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办集体企业改革问题初探
2017-12-19延慧芳
延慧芳
摘 要: 近年来,东北地区7个城市进行了厂办集体企业的改革试点,从进展情况看,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厂办集体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彻底明晰厂办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多渠道筹集改革资金,最大限度维护职工利益,并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厂办集体企业;改革;产权关系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厂办集体企业的竞争能力问题逐步显现,同时有大量的厂办集体企业停产和职工失业,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推进厂办集体企业改革,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明确产权,多渠道筹集改革资金,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厂办集体企业的历史
厂办集体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性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青年大批返程,为了安置知识青年以及国有企业职工子女、亲属就业,由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成立了一些依附于主体国有企业的附属性企业,现在成为厂办集体企业。长期以来,厂办集体企业依托主体国有企业生存,但近些年来,多数主体国有企业自身经营面临困境,厂办集体企业就举步维艰。为减轻主体国有企业的负担,实现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在逐年推进厂办集体企业的改革。改革总体目标是,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厂办集体企业与主体国有企业分离,成为产权清晰、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以减轻主体国有企业负担,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二、厂办集体企业改革面临困难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东三省共有厂办集体企业4835户,中央企业的厂办集体企业3069户,占总数的64%。资产合计818亿元,净资产合计-17.5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102%,整体上亏损11.6亿元,拖欠社会保险费共计20.9亿元。由此可见,东三省厂集体企业亟待改革。经分析研究,改革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人员问题。在东北地区,因为大量企业办社会问题的存在,厂办集体企业涉及大量人员的安置处置,东北三省集体企业目前在册职工合计114.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合计36.2万人,离岗职工78.1万人,退休职工25万人,其中享受社保的职工合计19万人,占总数的76%。集体企业职工身份特殊,既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国有企业职工,有没有土地不属于农民,参照国企改革的有关政策,厂办集体企业改革要切实理顺劳动关系,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并给予相应的补偿。这就涉及两方面问题,职工补偿范围和标准、补偿资金的来源。确定补偿范围,首先需要明确是否包括在岗、离岗、退休人员等。同时,集体企业职工与主办国企还存在交叉任职的情况,关系复杂且难于梳理。对补偿问题,还存在地区和企业不同导致补偿标准难以等同的情况。如何协调好不同地区、企业补偿标准不同的问题,同样存在困难。即使仅仅给予补偿,即所谓的买断工龄,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这是职工安置的难点之一。另外,厂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要比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更加困难。
二是改革资金缺乏。厂办集体企业资金缺口巨大,其中包括拖欠职工工资、欠缴社保费等众多名目。厂办集体企业净资产根本不足以支付这些费用。例如,在原计划于2010年底实现的鞍钢与本钢的实质性重组中,由于厂办集体企业职工21万人,如果这20多万人的安置费以一年每人1万元计算,就是20亿元,每人5000元就是10亿元,钱从哪里来,这是问题也是难题,直接延后了鞍钢与本钢的合并进程。
三是产权关系复杂。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厂办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非常复杂,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进程。从企业资产来源上说,厂办集体企业资产主要来自主办国有企业投资、以主办国有企业名义取得的贷款、主办国有企业提供场地及设备、职工集资等。如:主办国有企业为扶持集体企业的发展,从资金、生产场地、设备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厂办集体企业甚至是无偿占有和使用这些资产。同时,集体企业资产也被调用、挪用、侵占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所以,理清企业的资产关系十分困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必须明晰和理顺关系,以体现参与各方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厂办集体企业复杂模糊的产权关系,严重不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改革难题的方法初探
本人基于长年对厂办集体企业的工作和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一是合理界定产权关系。对于生产经营基本正常的厂办集体企业,依据国家主辅分离、辅业改革正常,直接脫离母体,面向社会吸纳经营者、技术骨干、职工和社会资本,开办股份合作制企业,厂办集体企业与主体国有企业之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的债权、债务可进行技术处理,在集体企业净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由主体国有企业予以减免,并按规定报批后冲减国有权益,同时尽可能将主体国有企业的投入、目前由厂办集体企业占有和使用的资产,界定为厂办集体企业所有,对主业调用集体企业资产的情况,给予足够补偿。由于厂办集体企业的产权问题复杂,针对不同情况合理界定产权关系。对那些试图保留的集体企业,应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公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在资产的处置上,改革应优先考虑集体企业的困难,尽可能采取政策倾斜,支持将当初由主办国有企业投入、目前由厂办集体企业占有和使用的资产,界定为厂办集体企业所有,对主办厂调用集体企业资产的情况,主办国有企业应切实担负起责任,给予大集体足够的补偿。对可重组改制的大集体企业,应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多数厂办集体企业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的集体企业,应主要实行民营化,采取出售、管理层拍卖等形式进行彻底的产权改革。
二是多渠道筹集改革资金。厂办集体企业改革资金,由国家和主体国有企业共同承担,借鉴国有的企业化解金融债务的经验,对厂办集体企业金融债务进行打包回购或出售,补充改革成本缺口,尽最大努力提供财政支持。产权交易市场作为资产流转的一个渠道,能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因此,厂办集体企业在资产变现时,应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弥补改革资金的不足,对地处黄金地段的集体企业地产,可充分利用城市扩张所产生的级差地租,以增值收益弥补改制成本缺口。
三是切实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考虑到厂办集体企业的特殊性,对多数面临关闭破产的改制企业,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承担企业改革成本。对企业的内债,政府应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清偿,减少企业在补偿安置职工问题上的资金缺口,对企业的外债,采取核销、债转股等办法加以解决,促使企业尽快完成改革。对职工安置和补偿问题,应突破现有政策的限制,尽可能将更多的职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四是改革内部机制,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改革,使一些在市场上仍有竞争力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在生产经营上摆脱对主体国有企业的依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新机制,推动企业自行生存发展。所以,不论改制后企业采取何种性质的产权组织形式,作为市场主体,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在生产经营上摆脱对主办厂的依赖,积极采用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改制企业还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构建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放生 集体企业改革 敢问路在何方 《经济日报》2014-4-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