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梁漱溟:宽放信任,育人以德
2017-12-21强江海
强江海
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被美国汉学家艾恺称作“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一生育有两子,给孩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他认为“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在孙辈中,长孙梁钦元是和他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位,得以直接见到他在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不久前,著名心理专家梁钦元接受了笔者采访,他说:“世人对爷爷为国、为民,敢于在任何场合、任何强大压力下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并且寸步不让的言行已然多有所知,而在我眼中,爷爷就是一个温和、谦恭、宽容,特别亲切的平凡老人。”
宽放信任,
是梁家人心中的传承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10月18日,他形容自己幼时是“既呆笨又执拗”,直到6岁,还不会自己穿裤子。
即便梁漱溟觉得自己呆笨,但在父亲梁济面前,他却从来没有挨过打。在梁漱溟的眼中,父亲是个宽容开明的人,他的视野极为广泛,他赞成变法,支持宪政。在梁漱溟学完《三字经》后,他就让儿子读一本叫《地球韵言》的书,内容多是介绍欧罗巴、亚细亚、太平洋、大西洋等地理知识,这在当时实属一件很不寻常之事。7岁的时候,梁漱溟被父亲送进北京第一所“洋学堂”中西小学堂。
父亲的宽泛包容,深深地影响着梁漱溟。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梁漱溟也持宽放引导的态度。
1933年,梁漱溟到山东从事乡村建设研究,把家人接到山东邹平县安家。大儿子梁培宽放学后闲着没事便钻进了梁漱溟的办公室,看到父亲不在,便坐到父亲的办公桌前,一通乱翻。
很快,梁漱溟回来了,看到儿子把抽屉翻得乱七八糟,他皱沉着脸说:“把手伸出来!”看到父亲一脸严肃样,梁培宽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便乖乖把手伸了过去,低着头等待父亲的一顿打。没想到,父亲只是象征性在他的手心拍了三下,就让他出去了。梁培宽出了办公室门便偷偷躲在一边,看到父亲将他翻乱的抽屉一点点地整理。他摸着自己的手心,心里的愧疚感油然而生。
在外人看来,梁漱溟对孩子有些宠溺。然而,梁漱溟却不那么认为,他只是对孩子的个性养成不多加约束。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的原则是: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你们兄弟二人要明白我这个意思,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阻拦你们的。”
秉承父亲的治家理念,梁培宽对自己的孩子也比较宽和信任,偶尔还会向孩子“示弱”。梁钦元记得自己在上三四年级时,家中订阅了很多报刊杂志,闲暇时,父亲会坐在沙发上一一阅读,看到报纸、杂志上有些地名时,便会叫梁钦元帮忙,让他去找找这个地方在中国的哪里,有哪些风土民情等。梁钦元一听父亲求助自己,自然是兴冲冲就去到处翻找资料,找到之后再认真地“教”父亲这些知识。那些寻找地名的日子,是梁钦元最有成就感的日子,总觉得自己比父亲懂得多了一些,而父亲也乐意当儿子的“学生”。在父亲的有意识培养下,梁钦元的地理学得越来越好。
“不贪”是梁漱溟
对梁家子孙的要求
梁簌溟对孙子梁钦东说:“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为身体之主,自然不贪。”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实则做起来很难。
梁漱溟这么教育孙子,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吃饭,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再好吃的菜从不贪吃;他喝茶,每次只放三四片茶叶,再好的茶叶从不多放。1948年前后,有一个朋友曾送给他一幅“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画,梁漱溟题了字之后,就赠给了重庆的北碚图书馆。他认为,好东西不该藏起来,不要贪,而是應该给大家看的。
谈起爷爷的“不贪”,梁钦元总会想起儿时和爷爷在一起的趣事。有一次,爷爷带着家里的4个孩子去公园玩,当时梁钦元才11岁,堂弟8岁,堂妹5岁,弟弟只有4岁。爷孙5人在公园里玩得很高兴,中午时分,爷爷带着他们下馆子吃饭,爷爷点了一些素食自己吃,又点了一些荤菜给孩子们吃。在点米饭时,爷爷就要了2两米饭。米饭端上来后,一人就盛了一小勺,大饭盆就底朝天了,玩得又累又饿的4个小家伙根本就没吃饱。回到家里,4个小家伙看到奶奶,直嚷着:“奶奶,好饿,中午没吃饱。”奶奶看着孙子、孙女,忍不住责怪爷爷:“带孩子们出去吃饭,总得让孩子吃饱,看把几个小家伙饿的。”爷爷笑着说:“小孩生病都是吃饱了撑的。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奶奶一边摇头,一边忙给几个孩子做吃的。
虽然每次和爷爷出去,几个孩子知道那一餐饭肯定又是吃不饱,但他们依然乐意和爷爷一起外出。在孩子们的心中,爷爷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亲切。
刚开始,梁钦元还不是很理解爷爷的“不贪”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爷爷的心思。不贪,就不会计较得失,就会保持平和的心态,人就变得更宽容,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开、看得远。
梁家的孩子要从小学会尊重人
在梁钦元的心里,爷爷是一个和蔼的老人,但是也有严肃的时候。那是他上小学的时候,周末基本上都是在爷爷家度过的。有一次,爷爷家的院门被敲响了,在屋里听到敲门声的梁钦元,穿着拖鞋就要急着去开门,心里想着也许是哪个小伙伴来找自己玩了。正准备冲向院门的时候,爷爷出来了,大声制止道:“去换鞋,穿拖鞋开门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被爷爷一顿喝止,梁钦元只好乖乖去换鞋开门。那以后,梁钦元听到敲门声,第一反应不是开门而是换鞋。那时小,他觉得爷爷有些小题大做,长大后才知道那是爷爷把一颗“尊重”的种子埋进了他心里,让他时时刻刻举止得体。
后来,大学毕业了,梁钦元被分配到离爷爷家不远的地方工作,每天下班后便去爷爷家陪着他聊工作、聊生活。
1988年,爷爷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5月11日,他把父亲梁培宽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父亲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不管在大众眼中,爷爷是如何的特立独行,但在他的眼中,只买2两米饭的爷爷却是对孙儿们有着一份独特的爱,深沉、朴实!(责编:孙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