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书法品评

2017-12-20

老年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王铎傅山品评

□ 王 健

谈书法品评

□ 王 健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日渐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 ,对于艺术的认知也越来越丰富、深入。综观艺术百余年来的发展,期间经历过数次阵痛,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连根植本土的书法、国画亦未能避免,如黄宾虹、林风眠、徐悲鸿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绘画思想、技法的影响。相较于国画而言,书法更具有本土意识,但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与影响,人们对书法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书法在中华文化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普及率是极高的。“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实际上并非碑派书法,帖学亦是如此,对于书法,举凡三尺童子、皓首老翁都可列出个一二三来。书法是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项传统文化,甚关文化之血脉。那么,究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予以评价?

对于书法的品评可以归之为三:一是面向书者的品格,如唐柳公权“心正则笔正”、清刘熙载“书如其人”的说法等;二是对于书法的技法;三是对于作品意境的品味。任何书法的品评,都离不开这三者。对于历代书法的品评或评述,主要集中于对书家品格的评价,这与古人重道轻技的观念相吻合。在“书品即人品”的观念下,以道德规范来评判,历来在对书法的品评中占据主要境地,但这也是距离书法本体较远的,有时甚至是牵强附会的。比如对王铎、傅山的评价。傅山的书法,无论是格调还是技术,都要逊于王铎,但却因为袁继咸案、“朱衣道人”案成就了其节义的形象,书以人贵。而作为贰臣的王铎却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并且早年的傅山曾书学王铎,甚至晚年偶尔还显现一些。此类例子颇多,诸如对赵孟、李鸿章等人书法的评价莫不如此。

对于作品技法、意蕴的评价,是面向书法本体的。意蕴的评价多出于欣赏者的直觉,在操作层面上有一定的困难,难以绝对评价。同样是恣肆、雄浑、博大的气格,傅山与王铎的差距有多大?能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将他们定格?好像不能。通常认为,蔡襄的书法品格要雅于蔡京,雅是什么?雅与不雅的界限在哪里?二者差距有多大?意蕴与家庭出身、学识、交游等有关,但无法一一对应。对于意蕴的评价,虽然并不要求欣赏者具有很强的操作技能,但必须对书家作品所体现的精神意蕴有深刻的把握。

《临虞世南贤兄帖》明·王铎 16.8cm×52.7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技法的评价在三个因素中,可操作性较强。时常有人提出“技法只是表现形式,而书法精神才是核心”,这是过多地强调精神层面的作用。持此论的人无非有两种,一是掌握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技法,基本领会到了传统书法的精神命脉,意欲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寻找自己的语言符号,形成个人的精神面貌;还有一类是对传统技法陌生,技术含量缺失,而自身又要在艺术圈子里厮混,避重就轻,找个难以界定的精神作为挡箭牌,以掩饰自己的不足,后者占的比重比前者大得多。当今时代,社会相对比较浮躁,很多所谓的书家,技法尚未解决,更遑谈精神。谈及书法的技术,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法体系。以书法结构为例,唐代欧阳询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八十四法,到清代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将结字的法则总结为九十二条口诀,其将结构的程式化推向巅峰。技法和意蕴的关系,犹如走独木桥,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过度的强调技法、程式化会导致意蕴的缺失,而过度的追求意蕴,弃笔法于不顾,则容易成为“野狐禅”。因此,创作时能在自由与法度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对于书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文字湖山》行书联 清·康有为 174cm×40cm×2

今人已无古人山林悠然的状态和傲啸江湖的气质,由于精神生活的淡化、文化的缺失,书法有走向娱乐化的嫌疑并缺少了内涵。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中提出:“竞争越发激烈,对成功的野蛮追逐使得探索越来越外表化。”对于书法而言,书家越来越追求技法而不愿通过内心修炼去追求真正的意蕴,且对笔法的追求大多停留于笔画的起、收而非笔画的中截。书法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提出适应当前经济、适应当今时代、合乎情理的书法标准。

猜你喜欢

王铎傅山品评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傅山的“四宁四毋”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止哭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漫画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