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城步行系统规划建设研究

2017-12-19汪勇徐慧芬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年11期
关键词:步道山城主城区

汪勇,徐慧芬

(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市400015)

山城步行系统规划建设研究

汪勇,徐慧芬

(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市400015)

当前山城以车为主的城市空间较少考虑步行需求,步行环境日渐恶化。通过对山城步行交通现状及特征分析,阐述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以山城步道为例,探讨山城步道与公共交通、历史文脉的结合,为倡导山城绿色出行提供参考。

步行系统;以人为本;山城步道;规划

0 引言

山城重庆道路坡度大、弯道多,交通出行呈机动车和步行二元化特征。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以疏导车辆交通为主,忽略步行者的活动空间,导致步行空间日益拥挤、人车争路,步行环境日益恶化。图1为城市空间对比示意图。

图1 城市空间对比示意图

1 重庆主城区步行交通出行特征

1.1 主城区步行出行比例

山城传统的城市肌理留下了丰富的道路系统,步行至今是重庆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但步行在与机动车争夺城市空间资源的过程中已日益退缩,导致主城区步行出行方式在全方式出行比例中逐年下降,已由2002年的62.7%降低至2016年的45.6%[1-3]。图2为重庆主城区历年步行出行分担比例。

1.2 影响步行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1)出行距离的影响。步行作为短距离交通方式,主要承担1~2 km的出行阈值。随着重庆多中心组团的构建,主城区居民全方式出行距离不断增长,步行仅作为中长距离出行的接驳方式。

(2)出行环境的影响。步行量主要取决于城市步行环境的质量。当步行环境改善会促进步行交通增多,而步行环境质量较差,就只能发生必要性的活动。

(3)出行目的的影响[4]。重庆主城区步行出行目的以通勤、通学、购物为主,其次为社交、健身和游憩等(见图3)。

图2 重庆主城区历年步行出行分担比例

图3 主城区步行交通出行目的分配图

不同的出行目的对步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通勤、通学交通仅关注步行设施的畅通,而健身和游憩则更关注步行环境的优劣。

2 步行交通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山城步行系统由步行道路(人行道、山城步道)和过街设施构成[5]。

2.1 依附于车行道的人行道

我国城市多为大地块、低路网密度。山地城市相比平原城市路网系统性和连通度差,直接导致山地城市人行道总量不足。

部分区域规划中没有重视一些原始步行通道的保留或加强,从而形成了一些面积较大、中间无法穿越的区域[6],导致依附于车行道的人行道绕行距离大,通达性不强,影响了部分区域步行系统的功能发挥。

此外,车本位的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导致人行道或过于单调,或被挤压、被侵占,缺乏维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见图4、图5)。

图4 人行道宽度不足

图5 人行道被挤压、被侵占

2.2 独立于车行道的山城步道

为克服山城局部功能组团的连通性差,在地势高差大、路网密度低的区域,依山就势设置山城步道即为改善山城步行系统的良方之一。山城步道在系统上独立于城市路网,局部可利用人行道进行贯通。

但是,目前重庆主城已建山城步道主要集中在滨江、沿山及城市公园等区域,步道功能较为单一,仅以休闲、观景、健身为主。现有步道由于与公交、轨道接驳不足,缺乏人性化设计,标识系统及安全设施不足(见图6),与历史文化融合少,无法体现城市特色,因而导致山城步道连续性较差,交通功能薄弱,现有利用率偏低。

图6 山城步道陡峭无安全设施

2.3 步行过街设施

步行过街设施包括平面过街和立体过街。一些人行立体过街设施虽使局部路段车行更为便捷,却是以牺牲行人的便捷和舒适性为代价的。由于没有系统性考虑立体过街设施,导致部分立体过街设施位置不合理、间距过大、人性化不够、标识不齐,投用后使用率低。

例如,渝中区小什字处的临江路地下通道。由于临江路为单向3车道次干路,以服务性交通为主,而该地下通道标识不明确,且未与小什字商圈周边商业有效衔接,导致该独立的地通道形同虚设,大部分行人仍选择横穿马路(见图7)。

图7 小什字处临江路地下通道利用率低

3 山城步行系统的改善建议

3.1 保障行人路权——继承步行文化

重庆特有的山城地形决定了步行交通在日常出行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山城历来有着良好的步行传统,新时期高密度的城市发展虽对山城交通提出了挑战,但交通发展绝不能简单以道路拓宽、牺牲行人路权为代价。充分重视步行交通在山城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应保证步行交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强化步行系统的衔接和转换。

人行道及步道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生活空间的一部分。鉴于山城人行道普遍较窄,故应重视人行道旁小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关注人的交流与生活方式,才能使更多的人信任街道。

“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7],更有利于塑造适合于步行的街道,使行人享受步行乐趣、增加人们交往的同时,也利于继承和发扬山城步行文化,保持城市活力。

3.2 优化步行衔接——鼓励绿色出行

在重庆主城区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以及轨道交通为主的公交优先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必须倡导“公共交通+步行系统”的模式来治理山城交通问题,但其中步行系统作用发挥的好坏,也直接关系治理效果的优劣。

加强步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衔接,重点在于提升轨道站点周边的“宜步性”,建立良好和顺畅的衔接,使公共交通的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为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3.3 兴建山城步道——展现城市特色

步行不仅有通勤、休闲健身的功能,也是人们领略城市风采,品味城市历史文化的途径。但当前山城道路千路一面的情况普遍存在,原有的鲜明个性、地方特色正逐渐消失。因此,保护、恢复和挖掘山城步道的空间格局,是新时代山城发展的要求。

以渝中半岛为例,起伏错落的山体横贯东西,但区内路网连通性不高,部分区域步行可达性不强,使半岛的母城风采及历史文脉延续未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有效利用山水立体空间挖掘山城步道,不仅可作为道路步行系统的补充,还可更好地展现山城风貌,继承历史文脉,树立城市新名片。

同为山城的香港就做了有益尝试。香港中环至半山步道的建设,不仅缓解了半山区至中环交通,且对附近地区更新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使用率极高。该步道与山体景观塑造融为一体,颇具地方特色(见图8)。

图8 香港中环至半山步道扶梯

3.4 完善辅助设施——体现人文关怀

步行系统不仅是供行人行走的载体,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步行设施的每一个元素,都透露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反映城市对人的关怀程度,以及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

鉴于立体过街系统化设置远比独立的立体过街设施作用更大,故建议谨慎规划建设人行立体设施。建议除快速路以外道路,宜采用人行横道平面过街为主,立体过街为辅。对于已建的立体过街,建议加装自动扶梯或升降梯,提高舒适性;有条件的地方增设全天候交通系统(如雨棚、廊、檐等),体现以人为本,构筑充满关怀的城市形象。

4 山城步道的规划构想

对传统的依附于城市道路的步行交通系统进行改善的同时,挖掘新的山城步道对于治理山城交通、彰显城市特色意义重大。下面结合“重庆主城区山城步道近期建设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举例分析。

4.1 通勤休闲功能并举的山脊步道

虎头岩至平顶山公园山脊步道位于重庆沙坪坝区与渝中区交接处,东接红岩村已建成步道,西接平龙路,拟建步道全长约2.7 km(见图9、图10)。

图9 拟建山脊步道区位

图10 拟建山脊步道周边规划示意图

该步道所在区域地形起伏明显,周边主要为公园绿地、居住用地、防护绿地及中小学用地。随着地块陆续开发,区域路网密度低、步行绕行距离长等状况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故新建山城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拟建步道连接区域包括在建的2条轨道线(轨道5号线红岩村站、轨道9号线土湾站),并串联周边中小学及居住区,结合已建的城市道路(瑞天路、嘉宾路)人行道,使步道与轨道站、滨江区域、山顶公园及居住片区整体贯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通勤及休闲健身功能并举。

对连接平顶山公园、龙泉洞等景点公园的步行空间进行着重打造,塑造富有山城特色的景观立面,构建高品质的山水通廊,必将成为山城靓丽的新名片。图11为山脊步道示意图。

图11 山脊步道示意图

4.2 承载历史文脉的古城墙步道

重庆渝中区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区步道,起始于定远门、经千厮门和朝天门、连接东水门,再穿过人和门、储奇门与通远门等古城门,最后又回到定远门,形成一个闭合环路,步道全长约9.3 km(见图12)。

图12 拟建古城墙步道区位

该步道通过利用原有部分步道进行贯通,将重庆“九开八闭”的17道古城门串联,并与洪崖洞、朝天门、湖广会馆等景点相连,与沿线7个公交站、3个轨道站有效接驳(见图13)。该步道实现旅游、休闲健身及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是山城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口。

图13 古城墙遗址步道示意图

5 结语

倡导绿色低碳的步行出行方式,不仅是山城步行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城市特色与活力所在。规划建设人性化的人行道和过街设施,以及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山城步道,是构筑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环境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山城交通发展的要求。

[1] 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09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重庆: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0.

[2] 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4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重庆: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5.

[3] 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6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重庆: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7.

[4] 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07(12):48-52.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Z].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6] 高建杰,武小康,胡义良,等.重庆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29(1):106-109.

[7]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Z].上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6.

U491.2

B

1009-7716(2017)11-0025-04

2017-08-06

汪勇(1974-),男,重庆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管理工作。

10.16799/j.cnki.csdqyf h.2017.11.007

猜你喜欢

步道山城主城区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浅析石家庄主城区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福州市主城区园林绿化引进社会化管理改革研究
千里机动“亮剑”山城
山城的人情味儿
主城区重要道路围挡施工交通组织研究
愉快的歌声山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