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建设与农业开发

2017-12-21王冬梅熊鸣琴符佳佳

长江丛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宋元海南岛水利

王冬梅 熊鸣琴 符佳佳 曾 月

试论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建设与农业开发

王冬梅 熊鸣琴 符佳佳 曾 月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疆,孤悬海外,因古代交通不便阻滞与大陆的交往,秦汉以来一直被视为瘴乡蛮地、炎天瘴海之所。但在宋元时期,随着中央政府对海南开发的重视,海南岛的水利建设不论工程或技术都有较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耕作条件和技术的改进,加快了农业开发,提高了粮食产量。宋元时期的水利建设对当地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宋元 海南岛 水利建设 农业开发

水利是农业社会的重要基础工程,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但是,宋以前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将海南视为“荒蛮之地”、“化外之民”,并未重视海南农业生产及进行相关开发,更谈不上建设水利。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地理志》载:“海南史志河渠、水利,其来久矣。琼自唐以前,水利无可考”。[1]随着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海南岛的开发日渐为政府所重视。元朝统治者也视海南岛为东南亚及南洋地区军事进攻的前沿基地,对海南的开发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切都推动了宋元时期海南岛的水利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拟聚焦于宋元时期海南岛的水利建设,从该时期水利建设兴起的背景、建设情况及对农业开发的作用三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请教于方家。

一、宋元时期海南兴修水利的历史背景

(一)海南岛的自然环境与水利建设

海南岛地接赤道,气候温燠,河网稠密,溪流众多,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雨季长,水资源丰富,农作物极易生长,理应是发展农业的天然场所。而实际上,在宋代,海南是严重缺粮地区,时人王象之指出:“海南所产粳馀不足于食,乃以薯蓣为粮,杂菜作粥。[2]其粮食主要靠海北高、化州商人贩运入岛,以致“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3]。这是因为海南岛的地质多是干旱沙质台地丘陵,导致了“地多荒田”,而且“耕种不粪不耘”的情况相当普遍。[4]此外,海溢也是导致沿海农田失耕的重要原因之一。“海溢俗称海翻。飓风起西北,挟雨,海水须臾高溢十余丈,漫屋淹田。即无大雨,江水涨溢则田畴积碱,连年失耕,沿海苦之。”[1]可见海南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海南岛地势主要分三类,波状丘陵地带、低山性山岳地带和高山性山岳地带。高山性山岳地带不适合开垦农田;低山性山岳地带的地势适宜农业开发,但坡度平缓不利于水利灌溉;波状丘陵地带洼地海拔低,台风或者涨潮季节时常出现海水倒灌,咸水入田导致无法耕种。总之,海南岛地质环境是高山丘陵多,无法直接利用河流资源。如,五指山是本岛南渡江、昌化江等河流的源头,水资源丰富,但因没有修筑水利设施,河水不能用于灌溉五指山周边的农田;平原台地的坡度又过于平缓,无法建设大规模的储水工程,致使周围的水利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海南岛普遍种植耐旱的甘薯类农作物也证明了这一点;濒海地区又遭受咸潮之苦,连年失耕。因此,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海南粮食短缺问题,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成为迫切需要。

(二)宋元统治者对海南岛开发的重视

海南岛自汉代列入中央版图,因孤悬海外,远离大陆交往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重视和开发。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海南岛南海海域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航线上,昔日的偏远瘴蛮之地开始受到中央政府重视。至宋元时期,海南岛初步改变了从汉到唐近千年的缓慢发展局面。宋政府对海南岛基本采取怀柔政策,以招抚内附为主。随着黎族不断往中部内迁,促使黎族汉化区域不断扩大,统治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苏东坡所说的“四州环一岛,百峒蟠其中”[2]的局面。因此,汉黎融合逐渐加深,黎峒农业开发逐步加强,政府可资于开垦、利用的农业土地不断扩大。靖康之后,国土顿减,使南宋不断增强其对南方经济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的加强,客观上也促使海南岛全面开发进程加快。

元朝攻占海南以后,将海南岛作为进攻安南、占城等国的海上跳板与前沿基地。[5]在这一战略思想的引导下,海南成为对东南亚及南洋地区军事经略的战略要地。为了战略需要,元朝继续宋代的开拓步伐,对海南进行深入开发,如《正德琼台志》所述:“元人愤前代之萎靡,至元奋师大伐,虽四路得峒六百,户一万四千有奇,然犹未已。继军深入千万年人迹未到处,刻石黎婺、五指而还,增户至九万二千二百有零,自开郡以来,未有能过之者也。”[6]政府的重视,农业开发区域扩大等因素为海南岛的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宋元时期海南岛人口的发展

海南水利建设在宋元时代开始迈出较大的一步,与当时人口的增加有密切关系。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因宋末避乱,“海南自古无战场。靖康之变,中原纷扰几三十年,此郡独不见兵革”。[2]大陆移民一再大量迁入海南。宋代海南的大陆移民从唐代的七万增加到十万。[7]元代大举征黎及外来移民屯田的政策也使得本岛人口大幅增加,人口数升至十八万户。大批人民渡海至琼,使人口骤增,而且岛外移民来自不同地域、民族和职业,不少人拥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较高文化,这就为宋元时期水利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上与技术上的有利条件。尤其是迁入移民中,多是来自福建、广东等水利建设好,地域环境与海南相近的地区,移民多具有兴修水利和发展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宋元时期海南人口的发展加快了本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水利建设的兴起。

二、宋元时期海南岛的水利建设

(一)水利工程的开发点

海南岛江河皆发源于五指山,岛内水系由南渡江、万泉河、龙滚河等十八条江河及无数条支流组成。[8]本岛河流遍布,为兴修水利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笔者据海南地方志等资料整理出宋元时期本岛兴修的水利设施有14处,分别是琼山6处、澄迈2处、乐会3处、万宁2处、儋州1处。其中,宋朝修建有4处,在海南岛北部琼州府的琼山与澄迈县境内。元代水利工程有10处,其中有4处为重修、续修宋代的工程。如官方重修滨壅圩岸,“珠崖旧郡堤防,曩以江水泛溢衡突啮食,水失其道,邕、潭等都民田荒芜。时学正张宜举率诸田老,相地高下增筑之,水复其故。膏我稻禾,家稔人足”[6]。澄迈的水利工程祥塘也是在元代重修,“宋时乡人陈伯威于此筑堤堰灌田。元至正间里人王武敌用石板修砌。”[1]其余6处则为元代新修建的水利工程,而且修筑的地点并不限于宋代的北部台地而扩展到东部、西北部沿海地区。

总体而言,宋元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海南岛北部和东部地区等台地平原地区,且以琼州府辖区数量居多,只有一处水利工程在西北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宋熙宁六年,置琼州为琼管安抚司,从此以琼州总领海南地域[6]。琼州必然在贯彻中央农业政策和开发次序上优于其它地区;其次,这些地方的农业开发程度高,地势与环境也多利于水利工程的修筑。北部(琼山、澄迈)多处于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有海南最长河流南渡江及其多条支流经过,地质合适发展水稻种植,地势平坦易于修筑水利。乐会、万宁位于海南东部及东南部。乐会西部山岭多,东部有大片膏腴土田,而且地势东高西低,形成一定的坡度,利于引水灌田、筑坝围塘。万宁北、西部属于山区,中南部平坦,是重要的农田开发区域。万宁地势特点与乐会相类,均有利于水稻种植和兴修水利的地势因素。同时,由于乐会、万宁东部濒海,农田易受海潮侵袭,兴修水利引进河水冲淡咸水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乐会的薄芓蓈陂就是为“雨捍海潮,潴水灌上峒田”[1]。儋州的高山峻岭多在东南黎区,水资源无法直接应用于农田。随着汉黎接触渐多,黎族人民也开始学习水利技术用于农业开发。最后,崖州、昌化、感恩等地无修筑水利工程的记载,则可能是因为当地山多,而且靠近黎峒核心区,开发程度低,农业主要还是处于刀耕火种状态下,而且感恩、昌化地质多沙,这些都不利于进行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水利建设也因此处于迟滞状态。

(二)因地制宜,修建发达的水利网

宋元时期的海南水利工程修筑技术因环境不同而各具特色。在海南山区或丘陵地带,多凿石筑陂,蓄水以资排灌。此类陂塘工程,有大有小,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丘陵起伏的地形。对于乐会、万宁境内山岭多,平原滨海的地方,水利建设则主要是修筑防洪堤围。如乐会县南二十里处的密泽陂,它与丘陵高地需要筑坝蓄水引灌相反,濒海地势低下,阻隔咸潮必须筑堤修坝,清洗土地盐碱化又需要挖渠引水。所以它必须是堤坝渠并举,两者不能偏废。靠堤以捍海、御斥卤之患,不然堤内开垦良田,没有淡水的冲溃浇灌;或有渠引水而堤闸不固,都会导致颗粒无收。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建设技术方面,已使用了拦蓄(梁陈陂)、分流(南桥水道)、架桥砌陂(岩塘陂)、闸桥(义丰堤闸)等堤堰技术。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大,效益显著,很多到明清时期还起作用。这些都说明宋元时期海南的水利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海南方志记载中,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工程修建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乡民自发修筑。如,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宋代澄迈的送甲陂,“乡人王逢堰水灌田五百余亩。元至正间,陈子胡作乱,乡人率义兵攻之,贼遂弃甲而走,故名。”[6]。澄迈祥塘,“宋时由乡人陈伯威筑堤堰灌田,元至正间,里人王武敌用石板修砌”[1]。送甲陂的灌溉面积只有五百余亩,属于比较小的规模。此类工程虽然溉能力有限,但它为一般乡民力所能及,也容易效法。此外,正德《琼台志》还记载了一些无名氏乡人修筑的水利工程,如,宋代琼山的南桥水道,“宋人浚河导流番旦达大江”[6];琼山的梁陈陂,“乡人以石筑塞堰水灌田。元遭水决。正统间,知县朱宪以石包筑,高七尺,长百余步”[6];乐会的乌陂塘,“水自万州界陵流山发源,注而成塘,乡人筑堤为堰,可溉千亩。元末圮”[9]。这些是根据耕作需要,疏浚河道、筑堰塞田、开挖沟渠之类的工程,一般乡民之间可以自发组织修筑,也不需要官方支持。

第二类是官府主持修建。此类工程一般规模比较大,主持者多为知州、知军、学正等当地官员。如,宋代琼山度灵塘为知琼州李易主持修建,“灌溉水田三百余顷”[6]。元代知万安军贺贾修建洪口溪,“元大德二年(1298年),知万安军达鲁花赤贺贾导踢容河,知军捐俸助,万宁县民吴显昌凿洪口,导河水至小海,设陂十三所开沟十八条,灌田七千余亩”[10]。在琼山,学正张宜举修建义丰堤闸,“其间义丰、遵化、丰好等处,民田往因洪水冲决,陵谷变迁,难以稼穑。后至元丁丑春,诸田老以实闻于郡,檄委前雷庠贰教张宜举董其役。有田之民,不期而至,堤桥车闸,修制有方,七年之内,方始成效。凡通水利一十八处,成熟田者凡十万余顷”[6];滨雍圩岸也是张宜举主持修建,“元至正间,郡以民苦水患,尝檄委前雷庠贰教张宜举董筑[6];最后还有万安军学官刘复初疏浚衍丰渠。以上水利工程规模大,时间长,非少数乡民力所能及,只能由官府来组织人力、财力去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宋端平年间琼山岩塘陂的修筑与管理方式。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乡人于塘门筑石,高一丈六尺,阔三丈八尺;架桥砌陂为堤堰,延袤二百余丈,阔半之…其塘隶官陂堤。”[6]方志记载岩塘陂为乡人修建,但又明确指出陂塘属于官塘性质。岩塘陂的灌溉面积为数百余顷,从其规模来看,乡民应该难以自行建成,但因熙宁免役法多年未惠及海南,[6]即便官方组织的水利工程,也多由百姓出差役,可称为乡人修建。由此推测,乡民出资、出力,由官方出面组织人力、财力,官民合作可能是宋元海南水利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模式。如,元代知万州军贺贾修建洪口溪时批示:“东南二岗人民骤集,而国税出于其半矣。河源于多命(地名)间,与大河不连属,而其流有限。今吴显昌效义募工,凿通大河,所费者多多矣。我亦量以赠之。”[11],此处知军捐出了自己的俸禄,乡民亦出资、出力。琼山学正张宜举修建义丰堤闸,“有田之民,不期而至”,此处是乡民主动出力。

官方介入水利修建还有利于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维修及灌溉管理。如,宋代岩塘陂,“其陂隶官职掌,各都迁立陂甲三十二名,以供其役,以一名陂长督之,任水性分流,不得擅利蓄泄。”[1]澄迈祥塘“琼、澄两县交境数都皆蒙其利。建塔勒碑以规后,”这也是由官方出面制定了相关规则来管理祥塘。元代万州的吴显昌因募工开凿洪口溪工程有功被任命为万州第一厢总督提调水利官管州坝头管理水利事宜。“宪令当偿吴显昌功,即于十一年二月初六日奉,勒给马蹄印一颗,工部一千九百二十四号,以偿公劳。”[11]

第三,宋元时期海南还存在由黎族首领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元代乐会县南二十里处的密泽陂由峒主王观泰所主持,“近龙滚江,元末,峒主王观泰集众筑坝以防,又垦荒原数顷”[1]。儋州李许都的湳丹坝由酋长陈荐观疏通,“有水泛流。元末,酋长陈荐观疏通,泄于大江。”由此可知,宋元时期,为了黎区的农业开发,黎族人民已经主动参与兴修水利。

总之,宋元时期是海南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水利建设蓬勃开展。笔者就所见文献资料,把宋元时期海南各地的水利工程列表总结如下:

表1 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建设工程表

三、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对农业的开发作用

(一)扩大垦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水利的兴修促使农田从广种薄收往精耕细作转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正德琼台志》有这样的记述:“冬种夏收曰小熟,夏种冬熟曰大熟。自宋代播占禾种,夏种秋收今有三熟者[6]。水稻从以前的一年二熟变为一年三熟。水利建设,有助于占城稻在海南扩大种植,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增加粮食产量。“元丰间,琼州昌化军丁税米岁移输珠崖军,民苦道远,至是用(朱)初平议,根据四周军税赋旧额,存其正数,二州丁税米止令输钱,听珠崖军自籴,民甚便之”[12]。珠崖军能自籴,说明当地的粮食有了明显提高。

元代的农业开发在宋代的基础上的取得更大发展。海南成为政府税粮重要征收地,元文宗时,海南每年上交国家的秋粮米达16510石(详见表二)。元代海南由于采用了内地的生产技术,占城稻耕种面积继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

表2 元代海南各县市田粮情况表[5]

到元朝末期,对海南征收的税粮是“几二万石”。[6]元期多次征讨安南、占城,由于地理因素,海南成为其军粮主要供需基地,《元史·朱国宝传》:“加海北海南宣慰使都元帅,供给占城军饷,事集而民不扰”。[13]元末,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屯田进一步扩大,海南垦田数也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也随之提高。如《马成龙神道碑》中所载:“寻拜海南道宣慰使,招徕黎獠,置军屯田。属征交趾,公私烦费。君供给罔后,而民弗扰”。[14]每次征交趾、占城军队都是数万,数万军队的粮饷由海南供给,“而民弗扰”,这充分可以说明,元代海南的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这些成就和宋元时期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是分不开的。

(二)水利建设与海南岛农业生态环境

宋元时期发展海南水利建设在保护海南生态环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15]。

第一,水利建设在黎区农业生态环境上的意义。海南岛黎族,多在山地、旱地上进行农业生产,长期实行“砍山栏”的原始耕作方式,对自然生态有着严重影响。在黎区大兴水利,鼓励种植水稻,就会使黎族人民逐步放弃或减少刀耕火种的旱地农业,而代之以技术要求较高的灌溉农业。有助于减轻或放缓因农业的日益开发而破坏黎区的生态平衡。宋元以来,在黎族分布的地区水利建设取得很大的发展,如乐会、陵水地区,出现“河下每日米船多出黎村”的景象[6]。

第二,水利建设在滨海台地平原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沿海修筑的堤坝规模较大,防御海潮侵害农田必不可少。如,龙滚河咸水从港而入,殃及农田,元代乐会修筑密泽陂障潮,以防海水入渍并淡化河水灌田[1]。陂塘水利对农业环境的改善,还在于对田地有水土保持作用。尤其是海南的感恩、昌化等地的砂质土壤,经过垦殖之后,如果没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很快,而且趋向沙化。砂质土上栽培作物,有水源灌溉,再有适当的耕作制度,能够改善土质。沿海地区广筑水利,还可以防止土壤沙化。如崖州地区海岸线长,土质多沙,“海滨田地广漠,旱不能耕”[6],土壤便向沙荒草原转化。兴修水利解决了因土地荒芜而带来的土壤沙化问题。因为有水,没有种植,土壤沙化的条件下水土流失更严重。在有水的条件下,沙化的土壤经过耕作改良,水土保持能力就存在。

[1][明]戴熺,欧阳灿,蔡光前.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95~97,56,99,101~102.

[2][宋]乐史,等.地理志:海南(六种)[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69,113,88.

[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宋]赵汝适.诸番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6:145.

[5]汤开建.元代对海南岛的开发与经营[J].暨南学报(社科版),1990(4).

[6][明]唐胄 .正德琼台志[M].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231~232,32,129~133,697,658,237,146,136.

[7]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88.

[8][民国]陈铭枢.海南岛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68~69.

[9][清]林子兰.康熙乐会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16.

[10][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1]吴乃贵.万宁县水利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206~207.

[12][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47.

[13][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元 ]程 矩 大 .全 元 文[M].南 京 :凤 凰 出 版 社2004:493.

[15]吴建新.海南岛古代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史,1987(3).

海南省图书馆)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论文,课题编号:HNSK(GJ)13-137。

王冬梅(1980-),女,海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熊鸣琴(1975-),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符佳佳(1987-),男,海南省图书馆,馆员;曾月(1979-),女,海南省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宋元海南岛水利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中国游客的海岛旅游需求时空特征分析——以济州岛和海南岛为例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基于气候季节划分的海南岛气候康养特征探析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早春茶”开采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