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农村地区小学基础英语教育探析

2017-12-19张学丽张娥纪亚品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基础英语大学农村

张学丽+张娥+纪亚品

摘要:在精准教育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大学服务社会的第三功能,以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农村小学为例,结合大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成果,对贫困地区小学英语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精准教育扶贫;大学;农村;基础英语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要“精准扶贫”。2013年12月,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考察时,提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9日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再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1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明确提出,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村英语基础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

一、精准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就是指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通过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1]。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先导;“脱贫防返贫”,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教育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提高他们的脱贫致富能力,可以阻却贫困的代际传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教育会使受教育者提高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也不同,如本科教育会提高300%、初高中教育会提高108%,小学教育会提高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2]。因此,在农村进行精准扶贫,首先要进行农村的教育扶贫。“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基础性、根本性、可持续性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实践。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发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推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精准扶贫须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重点、确保精准。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作为大学,它必须要考虑到每一种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教学、科研、服务都要考虑到实际需要[3]。这一思想是高校职能发展的里程碑,其实践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出于精准扶贫的愿景,由大学开展帮扶计划,对地方弱势群体实现最大限度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服务职能,从而促进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可行性[4]。有鉴于此,笔者在秦皇岛外国语协会的协助下,带领四名大学生,到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进行了短期的教育扶贫实践活动。通过对当地教师的问卷调查,家长座谈,村书记的访谈以及实践成果,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和信息,从而引发了笔者对精准教育扶贫的几点思考。

二、贫困农村地区小学英语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教师的英语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青龙满族自治县,全县小学英语教师人数总计245人,其中研究生1人,约占英语教师总数的0.4%,本科生146人约占英语教师总数的60%,专科生93人约占英语教师总数的38%,中师5人约占英语教师总数的2%。由此可见,整个青龙满族自治县的英语师资情况较从前大有改善。以秦木沟希望小学的老师为例,该小学的老师都是全日制大专学历,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但是通过对教师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机械,完全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初学者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因此,老师们迫切的需要参加进修和培训,搞好小学英语教师的外出培训迫在眉睫。

2.硬件设施完善,软实力需要增强

经过本次实践扶贫活动,笔者的感受良深。现在贫困小学的物质建设已经十分完善。宽敞的教室,多媒体设备的配备,无线网络的覆盖。可以说在客观环境上,已经和一些经济进步地区的教学环境相媲美了。但是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教师的配额。再以秦木沟希望小学为例,四十个孩子拥有八个宽敞明亮整洁的教室,而任课教师只有两名,全校教职员工只有四位。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科目的教学都要依靠包含校长在内的四名教师完成。这样的师资力量的编配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成比例。习主席曾经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肯定了,教师们提出的“要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工作目标。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自己尚且认为一人担任多科教学是没有问题的,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外,教师并不关心学生课外特长的发展情况,教师的这种意识上的落后也恰恰是属于“治贫先要治愚”中,“愚”的一部分,是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悖的。而教学方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方法就更谈不上“充满生机的教育”了。英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努力运用看、听、说、唱、做等方式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以把游戏、歌曲、诗歌、故事等引用到教学中去,同时结合互联网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现有的教师还在进行照本宣科似的教学,对比发达地区或者城镇小学的英语教育方法来说,差距犹如云泥。扶贫攻坚的难点也恰在于此。endprint

3.思想意识比较落后,亟待提高

在对目标小学生进行教学时,笔者也深切体会到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学习英语无用论”这样的判断。学生和家长认为能学会就学,学不会就不会了,没有什么用。笔者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贫困农村教育发展。在前些年,贫困村的小学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经过近十年的国家扶贫支持,现在物质上,贫困小学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样子。可是在思想意识上,贫困地区居然没有多少进步。至此笔者才深刻的理解习总书记的扶贫方针“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首先:贫困是愚昧的产物。贫困的代际传递就是愚昧的代际传递。思想意识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思想意识的愚昧必然带来贫穷。而上一代的愚昧,其在教育下一代时,也同样的会遗传愚昧的思想。而下一代在其成长过程中是很难摆脱这种愚昧的束缚的,因为,下一代根本就不具备摆脱愚昧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理论联合实际,就目前贫困村小学的現状是,“不缺物质上的支援,缺乏思想意识上的扶贫”。英语是一个人能够自行学习,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比经济发达地区,家长们将孩子送到辅导机构进行专门的英语训练,贫困地区还停留在学习英语没有用的认知水平。而恰恰就是这种对基础知识、工具知识是没有用的这种认知才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上一辈在培养下一辈时传递的这种人为的认为某项知识没有用,而子辈在其自身的社会实践中由于不具备这些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只能认为这些工具知识没有用,于是他又会把这种错误的认知传递给下一代,如此就形成了愚昧的代际传递,也就是贫困的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传递方式。要想阻断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方式的代际传递,那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力量马上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培养贫困地区的第二代,使这一代孩子能够具备良好的正确的规范的教育,让这一代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文明和科学带来的巨大收益,这样成功的一代才会将自身的经历传递给下一代,从而阻断愚昧思想的代际传递,也就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这是一个长期工程,这是改变一代人的伟大事业,只有这些贫困人口的子女成长为能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眼界开阔的有用之才,脱贫后才不会返贫,我们才真正赢得了脱贫战役的最终胜利。

4.贫困农村地区小学英语基础教育可行性措施

首先,建议各所小学与当地的各个高校搭建培训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平台,有规模,有次序和有质量的对小学教师们进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精准培训,并将此作为一个长期的精准扶贫计划,同时对参加培训的各位小学英语老师进行考核并建立培训档案。其次,各个农村小学需要配备足量的专业专职英语教师,实现专人专科专业教学。再次,迫切需要扭转教师和家长层面的愚昧思想,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标准应该和经济发达地区或城镇学校教育标准一致,同时联合教育相关部门建立合理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并定期对学生们进行考评。最后,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综合评价水平与发达地区或城镇的学生对标,找出差距,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师资水平。通过这种不断地评价,对标,分析,培训的循环,实现师资力量的不断进步,进而使得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逐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评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2(03):66-71.

[2]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人民日报,2016-01-27,(005).

[3]黄营满,周登高.地方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威斯康星思想的启示和借[J].2007,(6),67-69.

[4]李兰兰.地方高校服务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153-154.

作者简介:张学丽,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张娥,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语言学;纪亚品,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与翻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英语大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留白”是个大学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职院校提高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微课在中职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池州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基础英语》课内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