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名碑注译—五凤刻石
2017-12-20滕西奇
□ 滕西奇
两汉名碑注译—五凤刻石
□ 滕西奇
概 述
《五凤刻石》,系西汉鲁孝王修建宫室完毕时所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碑刻,所以又称《鲁孝王刻石》《鲁孝王泮池刻石》。碑文为隶书,3行,共13字。(见图1-1)
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南宋绍熙二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工匠在鲁灵光殿基西南30步太子钓鱼池取石时发现此碑,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将其移到孔庙。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图1-1 《五凤刻石》
《五凤刻石》为不规则形,长约73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3厘米,为石灰岩质。刻字处宽25厘米,高24.5厘米。凿成龛形。左侧作方坎,刻文其中;右侧作方坎,刻“金明昌二年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
西汉历经二百余年,现存刻石极少,一则西汉立碑还没像东汉那样蔚然成风,二则王莽篡政,“复古改制”,大量毁碑,是故传世刻石少之又少。所以,《五凤刻石》弥足珍贵。
从现有的资料看,简牍隶书在西汉中期已进入成熟期,而碑刻隶书直到东汉才渐进成熟。对此,《五凤刻石》是极少且极好的例证。《五凤刻石》无明显波磔,但已有明显的方折和笔画粗细的变化,这是构成隶书的两个极重要的因素,由此说明它已初具隶书的面貌。碑文用笔灵动奔放,长短错落,不做粉饰,生动别致,风格简质古朴。特别是两个“年”字,竖画伸展拖长,圆浑凝重,与同时期的简牍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者也”。同为清代的方朔也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字凡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汉诸碑,有如登泰岳而观傲崃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
碑 文
说明:□,表示残缺字;( ),表示残缺字据文意补之;〔 〕,表示异体字以现代规范写法改之。
五凤二年〔1〕,鲁卅四年六月四日〔2〕,成〔3〕。
注 释
〔1〕五凤二年:西汉宣帝刘询五凤二年,为公元前56年。
〔2〕鲁卅四年六月四日:鲁孝王三十四年六月四日。鲁孝王刘庆忌,为鲁恭王刘馀之孙,其父鲁安王刘光,在位37年。汉武帝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孝王庆忌嗣位,三十七年薨(时为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1972年,在山东曲阜九龙山清理了四座西汉时期鲁王及其王后的大型陵墓,其中,三座墓主人以银缕玉衣为敛服,封门石上刻有“王陵塞石广四尺”的字样(见图1-2)。同时,还发现了“王庆忌”等铜印。由此推定,此墓应是鲁孝王刘庆忌陵墓。
〔3〕成:落成,竣工。据《五凤刻石》所记,它很可能是为重修古泮池或重建古泮池宫所做的纪念性的竣工标记。
译 文
西汉宣帝五凤二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公元前56年)六月四日,竣工。
图1-2 西汉《九龙山封门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