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研讨在国企管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2017-12-19庄磊
庄磊
摘 要:结构化研讨是国企管理人员培训方式创新的重要内容。结构化研讨以“乔哈里窗”理论和平行思维理论为基础,具有结构化的主题生成、结构化的成员组成、结构化的流程步骤和结构化的评价机制等特点。在国企管理人员培训中开展结构化研讨,要形成科学的主题的生成机制,规范小组人员的组成与角色分配,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研讨的组织并开展有效评价。
关键词:结构化研讨;国企培训;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国企系统已经打造和形成了一支相对成熟的管理人员队伍,他们普遍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判断力、协作能力和应对挑战能力,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传统的被动式的单向培训模式当前已经不能适应国企管理人员培训的要求, 必须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秉持“以学员为主体”的培训理念, 推动学员深度参与。其中,结构化研讨方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这种培训方法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目标明确、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不仅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增强学员倾听说服、互动沟通和包容思考的能力,能有效调动和激发学员参与研讨的主动性,达到学学相长的效果,研讨形成的成果不仅能解决学员自身面临的问题,还能为国企理论建设提供思路和素材,为政府和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在国企各級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中,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培训、领导班子成员培训以及青年领军人才培训等项目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和常用的培训方式,并被借鉴至国企的日常管理决策工作中,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决策手段。
一、结构化研讨的基本原理
“结构化研讨”从行动学习法演化而来,是指通过构建结构化的思维模型,通过问题聚焦、原因分析、提出对策三个阶段,以小组形式组织开展研讨的方法。传统培训方式中的小组研讨模式,通常会有思维方式同质化、发言机会不均等、思维发散难以聚焦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交流探讨”这一培训形式的优势。而结构化研讨通过既定的规则和借助学习工具,保证了参与者的机会均等和思维充分展开,让研讨过程变成一个有步骤、有方法、有引导、有成果的有效学习过程。克服了传统研讨中常见的思维同质和群体偏离等问题。其基本原理主要有“乔哈里窗”理论和平行思维理论。
(一)“乔哈里窗”理论。
“乔哈里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格拉姆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知识爆炸时代,世界瞬息万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有效互动,这种互动效果取决于人们之间知识的开放程度和互动发生的背景。“乔哈里窗”把人们的认识分为四个区域,即开放区、隐藏区、盲区和未知区(如图1所示)。开放区是群体中人人具备的“你知我知”并充分发挥出来的领域;隐藏区是“我知你不知”,自己具有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那部分领域;盲区是“你知我不知”的他知领域;未知区是“你我都不知”的全新领域。
如图1所示,对于个人而言,目前具有的知识范围只有开放区和隐藏区,如果个人想要全面认识未知领域,就必须使其认知中的盲区和未知区逐渐缩小,这就需要通过共享与合作的形式加强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在进入他人的已知区域,缩小自我盲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扩大了自我的开放区。“乔哈里窗”搭建了知识共享的有效路径模型,揭示了实现群体中知识共享和对话合作的沟通方式。
根据“乔哈里窗”的原理,在结构化研讨中,借助催化师的引导,学员之间通过陈述、倾听、问答,以及观点碰撞,让研讨过程放慢,思维逐渐打开,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分享,获得解决问题的启发和启示。结构化研讨充分体现了以需求为基础、问题为导向、学员为主体的现代培训理念特点。
(二)平行思维理论
垂直思维,即传统的判断式思维模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考分析判断的特点,通常沿用既定模式,产生非此即彼的思维结果,难以针对现实中千变万化的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平行思维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平行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其概念最早由法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博士首先提出,他指出:“平行”的含义是指进入旁边的路径,从而在不同的模式中进行转换,而不是像垂直思维那样沿着既定的路径一直走下去。在结构化研讨中,我们可以把参与者的思维路径划分成不同阶段,比如分成“现象描述”“原因分析”“提出对策”三个阶段,依照公平的规则和公正的程序,运用适当的研讨工具,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分解,分别展开,较好地保证了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想,克服彼此观念中的偏见、潜意识和习惯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我,树立新的观念,形成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二、结构化研讨的主要特点
(一)结构化的主题生成
研讨主题的确定,需要在培训主题框架下,针对学员的工作现实,寻找学员最希望通过培训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设计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设计者和催化师需要将学员提出的问题筛选聚焦,形成共同关注的若干个主题,呈现给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采用民主的方式聚焦形成结构化研讨的最终主题,每一位学员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催化师会根据一个大的研讨主题,确定每一阶段讨论的小议题,一般主要包括问题、原因、对策建议等,这些小议题一旦确定,催化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员围绕这些小议题分步骤进行研讨。整个流程科学有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程序民主,学员接受并积极参与。
(二)结构化的成员组成
结构化研讨以小组形式开展,通常根据差异互补原则,安排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位的学员组合成若干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催化师。催化师通常由培训机构的培训师或熟悉培训的有关专家担任。在小组研讨过程中,催化师在保持中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不仅关注学员对话与思考的内容,更关注学员良好思维方式和对话方式的养成。作为受训学员的国企管理人员通常具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对人和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也有较稳定的自我观念。因而催化师在研讨过程中需要加强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掘其经验和激发其创新能力。研讨可分为一次或多次开展,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小组成员和催化师通常固定不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