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
2017-12-19崔焕焕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在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也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逐渐完善,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对于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意义以及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中供需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日后该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政策;供需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当今多变社会中得以立足的强大基底。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当中不止一次的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就其实质而言,是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质就是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整个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它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的主体和对象,以及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手段和途径。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主体是政府及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团体与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他们都是服务的提供者,是供需矛盾产生的主要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依法享有文化权利的全体农村公民。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内容和形式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手段和途径是沟通主体和对象的桥梁。具体包括,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及资金投入。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大發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成果方面的共建共享。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认同。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农民提供了充分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贴近生活、强调参与的各类文艺演出服务;实用有效、数量充足的图书、报刊借阅和电子信息服务;城乡同步、广泛覆盖的广播和电视、电影放映服务;形式多样、紧跟时代的宣传教育和科普培训服务;便于参与、环境良好的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服务等等。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6年1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党中央提出,我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这些政策和法规,都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制度保障。
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血脉,政府财政资金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家投资数亿元用于扶持我国农村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设施建设。汉中市南郑县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48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了20个镇文化站,建成村级文化室390个,配发农家书屋59.4万册。汉中市宁强县舒家坝镇投资100万元修建的文化广场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汉中市宁强县代家坝镇文化站馆内图书室藏书近3000册、报刊杂志10余种,电子阅览室也投入使用,图书室每年借阅人数已达400余人。该文化站已经拥有秧歌服50套、锣鼓服20套,并且配有二胡、板胡、扬琴等乐器。
近几年各种文化服务工程全面展开,全国各地及相关部门都结合本地区实际,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等,这些文化服务工程的全面开展使得普通百姓的公共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汉中市西乡县大河镇位于陕西、四川两省交界,2013年,大河镇依据当地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启动“一村一月一主题”活动,先后举办楼坊坪共建美丽新楼房、石马民间故事传承、赏杜鹃游老区体民俗探奇景、秋风送廉映红叶等文化活动10余次。汉中市留坝县98个村1个居委会收到了价值60余万元的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每套设备包括投影仪、EVD机、音响、幕布等。
(二)我国农民文化需求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恢复了农民个人和家庭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较人民公社时期完全被动、没有好恶意识的接受者的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需求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收入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有着不同各自的需求。
如今,农民的文化需求不再满足于“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城乡互动频繁,国内外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农村。对此,他们倍感新奇,急欲了解那些新奇事物和高新技术。这说明,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高新科技等新鲜事物已经成为当前农民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在政府和各地文化组织的积极带动下,农村民办文化服务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形式。农民关注的是活动举办的地点和活动举办的频率,老人和妇女、儿童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虽然每个农民都可独自开展文化活动,自我满足文化需求,但他们更加希望参加团体性的文化活动,并希望自己能够亲自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以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endprint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供需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及供需现状的分析,我国在现代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这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政府的文化供给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
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他们对文化的需要逐步深入。文化供给问题便显示出来:一是公共文化设施不够,很多地区的图书馆没有活动设施,有些地方的文化站仅仅是挂名,连场所也没有。二是文化活动有名无实,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只是走形式,让农民做观众,真正让农民参与的机会却很少,甚至没有。由此可见政府的文化供并没有满足农民自娱自乐的需要。
政府的文化供给难以满足农民“就近、经常、多样”的文化活动需求。面向农民提供的文化活动大多规模小、次数少、地点远、形式单一,大型的文化活动一年只有偶尔的一两次,地点大多在离农民居住地较远的城镇,由于缺乏长效机制,难以使农民对此产生预期,从而失去兴趣。活动多举办在离农民较远的地方,农民参与困难,成本高,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
(二)人才的匮乏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矛盾。
进行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文化建设人才。但是根据基层文化人才调查发现,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呈文化人才匮乏的状态。在农村,很多文化建设体系中没有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领导的工作重心在经济工作上,文化站工作人员有时被抽调服务于政府工作中心,有时忙于各种会议,本质工作经常无暇过问。
在农村乡镇文化工作的人员由于长时间不从事文化工作,加之待遇通常比较低,待遇过低时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这就造成了文化工作队伍中人员素质状态相当不理想的状态。人员老化,缺乏系统专业培训,难以胜任文化工作的问题相对突出。各种年轻、优秀的人才又不能及时充斥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因此,从村文化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结语: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我国农村文化这一伟大的世纪性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而正确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供需矛盾,有利于政府部门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实的解决政策和措施,从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构建,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参考文献
[1]李景源、陈威.中国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
[2]郭丽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大众文艺.
[3]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十八大报告[R].
[5]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
[6]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
作者簡介:崔焕焕,198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文学硕士,现为汉中市群众艺术馆馆员,从事非遗保护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