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和考试要用好教材这本书
2017-12-20王旭明
文 / 王旭明
语文教学和考试要用好教材这本书
文 / 王旭明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年。40年前做出的恢复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决策,使得人才辈出,强有力地支持了今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我们纪念恢复高考40年,正是想从凌空借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的智慧和勇气,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
“改革是高考不变的主题”,当前我们应该做好这一主题的文章。我认为,高考改革应包含内部改革与外部改革两个方面。
高考内部的改革,包括高考的内容,选拔人才的机制,阅卷的方法等方面。就内部改革,我一直呼吁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加大语文在高考中的比重,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改革现在的学校语文教育。如果这个前提不确立,我们增加语文在高考中的比重是没有意义的。
恕我直言,我们现在学校语文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从今年起,我国一年级、七年级统一使用部编语文教材,到2019年全国一年级到九年级全部使用部编语文教材。这本教材的含金量在哪儿?不用说其他的,一点就足够了,它是中央审定的一本教材!我没有参与这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我跟教材主编温儒敏老师不断地交流学习,也看到了部分教材内容,听了他的一些讲座,我认为这个统编教材非常好,特色明显。
面对这么好的一本教材,命题、阅卷以及学校语文教育,该怎样配合?显然我们的准备是不充分的。我在一些学校走访听课,发现普遍存在着不会用这本教材的现象,也存在教研员不会出题、不会考这本教材的现象。在听课的过程中,当老师讲完一节课后,我问授课老师,这篇课文后面有三个练习题,你一道题也没涉及,那这堂语文课你在上什么?在上没用这本教材的课,或者说没用好这本教材的课。一节课教学的最基本的标志,上完课后学生得会做课后习题。老师讲课中一道题也不涉及,是有问题的。
温儒敏先生在他的讲座中多次提出,这套他作为总主编编写的教材,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引导学生读书,也是这套教材的最大特点。但是我问老师们,你们引导学生读书,首先应该读哪本书?老师们一片茫然,没有一个回答对。后来我告诉他正确答案,引导学生读书首先要读的、必须要读的是教材这本书。但是,我发现我们语文课堂上有幻灯片,有视频,有老师的各种讲解,唯独冷落了桌子上的教材。也有老师写文章,大谈特谈听温老师讲座的体会,长篇大论下来就是没能理解温老师提出的怎么读书的观点。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读好教材这本书。
这些现象也与我们语文教育界存在的很多混乱的观念有关。比如说,我听一位名头很大的专家做报告,题目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立德树人”。显然这个主题是片面的,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每个学科都要立德树人,整个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那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坚定地认为,是用语文的方法实现立德树人。
全世界母语教育最热闹、学派最多、著述最多、学者最多的是中国,但中国的母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大问题就是学派林立,著述颇丰。大家扩大化说语文有很多外延,哲学语文、生命语文、环保语文、情境语文、主题语文、诗意语文……把语文套在这些笼子里。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姓语名文。打个比方,哲学、生命、主题等内容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儿子、闺女,再大也不能大过本体。你不能让爹当儿子,语文永远是爹,儿子再大也是儿子。由此我想提出一个观点,考虑高考内容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对我们的语文做一个准确的、科学的定位。
我呼吁,各学校利用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这样一个机会,统一语文教育界的思想,大家围绕教材,来开展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不要各立门户,各立山头,围绕我们使用好国标语文教材来进行教学、研究、考试。同时我也呼吁我们的教育研究机构关注高考北京卷和上海卷。北京卷的特点是接地气,更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果说不足,就是过于市井化、世俗化,缺少一点站位,缺少一点高度,缺少批判性、思考性的东西,这一点恰恰是上海卷的长处。我希望北京卷在扬长的同时,把不足的地方改过来,使它更加完美。
还有,必须强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忘了它的选拔特点,或者淡化它选拔性特点,那么在很多问题上是会混淆的。因此,我们应该另外设计一套考试,就是水平考试。现在水平考试非常不受社会认可,大家都注重高考,注重选拔考试,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这是一个更深远的问题。
关于高考内部的改革,必须科学地专业化地进行。但是,高考内部的改革再科学、再有效、再专业,也是对这座独木桥的设计,把这个独木桥设计成钢的、银的、金的,设计成更好的。我同样坚定地认为,高考的改革,更重要的在于外部改革,外部的改革则是立交桥的设计。现在我们高考外部改革还是慢了些,跟不上时代变化发展需要。如果说,40年前我们恢复了高考这一条路来成长成才,是巨大的时代进步的话,那么,40年后,我们依然只有高考这一条路才能成人成才,或者说,80年后还是只有高考这条路成长成才,那就是退步。所以,我希望,能够加大加快高考内部改革和外部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作者系语文出版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