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下好“一带一路”中国食品这盘大棋?
——专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前院长罗云波教授

2017-12-21牛荷

农经 2017年12期
关键词:食品行业一带教授

文|牛荷

如何下好“一带一路”中国食品这盘大棋?
——专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前院长罗云波教授

文|牛荷

[√]“一带一路”,食品行业不能缺席。

农业和食品是世界人民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食品行业无疑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围绕“一带一路”中国食品发展的主题,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前院长罗云波教授。

记者:民以食为天,您觉得通过食品行业是否可以带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的发展?

罗教授:食品是个基础性的东西,我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沿线的国家有丰富的食品资源,尤其是经济活跃了之后,食品行业机会会更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从业人员要加大对沿线资源的开发力度。沿线穆斯林国家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清真食品,因此发展清真食品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我想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很好地发掘清真食品的品种,大力推进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食品。比如穆斯林人的兰州拉面、烤肉,还有清真很多很多其他食品,因为大部分人可能不太了解清真食品,所以首先应该去挖掘清真食品的内涵;二是完善正宗的清真食品制作的规范化。包括清真食品所承载的营养、健康的内涵。三是清真食品要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其实过去清真食品的安全性还是很粗放的,比如烤羊肉通常是架成一堆一起烤,烤肉环境的卫生条件、夏天在一些气温比较高的地区,食源性微生物都会引起的食品污染。另外,物流的问题要解决,我们需要把清真食品做成既方便又安全的食品,比如牛肉干通常是沙漠中行走的首选搭配,这种干制的食品形式易保存,但在真正炎热或者干旱的时候吃起来也很费劲,当然有些人会觉得这样会很有嚼劲,可以作为休闲食品,这是清真食品对其他民族的一种贡献。

记者:您觉得清真食品未来如何在“一带一路”打开知名度?

罗教授: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首先,在食品加工方式上可能要更多地适应沿线国家食品文化。比如说,通过现代工业技术可以把食品很好地包装起来,在我们打开包装之前保证它的安全性,打开即吃,它的质地、口感各方面可能不仅仅只是牛肉干的那种特性了,而是更多地融入科学技术,使之更可口、更方便、更营养、更安全。其次,中国要去引领清真食品的规范化。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起来了的国家,虽然我们不叫发达国家,但是要比沿线的中东和西亚的国家,比如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国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治理水平高很多,我们既要去引领他们传播技术,建立规范,又要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形成共识,这样才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记者:您觉得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食品行业的前景如何?

罗教授:这种国际合作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播,还包括法律和法规的普及和规范,大家可以互认彼此的标准。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国,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持食品种类的优势主导,也要在食品制作、食品安全和食品规范等方面不断完善,共同努力把清真食品这个行业做好,但这种主导不是强加给别人的,而是通过合作的关系来达成共识。所以,“一带一路”从食品行业来看,是很有潜力的。

记者:那我们和沿线国家合作,食材原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吗?

罗教授:是的,我们国家现在还算不上资源大国,很多原材料成本都很高,“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不高,生产的原材料是很便宜的,比如说牛羊肉、小麦。我们可以去当地设厂,购买当地便宜的食材就地加工,结合自身的加工方式,把食品的营养价值发挥出来,然后再辐射到其他国家,因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最终是要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富裕的。

记者:其实“一带一路”目前已经不仅仅是带动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是站在世界的高度,帮助沿线国家一起实现共同繁荣,未来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罗教授:中国正在经历从一个地区大国逐步走向世界大国的进程,需要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今后许多工作应当是引领,同时又是合作,这样来共同带动各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现在称之为开放式的多边国际化需要有更宽广的胸怀,更开放的视野来面对未来的工作。食品产业要走出去,要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给了我们机会的同时也使我们有很多新的任务,比如在沿线国家建厂、设厂,完善物流、运输、销售等内容。比如,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品特点,我国的食品加工方式怎样才既能最好地保持清真食品的特点,又能保证最好的营养与健康的内涵。

记者:除了清真食品,中国的其他普通食品会不会也通过“一带一路”走得更好更远?

罗教授:清真食品只是食品中的一类,其实对普通食品来说,“一带一路”也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未来的食品可能要上升到更高的档次,从简单的加工、初加工过渡到我们以营养健康为引领的精深加工。我国现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其中的去产能、去库存与食品行业是切实相关的。去产能,实际上是产能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去掉一些低水平的一些产能,和去库存紧密联系,这样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进而把我们的库存能够分享给沿线国家。比如,欧洲国家对我们的食品也是很青睐,但是他们吃不到,我们需要建立和欧盟那边接轨的标准,把自己的食品分享到国外去。通过“一带一路”来让我国的食品产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发展,包括市场的开拓和品质的提升。

记者:现在是否已经建立了与欧盟合作比较成熟的渠道?

罗教授:现在正在开拓,这需要政府有一些很好的政策去支持。

记者:目前政府方面是否已经有政策支持了?

罗教授:食品方面目前还没有鼓励“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出台,希望今后国家在“一带一路”上面有更多的支持。因为食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可以看见的:一是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大产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位列榜首,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当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因此“一带一路”食品产业不能缺席;二是政府要做顶层设计,相关的部门对于清真食品进入到西亚各国,普通食品进一步进入到欧洲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比如,国外宣传做的很到位,目前欧洲的洋酒在中国分布十分普遍,但实际上我们的白酒要比他们的威士忌、白兰地好喝很多,可在国外的销量还不乐观,因为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可以喝到白酒,也觉得很好喝,可是回国之后少了那种氛围,也没有这种习惯。南美有一种很小众的龙舌兰酒,卖得非常非常好,它是一个地方性的特殊品种,到了机场免税店总有这样的品种,除了在南美可以喝到这种酒,其他地方也很注重推广,这个产业就做得非常棒,而我们的白酒只在中国喝的频率高些,所以我们应该去适当地引领他们的这种习惯。

记者:透过白酒行业,您觉得未来政府还可以做什么努力?

罗教授: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整个的国际形象树立起来了,我们要把自己的文化展现给这个世界。政府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目前的一些优惠和鼓励、激励的政策,这使得企业在创业阶段就可以在国外扎下根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很多企业都是有政策的,尤其是对一些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台资企业,政策助力他们自身很快发展起来,企业发展起来了,也就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过了发展初期,就可以调整政策、一视同仁,但是在初期还是需要一些政策布局的。此外,我们的行业要做好准备,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政府应当鼓励这个行业的企业走出去,这也是我们供给侧改革中食品产业调整、升级换代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一带一路”对于食品工业来说是一个机会,过去的丝绸之路沿线大概有60多个国家,现在我们提出来新的丝绸之路已经延伸到非洲了,我国目前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力也是逐步提高的,食品也是要相应地跟进的。比如目前非洲的食品多样性还是欠缺的,食品安全也有待完善。因此如何合理布局,下好这盘大棋,变得至关重要。

记者:您觉得如何使非洲食品资源的开发变得有价值?

罗教授:非洲有着广茂肥沃的土地,可是却依然面临着粮食短缺和饥荒局面,根本原因是欠缺合理的技术、规范的人员组织。贫乏的食品意识决定了他们无法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所以我们到那边去是大有可为的,但不仅仅是到那里去观光一下,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产业、技术、观念带去那里,生根发芽,灌溉成荫。

记者:您为这个行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您觉得这个行业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罗教授:从事食品行业那么久,吃得到,吃得好,这关系到我国千家万户的幸福感。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我国对食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现在国家又出台了《国民健康纲要》,提出了 “2030健康中国”,这些跟食品都有直接的联系,要实现这个国家战略,食品行业责无旁贷,肯定是要做得更好。

十九大所提出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所说到的不平衡就是我们食品里面所谈到的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样使我们生产出来的食品能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满足他们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充分就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充分些, 没有充分,只有更充分。我做了那么久的食品,一步一步看来,我们的食品从简单到粗放,到越来越科学、健康、精细,这不仅得益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有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都会感觉到一份满足感,但我们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目前离满足普通民众的需求还有距离,这也是未来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罗云波简介: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罗云波一直致力于保障食品安全与营养技术的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果蔬采后成熟衰老机理及营养品质、植物及微生物反应器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转基因食品研发及食用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此外,罗云波还参与我国《食品安全法》起草与修订的咨询工作,主持和主笔了国家《“十二五”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规划》的制定,参与并承担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为我国食品安全机制、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目前,他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著作4部。2007年4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就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进行了讲解。此外他还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长、《中国食品学报》主编、Journal of Science of Food Agriculture 杂志副主编、全国高校食品学科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主任等,2012年当选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猜你喜欢

食品行业一带教授
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2017食品行业展览会目录
2018年食品行业展览会目录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提高食品行业清洁操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