通现代化的一个窗口。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详翰.上海小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

[2]胡详翰.上海小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

[3]申报[N].1974-01-20.

[4]申报[N].1974-01-29.

[5]上海新报[N].1868-11-24.

[6]胡详翰.上海小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

[7]中外日报[N].1903-11-16.

[8]曹聚仁.上海春秋[M].三联书店,2007:214.

[9]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69.

[10]顾炳权.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C].北京出版社,2007:565.

[11]钱汉东.上海港的历史和使命[G].洪民荣.上海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36.

[12]申报[N].1872-08-1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上海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欢乐上海迪士尼
我的女巫朋友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