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福建
2017-12-19周传馨
周传馨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因为得天独厚的海域优势,历史上曾书写过许许多多海上交往的传奇。基于历史地位和现有条件,福建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与东盟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和人文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总体构想。
从威尼斯到刺桐港
从水门巷竹街到水仙宫清芬亭
惟有老人在一幅画里停住的脚步
在兹念兹 有时雨使我们变成蓝色
面对海 抚摸月光
从北到南 如果能走得更远
那里有温暖的大海放逐波浪
——吴晓川《海丝遗梦》(节选)
海路千年 扬帆济远
“涨海声中万国商”。宋元时期的泉州,成为东西通商的重要港口。而今,在这片更为广袤的热土上,横亘千载、续力万钧的“海丝”梦,正承载着浩荡家国之梦,因海而兴、借海出行。“一带一路”如同阿基米德支点,撬起八闽大地另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如网友所言,在中国的东南版图上,“一杯茶、一座楼、一条路”——舒展的恰是新时期“清新福建”的迷人画卷。
这是一条互利互惠的经贸大通道。数字胜于雄辩:据厦门海关统计,2017年一季度,福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79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4%,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9.5%。数据显示,自2016年11月以来,福建省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口增速连续5个月超过20%,2017年3月进口116.1亿元,同比增长45.2%,创2013年10月以来新高。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语境下,福建的“海丝”梦,更像是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互融互通、互利互惠的经贸关系样本。
这是一条包容共美的文化大秀场。近年来,以大型舞剧《丝海梦寻》为龙头,福建打造出越来越多具有福建特色、面向世界表达的优秀剧(节)目,形成福建海丝文化艺术精品集群效应。由福建博物院历时3年、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数十家博物馆共同筹办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展出51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240余组件。这项展览不仅斩获全国博物馆展览最高奖,还赴东盟国家、联合国总部巡展,备受好评。海丝文化走出去,寻根之旅走进来——以生动活泼的福建元素、以乡情乡音的八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这是一条心心相印的友谊大舞台。“一带一路”是中国领唱的“大合唱”,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章节。于历史而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是跨文化融合的样本,更是海内外民众互信互通的典范。今天的“海丝”梦,传承了兼容并蓄的文化自信,更拓展了中外民间友好发展的美好传统。事实上,侨、台优势恰恰是福建建设海丝核心区的独特优势:目前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达1580万人,其中约80%集中在东南亚,达1250多万人;台湾同胞有80%祖籍福建,閩台两地与东南亚地区习俗相似文化趋同,同根永源的历史亲近感,更利于在“大合唱”中碰撞出激情豪迈的火花。
激活千年“海丝”文化基因
在福建泉州石湖半岛,一条石板路将石湖古港与现代货柜码头相连。不远处,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六胜塔见证着这延绵千年的传承。
“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便与海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无数商贾携带着香料、药物和各种奇珍异宝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仍然依稀可见,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引领下,千年“海丝”基因再次被激活。
在泉州德化的屈斗宫古窑址,长达50多米的宋元古窑诉说着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自宋以降,德化陶瓷大量外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如今,德化县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工艺品出口量位列中国第一。“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要适应时代变迁,让现代的中国瓷器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福建泉州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
除了丝绸和瓷器,茶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之一。在产茶大县泉州安溪县,茶叶批发市场的交易大厅被客商围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幽幽茶香,一批批茶叶经这里流通到国内,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伴随着货物的往来和“走出去”的契机,历史的符号也在人们心中刻下“烙印”,一批传统民俗文化满载华人华侨的乡愁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乡音,成为“海丝”路上共同的语言。
每天傍晚,在泉州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一群老人都会摇着蒲扇,围坐在南音戏台前,呷一口铁观音,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
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行,南音也伴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并远达欧美。
在“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主线下,福建正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先行先试的作用,着手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积极推动民间交往。“福建正积极打造泉州海丝先行区,福州、厦门、漳州海上战略支点以及其他设区市的重要支点建设,努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军说。
福建发力“海丝”建设
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的福建,一直致力于做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致力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平台建设,在交通对接、经贸互通、产业融通等领域不断深化对外合作,取得累累硕果。
从首条中欧班列“安智贸”的开出,到已经提上议程的古泉州(刺桐)申遗,从正式走出英法等国的“闽茶海丝行”,到建立在沿线多国的远洋渔业综合基地,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旅游节,到旨在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多支百亿级投资基金,这片土地正越来越强烈地展现出其宽广的国际视野。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最直接的受益者自然是福建。越来越多的福建商人、企业家通过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向前人不曾想象过的更广阔的天地,创造着更大的商业奇迹,而在这片土地上,从经济到文化、从陆地到海洋、从科技到民生的方方面面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着跨越式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在稳步改善。
当然,受益的不仅是福建。借由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汇聚作用,更多非核心区的省份也在福建的发展中享受着核心区辐射所带来的益处,福建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探索、创新出来的经验、方法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借鉴,福建搅起的一池春水,渐渐激起片片波浪,创造片片兴盛。
很显然,受益的也不仅是中国企业和民众。贸易从来都是互惠互利的,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来的,是更多到这片热土上寻找商机的外国企业和人才;商业的力量从来都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最直接最快速的拉动力量,在“一带一路”战略开枝散叶落地生花的过程中,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而来的,是沿线受益国家就业的增长、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互通互动产生的累累硕果,正是高峰论坛的吸引力和意义所在。
古往今来繁荣富庶之地,必是占得天时、地利、人和之所。对于福建来说,当下的天时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扩展改革开放的领域,是中央对福建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寄予的厚望,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这里的强势落地;对于福建来说,自己所占的地利就是雄踞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是与宝岛台湾的隔海相望,是优良的港口和通过陆海空与世界全方位的相连;对于福建来说,所占的人和就是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各领域人才的汇集,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对接“海丝”福建交出靓丽答卷
驼铃悠悠传千古,丝路合作谱新篇。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随后福建就制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方案和3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互联互通、海洋合作、人文交流等各项工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也已经成为了福建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蹄疾步稳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推出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模式、首创非中规车辅助性整改措施、试点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福建自贸试验区就曾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通过制度创新吸引企业聚集。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体系标准,厦门的排名就从自贸试验区成立前61位提升到49位,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政府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改善。
转变发展方式交出靓丽答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新动力,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福建是外向型经济省份,近年来也尤为注重发挥出口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产业、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出口,加快培育新型贸易方式。
改善群众生活更有“获得感”。“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推动发展,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有感度”。百姓富是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以宁德为例,2016年全市漁业产值达192.8亿元,比增6.11%,占大农业49%左右,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8542万元,比增12%。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群众当然更有“获得感”。
立足“海丝”,经略海洋。据统计,2016年福建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1822.9亿元,对外投资项目达96个,总投资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在采矿业、远洋渔业、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与国外开展合作。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在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合作,努力发挥本土产业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互惠共赢,相信也必能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更加靓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