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勤委”三年关键词
2017-12-19康琴
康琴
2014年3月,达州市通川区整合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小组等机构职能,探索建立基层监督新模式——廉勤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廉勤委”)。
三年来,通川区共产生264个廉勤委、792名廉勤委成员,审核财务账目1700余次,提出意见建议3000余条,在规范村级“微权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最先试行这一政策的北外镇高家坝社区,信访反映2013年34件,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均为零。
速度:3天追回326万元
2015年10月的一天,通川区复兴镇凤舞社区的几个居民来到社区所在地,向廉勤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大元投诉:社区的326万元养老金被组长拿去放了高利贷,请廉勤委给他们做主。
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李大元立即联系小组长张某了解情况。
原来,这笔钱是村民存在张某那里,委托他代为购买养老金的,张某却私自把这笔钱用来购买基金。调查清楚后,廉勤委多方工作,要求张某尽快归还村民的钱财,三天之后,这笔钱回到了村民手中。
“沒想到廉勤委办事效率这么高,三天就找回了我们的‘救命钱。”村民对于廉勤委的工作非常满意。
据了解,自从通川区在全区村(社区)推行廉勤监督委员会以后,这种“高效率”频频出现,被称为“通川速度”。
进化:片区廉勤监督
“部分廉勤委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准确,碍于情面,不能放手开展工作;一些成员嫌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显得不高;还有部分成员本身素质不高,工作成效不明显。”通川区纪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廉勤委作用就会受限。
“首要要打破人情关。”通川区纪委常委邓亚军称,对此通川区纪委取消原来的村(社区)廉勤委,建立片区廉勤监督制度——每3—5个村(社区)的廉勤监督员组成1个片区廉勤监督委员会,优秀的片区廉勤委主任还可纳入乡镇纪(工)委委员。
“不能”是由于廉勤委成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成员对业务不精通所致。为此,通川区制定出台了新任廉勤委委员年度培训计划。
“一开始对纪检业务、村务都不熟悉,工作开展起来磕磕绊绊,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反复实践,现在对于处理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上任半年的年轻廉勤监督员小周说。
“廉勤委的工作难做不说,待遇也低,一些人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产生了消极情绪。”邓亚军介绍,针对这一情况,通川区研究决定,把廉勤委员的待遇标准提高到与同村(社区)专职委员持平,即城市社区每人每月补助2500元,场镇社区每人每月补助2200元,行政村每人每月补助1140元,“要给干实事者最实在的激励。”
补助标准的提高,不仅激励了各廉勤委成员高效履职、创先争优,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有效提升监督的质量。
算账:一年500万值不值
每年在全区273个村(社区)发放专项误工补助近500万元,这是一笔不菲的财政开支,也曾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质疑:这钱花得值不值?
邓亚军算了一笔账,每年因为廉勤委工作而挽回的损失数额,在千万以上。仅以新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装修工程为例,该工程预算120万,过程中廉勤委层层把关,最后只花了70万。“与挽回的损失相比,这笔钱花得值。”
除了“省钱”,廉勤委还有一系列的“边际效应”——形成了一个高效、良性运作的政治生态,缓和了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在新锦社区,就有这么一个人尽皆知的人物——贾台敏,他现在是该社区的一名廉勤监督员,但以前是一名缠访户,从上访户到廉勤监督员,中间的转变源自信任。
2011年至2013年期间,由于对自己的征地补偿预留地不满,他向省直部门写了十多封信。达州市政府隔三岔五就会收到省直部门批转贾召敏情况反映的信件,这让基层干部甚感“头痛”。
社区廉勤委为了化解他的误解,反复向他解释政策,并让他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引导他参加公益活动,回归正常生活。为了进一步消除他的疑问,廉勤委与社区经过讨论后决定给他安排一项工作,专管查账。结果半个月的时间,他只查出来200块钱不合理。经此以后,他转变了对社区的看法,借助社区图书室,开始埋头钻研学习政策法规,并积极协调社区矛盾纠纷。
2014年3月,贾召敏被高票选举为新锦社区廉勤监督委员会委员,这也是大家对他勤于学习,利用法律知识义务调解矛盾纠纷的回报和认可。贾召敏的工作除了监督社区工作的执行力、账务,找出社区存在的问题外,还要协助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矛盾纠纷。3年来,在新锦社区发生的68件矛盾纠纷调解中,都有贾召敏的参与或主持,矛盾纠纷调和率达97%。
“在调解矛盾纠纷时,贾召敏的释法调解比‘和稀泥式调解的效果要好很多倍,他已成为社区调解委员会骨干力量。”新锦社区党委书记杨雷这样评价。
杨雷还介绍,2015年1月,该社区在廉勤委监督下3天时间分配好170户609套拆迁安置房,“以往吵吵嚷嚷起码要半个月甚至更久,现在因为大家都相信廉勤委(的监督),对分配没有异议。”这一办事效率被称为“新锦速度”,在全市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