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垃圾治理研究
2017-12-19吴凌鸥
吴凌鸥
摘 要: 对接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正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向全域旅游模式。全民共享共建新型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为了应对旅游地垃圾治理困局,构建优质旅游环境,从多元主体视角开展旅游垃圾的综合治理研究必要而迫切。中国的垃圾治理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凝聚利益相关方的各方共识、整合多元主体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和谐发展。
关键词: 全域旅游;多元主体;旅游垃圾;治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旅游需求急速膨胀,变得普及而个性化。民众的出游方式正从“走马观花”式的团队旅游,逐步转向追求深度体验为主的散客休闲度假式旅游。对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旅游业也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向全域旅游模式。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于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关于全域旅游的讲话开启了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序幕,2016年5月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自此全面迈进全域旅游发展时代。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区域内,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将旅游资源、关联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等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加以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是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旅游参与主体的范畴从以往的旅游者、旅游经营服务者扩展为包括管理者、旅游投资者、规划建设者、目的地居民在内的多元化主体,旅游空间域从景区拓展、转型为旅游目的地。在全民共享共建新型旅游目的地,才能指向旅游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形势背景下,开展旅游垃圾的综合治理研究必要而迫切。
1 相关研究概述
旅游垃圾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伴随旅游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附属物质的总称[1]。长期来,旅游垃圾问题广泛存在,造成了严重影响。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大致从宏观角度、技术层面、管理角度这三个方面开展:(1)从宏观角度分析旅游垃圾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之策。(2)借鉴生态综合处理技术、或国内外新技术方式处理旅游垃圾。(3)从环境引导行为理论、“二次利用”等理论角度切入提出创新管理举措。纵观相关研究成果,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开展综合治理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旅游垃圾治理模式,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 旅游垃圾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垃圾,旅游垃圾是伴随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在类型、数量及分布规律上具有独特性。根据来源,可分为旅游者带入物、旅游服务企业产生物、生物新陈代谢产物、旅游设施建设产生物、景区办公管理产生物等类型。由于前两类占据观光类废弃物与休闲度假类废弃物的大部分,本文着重聚焦与此。旅游者带入物为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食品饮料相关的废弃物,以果皮纸屑、饮料瓶罐、食品包装、残余食物等为主。旅游服务企业产生物由餐饮购物住宿娱乐等各类旅游服务企业提供,游客消费后产生的相关废弃物,以餐厨垃圾、各类旅游商品外包装及一次性生活用品等为主。
旅游地垃圾问题由来已久。自民众假期火爆出游现象产生以来,各大景区垃圾成灾状况每每成为了媒体报道的重点。2004年6月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泸沽湖在岸边山谷堆积了五六百吨垃圾的问题,其旅游形象大受损失。2014年江西武功山第七届国际帐篷节举办后露营区垃圾满山遍野,被戏谑是“帐篷劫”、“垃圾节”、“生态劫”。2016年湖南长沙的橘子洲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撤销5A级景区,摘牌的原因之一就是“景区环境卫生差”。寻找旅游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存在一直被诟病的国人素质问题之外,还有着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环保管理制度欠缺、责任单位不作为、监管部门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3 旅游垃圾问题的治理对策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有必要从多元化主体角度出发把握症结,寻找治理旅游垃圾问题的应对之策。
管理者视角。政府主导加大政策引导,倡导节能减排,开展垃圾分类,落实加强监管。解决旅游地垃圾问题的终极途径是:减少、再用、再循环与与再生能源。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未经分类的垃圾混合一起相互污染,导致无法回收利用,最终只能大量填埋或焚烧,增加了环境与健康风险。中国属于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就实施了《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标准》,但合理有效的垃圾处理机制至今仍未能普及开来。长期来公众并不清楚混合垃圾处理的真实问题和代价,没有产生足够的压力来调整自身行为。填埋垃圾将绝大部分垃圾和污染物转移到地下,存在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的隐患,且填埋转移污染物容量也已接近饱和。混合垃圾焚烧,则将大部分垃圾以煙气形式转移到大气,会排放大量有毒污染物。如今,零废弃运动正在欧洲蓬勃发展,“垃圾零填埋,零焚烧,通过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方式使废弃物量减少到最少,并完全回归自然和生产的循环”[2]。西方政府在积极寻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加大投入、加强立法、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的做法,使得环保意识得以深入人心,值得借鉴。垃圾分类改革是涉及到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居民日常性行为改变、基层公共治理能力建设、城乡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更新、政府财政经费管理改良、产业政策调整创新、政府行政能力提升等系统工程的革命性变革。主管部门面临重重困难,因此需要决策者的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自上而下地进行指导与鞭策。中国近邻的日本是垃圾治理的典范,通过对垃圾的细分,实现了循环利用。新加坡则以严苛法律治理国家而闻名,乱丢垃圾者会面临1000新元的罚款。
旅游投资者、规划建设者、旅游经营服务者视角。旅游垃圾若不能及时处理,潜在污染环境、影响体验、损害形象、影响收益、危害健康等诸多危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游客对某个旅游地的口碑至为重要。维持美誉度是旅游投资者、规划建设者、经营服务者首要的课题,为此,需从完善硬件设施设备与打造浓厚环保氛围的两方面入手营造优良的旅游环境。首先,旅游地需根据游客容量接纳旅游者。其次、垃圾桶的合理设置不可或缺。在遵循方便游人使用、方便清洁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导入清晰合理的分类回收制度,并加强清运力度。将金属罐、塑料瓶、可燃餐厨垃圾、不可燃商品包装等分门别类,明示分类投放,进行回收处理。第三、开展创新举措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环保氛围。宣传标语避免生硬刻板,鲜活灵动能让人感同身受;因地制宜开展激励举措,如垃圾换水、换门票、换餐点、换纪念品、换APP积分等;携手公益组织与志愿者发动多样化活动等等。第四、加强辖内的旅游经营服务商户的管理。发动商户主动参与旅游环境维护工作,要求对其经营产生的垃圾实施清洁包干,建立商户评估机制等等。
旅游者、目的地居民视角。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历程,但公共文明素质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从2006年中央文明办联合国家旅游局针对出境旅游发布文明旅游建议,到2013年《旅游法》颁布实施,再到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制度保障与社会关注已大范围铺开。但作为个体,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在生存环境恶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境遇面前,也急需加强个人自觉,提升环保意识。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中,旅游目的地居民一般作为旁观者、局外人游离于景区之外,不能享受来自旅游开发的收益,且要面临不文明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恶果,造成了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冲突。全域旅游模式强调目的地居民的参与度,全体居民都有可能成为旅游接待服务者,目的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文化、环境的收益,维护旅游发展成果。
4 结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垃圾问题不容忽视。为了应对旅游地垃圾治理困局,构建优质旅游环境,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凝聚利益相关方的各方共识、整合多元主体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峰,王桂玉,王丽丽.旅游垃圾:旅游研究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雨崩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2):20-25.
[2]高峰.学学国外的垃圾处理[J].防灾博览,2016,(3):70-73.
[3]黄细嘉,李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论坛,2016,(8):13-15.
[4]向佐群.西方国家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林业经济问题2006(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