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话语”为领导形象加分
2017-12-20文//侯磊
文//侯 磊
努力让“话语”为领导形象加分
文//侯 磊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我有这样一个深刻体会:总书记的讲话很有特色,既通俗、亲切,又生动、深刻,具有强大的魅力,展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领导者的话语水平是其“软实力”的一种表现,直接关系到领导形象和领导效能。“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诸多事实说明,讲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既反映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及领导水平,也体现领导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自己的话语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让自己的话语不断传递正能量,成为强大的“软实力”,不断为自身形象加分。
(1)
语言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大力量。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句话能让人感动不已,一句话能让人如沐春风,一句话能让人豁然开朗,一句话能让人力量倍增,一句话能让人迷途知返,一句话能让人悔过重生,一句话能够化解窘境,一句话能够转守为攻……当然,也有人因说了不该说的话,招致了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导致自己人生轨迹的改变。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话语(包括会议讲话、与人谈话、文字交流等形式)的重要性,牢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研究如何把话说好、讲好、写好的学问,让自己的话语成为自身良好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领导话语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对象需求。任何人说话都有自己的角色意识和强烈的“对象意识”,领导干部说话更要符合自己的角色身份和对象需求。比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工作时,要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礼貌性;以上级的身份布置工作时,就应当具体实在,简洁明了,体现一定水平;以领导者的身份同部属谈话,就要保持亲切的态度,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到基层搞调查研究时,不能拉官腔、端着架子说话。总之,领导干部说话,不能只顾自己表达,不管对方的感受,要注意对象是谁,使话语得体。如果话语不得体,不注意自己的身份,听的人就会心生反感,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事与愿违。
(3)
领导话语要情真意切,让人心为之所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乎言。”感情是打动人心的有力武器。每位下属都希望获得领导真诚的关怀、理解和尊重。许多时候,领导一段真诚的话,可能说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但对于听者,可能会影响其一天、一年,甚至一生。因此,领导干部在同下属沟通时,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交谈,用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去赢得下属的信任,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就会使谈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产生磁铁般的影响,唤起下属的热情,这样就能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产生“共振效应”,收到沟通的预期效果。
(4)
领导说话要注意场合。任何谈语总是在一定场合中进行,并受其影响和制约。话语艺术的高低、效果的优劣,不仅和表达的内容有关,也与具体场合密切相连。场合不同,人们的心理和情绪也往往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说话者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以及听者对话语意义的理解。领导讲话时,无论是话题的选择、内容的安排,还是言语形式的采用,都应该根据特定场合的表达需要来决定取舍,做到灵活自如。如果不注意这点,说一些不适宜的话,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场合有庄重与随意之分。一般来说,在正式场合下,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需有所准备,不要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说话则可以随意一点儿,像聊家常一样,便于谈深谈透。
(5)
领导谈话要注意针对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独特的个性、爱好、知识结构、心理态势等,导致一个人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因此,与不同的人交谈,就要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比如,同年纪较大之人与年级较轻之人谈话的分寸把握,同性格外向之人与性格内向之人谈话的分寸把握,都应该是不同的。同样的话,对这个人说,很可能乐意接受;而换一个人说,人家可能不但不接受,而且还会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说话要分对象,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百说百灵”。
(6)
领导说话要注意语义的准确性。说话准确的领导者,总能明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明了,使别人乐意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增加自己对于对方的了解,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说话有失准确的人,往往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会令对方听得费神,而且不能使人信服。说话是否具有准确性,不仅检验着领导者的说话水平,还考验着领导者的领导水平。
(7)
领导讲话要多一些新意,少一些老套。领导讲话的时间、场合、对象不一样,观点、内容、技巧和方法自然应有区别。如果总是千篇一律、波澜不惊,虽然不会出错,但效果也不会好。领导者的讲话应当高人一筹,应当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的讲话,必须有新意、有亮点、有兴奋点。如果领导干部的讲话通篇没有什么新意,没有能够“提神”“醒脑”的精彩语言,那么不仅引不起听者的兴趣,反而会令其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做到多讲新话、少讲套话呢?一是要在深入中出新。经验在基层,群众出智慧。实际工作中,有很多鲜活的例子、生动的语言和闪光的典型,领导干部要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走出来,多深入基层、多接触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汲取思想和语言的养分,自己讲起话来才能够有根有据、有血有肉。二是要在学习中出新。领导干部平时应多学习一些新知识、接受一些新观点、掌握一些新信息,视野宽了,积累多了,讲起话来自然能驾轻就熟。三是要在创造中出新。真理固然不怕重复,但也不能总是那么一副老面孔、老调子。如何用通俗的话语讲出明白深刻的道理,用生动的语言讲清楚枯燥的理论,需要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并有所创新。
(8)
领导话语要是真话、实话。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体现在领导话语上,就是要敢于讲真话、报实情,用事实说话,用实招解决问题。讲真话、实话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正确决策、科学领导、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讲真话、实话承载的是责任,考验的是党性,检验的是能力,反映的是作风,体现的是品行,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善于听实话,勇于讲真话,体现领导干部的党性操守,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讲话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指导实践中发挥作用。为此,领导干部要做到:自己讲的道理,要让人记得住、印象深,感觉解渴;自己讲的办法,要让人觉得很实在、很管用,从中受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话语,不仅实实在在、言简意赅,而且听之入耳、悟之入心,比那些老生常谈的空洞说教、言之无物的废话套话,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9)
领导讲话要多一点儿短话。现在,人们一提起文山会海就会摇头,感到很无奈。本来会议就多,再加上不少领导干部讲话时喜欢长篇大论、照本宣科,效率和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有的领导干部把讲长话和“有水平”画等号,凡是讲话几乎都有大“一、二、三、四”套小“1、2、3、4”,层层递进,越讲越长;有的只喜欢“总结成绩”,生怕讲得少了,体现不出自己做了多少工作,体现不了自身的水平,影响了自己的政绩;有的则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上面讲啥他就讲啥。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领导干部在大会小会上的讲话稿都是由秘书写的,有的领导干部事先对讲话稿没有认真阅读和思考,只是临时拿来念一下,有时甚至出现“卡壳”现象,还有念错字的问题发生,引起大家嘲笑。
(10)
要大力倡导领导脱稿讲话。近年来,官场出现一种现象,就是领导干部不管任何场合,讲话都完全离不开讲稿。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存在一些思想障碍。一是害怕讲错话。说什么不说什么,主要不是来自于实际和自己的体会与思考,而是看是否能让上级满意。特别是一些重要文件精神,有的同志领会得不深,谈不出什么深刻的体会,只能“照本宣科”。二是怕讲出上级不爱听的话。离开稿子发言,内容就会相对宽泛,表述也不会那么严谨,情绪也不好控制。于是,不少领导干部觉得脱稿发言,弄不好就说“冒”了,讲出上级不爱听的话,留下不好的印象。三是怕说出没水平的话。讲话稿通常由“笔杆子”执笔,水平肯定显得较高。而脱稿发言,只能靠个人临场思考,难以周全、准确、深刻。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官僚主义作风也起了一定作用。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提高会议的质量和效果。能否做到脱稿讲话,既反映着能力水平,更反映着胆识和作风。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坚持真理,为事业发展,既要敢作敢为,还要敢说敢言、求真务实,确保决策正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所以,领导干部无论是汇报工作,还是交流经验;无论是座谈感想,还是参加民主生活会,都应该少些患得患失,少些思想包袱,敞开胸怀,畅所欲言,尽量脱离稿子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并将此作为习惯,形成风气。脱稿讲话,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积累和思辨能力,能促使领导干部勤于学习、深入调研,促进作风转变。
(11)
领导讲话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语言、文字是人们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怎么说、怎么写是形式,说什么、写什么是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说什么、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当需要发言讲话或写文字材料时,首先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需要说、值得写的实质性内容。言之有物的核心要求,是要围绕主题,说到点子上,能反映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能言不及义、空话连篇。言之有序,就是说话写文章要有条理,合乎逻辑,不能杂乱无章。逻辑顺序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可以由个别到一般,即先讲具体事例再讲思想观点,也可以由一般到个别,即先讲思想观点再举例说明。言之有味,就是说话写文章要有味道,让大家喜闻乐见,力求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说明问题,不能套话空话连篇,语言平淡无味。
(12)
言语是心灵的窗户,话风是作风的影子。会讲话、讲好话,“表”在外,“神”在内。没有“内秀”,难有“外优”。话语的魅力从哪里来?一是来自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哲学思维和思辨能力,也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话语才会有底气、见功底。二是来自实践。多到基层去,多到群众中去,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多了解鲜活的素材,这样不仅有利于改进作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而且还能促使我们勤于思考和总结,多了解一些人情世故,增强讲话的温度和感染力,拉近与受众的感情和心理距离,把话讲到人们的心坎上。三是来自不断思考、总结。经常反思自己讲话的优长与不足,认真改进,就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言为心声,话风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体现,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拓展胸怀、气度和视野,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我们就一定可以从容表达、善于说话,真正让自己的话语为自身形象加分。
(责编/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