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顶?油腻?迅雷遭遇中年危机
2017-12-21
“父亲”和“儿子”当街吵架,背后的故事可能并没那么简单。
从11月28日迅雷发布公告,声明撤销迅雷金融等品牌授权,到迅雷大数据爆料玩客币变相ICO,再到迅雷大数据的实控人於菲被指“侵吞公司资产”,迅雷和迅雷大数据的公告互掐,把迅雷一系列问题推到台前。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已经很久没有人关注迅雷,它就像是个江湖传说,只有在回溯互联网发展史时,才会被提起。但在近几个月,迅雷这个移动互联网的弃儿,再次成为资本宠儿,其股价从10月13日的4.3美元涨至最高时的24.91美元,涨幅高达惊人的57.9‰
就在大家一度认为迅雷再次崛起时,剧情迅速反转,因為内讧引爆的一系列争议和丑闻,让迅雷股价持续爆跌。迅雷就像二度翻红的过气明星,只不过登上头条大多是争议和丑闻。这家曾经让马化腾紧张的公司,为何落到这般田地?
连马化腾也坐不住了
2002年底,邹胜龙在硅谷申请了下载引擎技术专利,随后,他选择回国发展,在深圳创办三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5年5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程浩当时就对公司名字有了自己的理解:“下载速度能达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度从此成为迅雷立身之本。
在深圳成立公司后不久,迅雷获得一笔来自IDG的百万美金种子轮投资,紧接着在2005年又得到IDG和晨兴科技共1000万美元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在风险投资机构眼里,邹胜龙与程浩是来自美国杜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在当时就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创业团队;而程浩在来迅雷前,曾担任百度公司资深负责人,行业经验与背景更为其获得风险投资倍添分数。
当时,迅雷和腾讯都在深圳南山科技同的飞亚达大厦。腾讯的种子轮投资也来自IDG。
在PC时代,迅雷绝对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它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乎想象。2007年前后,每个PC端用户除了安装QQ,就是迅雷,其装机量一点都不逊于QQ。直至今日,迅雷也仍然是为数不多的几款同民级PC应用。
邹胜龙站在窗边,经常憧憬的一件事就是超越腾讯。所有迅雷人都相信这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梦想,公司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朝气与自信。
“中国互联网很难找出那么有活力的公司了,这种时刻再也回不来了。”一位早期迅雷员工,谈到当时的兴盛还充满兴奋,他进公司面试时,迅雷有100多号人,等过段时间入职已经200多人了。人职时迅雷才一百多台服务器,几年后接近两万台。
一度来势汹汹的迅雷,让腾讯非常紧张。有大量腾讯员工离职跳槽到迅雷,最后连马化腾也坐不住了。“Pony挺忌惮这个事,在内部开会要抢占这个入口,在PC时代,大家都还在强调装机量。”8只小猪创始人黄卓生,2003年加入腾讯,在腾讯7年,先后担任腾讯无线的商务拓展副总监和产品运营副总监职位。
为了加强战略防御,腾讯推出QQ旋风,作用只是去战略防御,而不是开拓,所以结局也是注定的——这个产品已经下架。“在那个时代,迅雷在行业里面,确实是一家非常优秀,基础很扎实的一家互联网公司。”黄卓生说。
一路“错过”
和其他几个领域里的巨头们一样,迅雷当然不满足于只在下载领域内当老大,在“迅雷5”大获成功后,迅雷夯实了自己在业内的地位,也拉开进军其他领域的序幕。
在2006和2007年里,狗狗搜索和迅雷看看先后被迅雷推至台前,这二者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迅雷的核心业务。随后几年里,迅雷并没有放弃摊大饼的计划,包括网页游戏、手机软件、安全助手、游戏加速等领域,迅雷也均有涉猎。
然而,在浅尝辄止的涉猎中,迅雷玩死了很多明星项目。
譬如光影魔术手。比美图秀秀还要早诞生两年的光影魔术手曾是一款十分优秀的国产图片处理软件,如同它酷酷的名字一样,这款软件曾获得国内几乎所有权威数字媒体的一致好评。2008年,它被迅雷收入囊中。迅雷不仅没有让光影魔术手更进一步,反而被后起之秀美图秀秀越甩越远。2008年10月才成立的美图,现在市值600多亿港币。而光影魔术手的最后更新日期停留在2014年4月28日,项目组也早早解散。
同样被错过的还有视频。在整个互联网视频行业,迅雷看看和暴风影音是最早涉人视频播放、并最有可能做大这个行业的先行者,优酷、土豆等都要比他们晚。
在黄卓生看来,迅雷积极地在布局视频的这个节点,战略决策上跟对了。随着宽带越来越充足,下载、本地播放将会变为在线观看为主。但视频要靠不断烧钱来换取流量,最终占据用户的绝对基数。但迅雷在商业化不利、融资能力跟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敢太多投入,最终,视频业务也没有做起来。
“迅雷做视频时,一部电视剧版权才3000元人民币(现在可能是3000万元),最早还没版权这种说法,迅雷第一个提出先给版权费,最后做不好,就是因为不敢烧钱。现在视频平台后面都有干爹,迅雷只能靠自己。”迅雷前高管刘飞说。
2015年4月1日,愚人节,迅雷将旗下视频业务“迅雷看看”折价1.3亿元卖给响巢国际,同年8月更名“响巢看看”,迅雷的视频业务终于成为历史。如今,优酷土豆最终以45亿美元卖身阿里,即将上市的爱奇艺估值80亿美元。
迅雷同样没做起来的风口还有游戏、移动互联网等。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际,迅雷内部很着急,为了学习先进技术,他们组织人员去移动互联网公司学习,UC就是其中一家。
后来,手机迅雷推出后,仍是按PC端生搬硬套,用户体验极差,很快被用户抛弃。“当用户从互联网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之后,用户其实还是有下载需求,包括图片、铃声、APP软件,这其实是一个软件商店的原型,我觉得迅雷应该是最有机会去做软件商店。如果做好了,市值扩大十倍都有可能。”黄卓生说。
程浩在今年的复盘里,也承认“错过软件商店”是一个巨大失误。仅仅91助手,就以高达19亿美金的价格卖给百度,还不说360软件商店、腾讯应用宝等核心人口的价值。
“抠抠搜搜”的老板
谁造成了迅雷的没落?邹胜龙是迅雷无可置疑的命门。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迅雷员工口中的创始人邹胜龙就是——“抠”。刘飞的原话是“抠”,黄卓生则说“抠抠搜搜”。放不开,凡事都精打细算,过于计较。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省钱可以理解,但是在需要放手一搏、All in时,就必须果断投入。可惜的是,邹胜龙从来没有这样做,不管是视频、浏览器、软件商店、移动互联网等都是如此。迅雷账面上的现金一度远远高于市值。
老板不但抠门,还总是过多干涉项目。迅雷在职和离职的多位人士都提到一个事实:如果邹老板盯上什么产品,这个产品绝对会挂掉。在迅雷歷史上,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大版本,比如迅雷6,是邹老板亲自关心开发,最后不了了之,用户根本没升级过这个版本。
已经自己创业的刘飞,曾经是迅雷早期的一位高管,和邹胜龙、程浩走得很近。他的感触特别深刻:“很多时候CEO应该关注大方向,不要过度抠细节。CEO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了。一个公司一般都会有几个甚至更多项目,如果他深入去参与这个项目的话,就会变成整个项目的阻碍,因为项目的所有人都在等着CEO做决定。最后,员工不敢负责,也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因为反正老板有他的想法和主意。”
此外,由于创始人太沉迷于技术,从而忽略了营销、公关、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一向低调的马化腾、雷军都因公司业务需要,纷纷站出来为公司代言,借助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声,但是从没有见过邹胜龙、程浩为自己的产品代言。
卸任后的程浩也对此有所反思。其实视频、浏览器、软件商店,并不是高技术门槛的事,更多是要靠市场、公关、传播,一系列组合拳才能有可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
不过,迅雷能在十几年的互联网汹涌洪流中生存下来,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经历了几年不温不火的尝试后,2009年,迅雷推出自己的会员系统,正式开始迅雷系统的付费计划。虽然,有不少人对迅雷的圈钱手段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迅雷积累大批忠实用户,也让会员养成良好的付费习惯。
除去腾讯强大的会员体系之外,你很难在国内互联网圈找到像迅雷这样,有着忠实稳定且数量庞大的付费会员群体,这一点也让CEO邹胜龙颇为得意。
第一任CTO上任
事实上,迅雷快传、迅雷云播等产品刚上线时,也曾轰动市场,但是最终的结局并不理想,多数都沦落至无人问津的窘境。这些相似的结局无疑让迅雷尴尬不已。
2011年6月,首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书,却遭遇中概股危机,迅雷高管不愿意“流血上市”,临门一脚之时取消IPO。2012年,迅雷离线下载因版权问题遭遇美国电影协会的公开质疑,再度影响上市进程。2011年至2014年第一季度之间,迅雷共牵涉版权问题的诉讼案件366起。
2014年虽然上市成功,但代价惨痛。迅雷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去年12月该公司以人民币1万元的价格卖掉旗下三大业务之一的狗狗搜索。业界人士指出,对于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进而影响公司上市进程的业务,迅雷采取陕刀斩乱麻的方式并不难理解。
虽然成功上市,迅雷却没能贡献与关注度相匹配的业绩,前期股价也接连下跌。迅雷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只能尴尬地看着小辈们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拼杀。而迅雷的转型也成为科技圈的一个看点。
2014年11月,应迅雷大股东雷军邀请,腾讯云总裁陈磊加盟迅雷,成为迅雷十余年来第一位正式任命的CTO,负责云计算业务。陈磊曾就职谷歌和微软,2010年加入腾讯,负责过腾讯云计算,以及腾讯开放平台等业务。他在一年时间,将几乎一片空白的广点通,日收入从零到破500万元。同时陈磊还兼任迅雷旗下网心科技CEO。2017年6月底,正式出任迅雷CEO和董事,创始人邹胜龙成为董事长。
从2015年起,迅雷的股价涨跌便和陈磊的表现挂钩起来。在迅雷的三季报中,云计算带来的价值被多次提及。
“分布式的云其实是雷军几年前的构想,这是他几年前大手笔投资迅雷的原因。迅雷的P2P技术和用户其实是一座金山,但是迅雷的团队能力太弱,内部管理混乱,人员流失严重,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能力都难当重任,因此雷军才找来陈磊。”一位重仓迅雷股票的投资人士在论坛上写到。
资料显示,第三季度中,迅雷包括云计算在内的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到2080万美元,同比涨64.9%,其中云计算收入同比再次翻番。而云计算业务的持续高增长,被归因于几个方面,其中,在第三季度中迅雷推出的最新硬件产品玩客云的贡献被提及,迅雷形容玩客云的热度为“创下京东首发1秒售罄等多项纪录”。
陈磊上任后,推出“赚钱宝”硬件盒子(后升级为玩客云),每个盒子250元,主要是利用迅雷现有的下载技术,收集用户闲置的宽带资源,迅雷支付现金补贴,然后迅雷将带宽卖给视频、直播等需要带宽的公司,一台机器每月大概可以赚25元,10个月收回成本。这就是分布式CDN(内容分发网络)服务。与传统CDN服务(从电信租用带宽)相比,虽然便宜,但不稳定。
仅此一项,迅雷每个月补贴成本在1000万左右。目前玩客云出售30万台,尽管涨价到399元,京东的独家预约总数已经超过惊人的1000万台。在淘宝上,二手的玩客云已经炒到3000元一台,一机难求。
但这个模式弊端很明显,迅雷的出售机器目前只有30万个,也就是30万CDN节点,规模有限。强调稳定性的视频直播客户,对分布式CDN有顾虑。一方面不断补贴用户,一方面收集的CDN卖不出去,这种情况下,卖的越多,迅雷赔得越多。所以迅雷一直控制赚钱宝的销售。如何解开这个死结?
“父亲”和“儿子”当街吵架
新兴的数字币和区块链技术,吸引了陈磊的注意。
比特币价格一路高涨,目前已经突破10000美元。迅雷参考了区块链技术和虚拟币的运作机制,升级硬件盒子,不再给用户发现金补贴,而是发一种名叫“玩客币”的虚拟货币。玩客币每天全网发放大约163万个。全年是大约是5.9亿个,然后逐渐减少。
这简直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设计,用虚拟货币来吸引用户,免费产生的带宽和存储,可以解决原来成本过高的困境。发展更多用户,最后形成一个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节点的分布式计算网,最终可能颠覆传统CDN和云计算网络。
尽管迅雷玩客币再三强调,不能用于交易,没有实质性意义。但是投资者和投机者,就像是闻着血腥的鲨鱼涌了过来。原定用于激励“玩客云”用户的虚拟数字资产“玩客币”,在众多玩家和交易所的追捧下,涨幅迅速超10倍。
由于正值政府打击数字币和ICO的风口期,为了避免自己和团队的心血会毁于一旦,遏制更加疯狂的玩客币的炒作,陈磊采取向第三方交易平台发律师函、向工信部举报查封其IP地址、取消发生交易行为用户等措施。
到11月22日,迅雷推出玩客币钱包实名制认证,进一步钳制投机玩家操作空间。陈磊表示,在这一制度下,目前活跃的大玩家将被迫现身。但是这一制度,引发玩家的不满,他们甚至有组织地去迅雷打横幅抗议。
在股票上涨,玩客币受吹捧的氛围下,迅雷本部的员工原来都是按时准点下班,现在又开始有些加班的人了。“大家觉得看到希望了。”刘飞的前同事们告诉他。虽然很难恢复以前的斗志,“但是现在整体那些老同事都精神都不错,因为手上的股票都比较值钱,很多人还在买玩客币,信心都比较好,不再像以前没什么事做。现在有些人会比较晚走,甚至到晚上10点钟。”
陈磊继续推进着他的内部改革。11月28日,迅雷发布公告称,迅雷金融、迅雷易贷、迅雷小游戏、迅雷爱交易等由迅雷大数据公司及其子公司旗下的业务,并非由迅雷经营和控制,正式撤消这些业务的品牌和商标授权,并要求其全面停止对迅雷商标的任何使用。
自2016年底以来,迅雷大数据及其子公司开发设计了一系列面向迅雷用户的准金融或类金融产品,其中包括“迅雷爱交易”“疯狂猜涨跌”“蜂鸟金融”等。据财经网报道,“迅雷爱交易”曾经涉嫌宣传不具备零售外汇资质的业务。迅雷大数据公司或涉及金融灰色地带,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迅雷急于与其撇清关系,
不过,这些措施引发内部员工和关联公司的情绪反弹,很快迅雷大数据公司发布公告称,玩客币是骗局,并不是区块链技术。矛头直指陈磊,称其担任迅雷CEO之身份便利,打击报复迅雷大数据公司,只因他们不愿在陈磊开展的玩客币违法违规活动中同流合污。双方各执一词,都说会诉至法律。
11月29日,迅雷董事会发表声明称支持迅雷CEO陈磊。是非对错,尚且无法定论,但反映出迅雷在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资本市场也很快做出回应:截至11月29日美股收盘,迅雷股票暴跌31.38‰
作为外来者,陈磊操盘一家已经成立14年的公司,注定就不会一帆風顺,修复一座将倾的大厦,并不会比平地盖楼更简单,甚至要更费神。此次整顿玩客币,毫无疑问会牵涉到迅雷内部的利益与纠纷。一番动荡后,或许能清除迅雷的一部分“腐肉”,也或许成为压倒迅雷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