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忧!农村成假劣饮料“卸货场”
2017-12-19文/
文 /
2017年春节期间,“山寨饮料泛滥农村”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相关报道量与争议程度高于其他热点词汇。这是中国食品药品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对官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舆论场监测得到的结果。
舆情概述
河南省多地农村出现问题饮料,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
媒体调查发现,河南省许昌、周口、信阳多地农村泛滥着假劣饮料。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纪公庙村多名村民反映,春节前,村里给村民发放过年福利,不料,发放的饮料生产日期标示竟然是“2017年2月10日”,饮料居然是“早产儿”。
邓州市杨先生则爆料称,春节期间,亲戚送来一箱王老吉饮料,准备饮用时发现“王老吉”外包装有一层塑料皮,揭开后,里面竟是“老凡臣”商标产品。
当人们的目光还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假劣产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劣饮料扎堆横行,一些在大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产品却在农村市场上遍地开花。
舆情走势
从相关舆情发展走势看,关于“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的媒体关注度呈现“山峰式”的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2月2日之前,互联网上传播着一些关于“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的小事件,并未引起网民和媒体的关注。2月2日,中国青年网、未来网、新浪网等媒体报道了河南许昌、周口、信阳多地农村卖假名牌饮料,引起舆论热议,相关传播在2月3日达到最高峰。
2月4日,河南电视台播出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纪公庙村委会给村民发的福利饮料为“早产”产品。对此,网民关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媒体的关注度却在升温。2月7日,《大河报》报道了河南省邓州市民买到的王老吉是假冒产品,媒体的关注度达到最高峰。
酝酿期:
1月31日~2月1日,互联网上存在一些关于“山寨饮料”相关的小事件,并未引起网民和媒体的关注。
爆发期:
2月2~3日,梨视频网站上一段披露农村地区假劣饮料泛滥的视频引起媒体注意。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河南多地农村卖假冒名牌的饮料,揭开造假内幕。网民对此极为关注,热烈讨论。
蔓延期:
2月4~7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纪公庙村委会给村民发放的福利饮料为“早产”饮料的新闻;《大河报》报道了河南省邓州市杨先生买到假冒的“王老吉”。媒体剖析山寨饮料泛滥的成因。
消退期:
2月8~9日,事件并没有更多发展。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舆情逐步回落,但有关“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的相关信息仍有传播。
图1 媒体与网民舆情关注走势。
不同媒体平台对比分析
以1月31日~2月9日为监测时间段,统计不同媒体平台上有关“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相关的信息量,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的媒介为微博,占总体舆情来源的49.7%;其次为微信和传统新闻媒体。
据统计,在媒体报道中,搜狐网、人民网、环球网等媒体所受关注较多;在微信公众号中,“央广新闻”“新晚报”“钱江晚报”等公众号受到较多关注;而在互动媒体中,新浪微博的舆情较热。由于“山寨饮料泛滥农村”涉及广大农村地区饮食安全,受到媒体与有识之士的关注。
报道内容分析
以1月31日~2月9日为监测时间段,按转载量排序,统计新闻网站有关“山寨饮料泛滥农村”报道的热点文章,如表1所示。
(一)媒体报道内容分类
通过对转载量较大的热点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和事件聚类,可见有关报道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聚焦春节期间“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现象。如中国青年网发布《过期花生露伪装成加多宝 你喝过这些假饮料吗?》、凤凰网发布《加多宝刮开是过期核桃露 车套牌饮料还“套罐”?》等文章,反映了春节期间河南多地农村频现假劣饮料的现象。
第二,从消费者角度证实山寨饮料的广泛存在。如中国日报网发布《邓州市民买到假货被忽悠 王老吉秒变老凡臣》,凤凰网发布《村民领春节福利饮料生产日期为半个月后 厂家:操作失误》。
第三,媒体多从监管角度评论“山寨饮料泛滥农村”屡禁不止的原因和对策。如东方网发布《花生露变身加多宝凸显防伪漏洞》,指出某些名牌饮料之所以被轻易改头换面,与企业自身防伪不力有关。长江网发布的《过期饮料换包装 农村食安问题需整治》,认为节日期间,监管部门需要对市场、商店实施拉网式检查,加大查处力度。中国经济网发布《“早产饮料”折射监管缺位》,指出遏制“早产饮料”“早产食品”,不能指望消费者自己去发现和举报,也不能一味靠企业的道德自律,而是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管和处罚。
(二)针对“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的媒体热评
市场上的饮料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似乎并不多见,而花生露与加多宝这两个品牌的饮料则另当别论,特别受到消费者认可,销售量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商家争相进货的商品。
正因为此,一些山寨版的饮料于是登堂入室,进入了正规的商场超市,而广袤的农村则成了假冒者的天堂与乐园,因为在这里监管不到位,消费者又没有能力加以鉴别,于是过期的、假冒的饮料轻易就被出手了。至于河南等地发现的花生露变身为加多宝,不过是“狸猫换太子”的翻版而已,让人防不胜防,被侵权了、被伤害了还被蒙在鼓里。
某些名牌饮料之所以被轻易改头换面,恐怕与自身的防伪不力有关,揭开商标重新包装即可成为其他品牌的饮料,瓶底打磨之后,出厂日期即可重新喷码,如此包装焉能确保商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其实很多酒类产品都有被假冒的经历,为了自身利益,更为了保护品牌不受侵犯,很多名酒生产厂家不惜代价,精心设计了防伪标识,一些技防措施很给力、很到位,不法分子无从下手。如果饮料生产厂家注重产品的自我保护,真正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将防伪措施考虑得更严密一些,未必需要多大的投入,同样可以达到“严防死守”的功效。让消费者去辨别饮料是否被假冒、是否安全可靠,实在说不过去呀。
——《花生露变身加多宝凸显防伪漏洞》,摘自东方网
图2 媒体信息来源比例。
不可否认,对于多数食品的保质期,过去我国没有统一规定;对于“早产”食品的处理办法,也没有明确规定。而修订前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销售者如实记录食品的保质期和销售日期,如食品已经超过保质期,应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如此模糊的界定,加上监管不力,让“早产”食品有机可乘。
鉴于此,201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被称之为“史上最严”,对照相关规定,厂家生产“早产”饮料,应给予最低5万元的处罚。相比之下,国外对于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行为,处罚更重。以英国为例,英国食品安全法条例非常严厉,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就会被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内的监禁;情节和后果十分严重的,最高会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国外之所以能做到对“早产”食品的严格监管,除了有一整套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程序保障外,所有企业都本着“健康至上”的原则,在保障体系里“按常规出牌”,这显然值得我国政府和企业好好借鉴。
换言之,饮料之所以能够“早产”,缘于监管“难产”。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中,过期食品换个标签继续售卖的做法,虽不会对健康产生特别重大危害,但它暴露出来的有关部门监管薄弱、无良企业利益至上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比如,以防控篡改食品生产日期为重点,摸清篡改日期行为的运作手段,探索建立食品生产日期监督和过期食品回收管理机制;完善有关食品“黑名单”制度,将受到三次以上行政处罚的“早产”食品生产厂家,纳入“黑名单”。
——《饮料“早产”缘于监管“难产”》,摘自《法制日报》
令人忧虑的是,“早产”现象并非只是此次新闻报道中提到的“郑州某饮品有限公司”独有,而是早已成了食品行业的通病。
事实上,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以致人们“谈食色变”的当下,食品“早产”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必须指出的是,当前,我国针对食品“早产”的法律之网已越织越密。比如,近年开始实施的被称为“史上最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对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应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但是,在法制越来越健全的大背景下,食品“早产”依然我行我素地公开上演,又是何故呢?很显然,是监管过于疲软惹的祸。
可见,想要从根本上遏制食品“早产”,亟需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监管。一方面,要创建防控不良企业擅自“早产”、篡改食品生产日期的内部监管体系,鼓励民众勇于充当食品安全的“深喉”与“卧底”。同时,在处罚层面,要用好用足法律之剑,创新与完善违法食品“黑名单”制度,加大食品企业的违规违法成本,以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根治饮料“早产”亟需监管发力》,摘自《长沙晚报》
微博与微信分析
以1月31日~2月9日为监测时间段,新浪微博上有关“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的舆情主要是新闻媒体账号报道事情最新进展。“山寨饮料泛滥农村”事件反映出城乡差别,贫富分野,媒体类账号频频转发。假劣饮料仿冒“王老吉”等名牌产品,造假内幕曝光后,引起许多网友围观热议。
按照转发数量排序,热门微博如表2所示。
以1月31日~2月9日为监测时间段,按转载量排序,统计有关“山寨饮料泛滥农村”的微信文章共有2447篇,此话题在微信朋友圈内是热门新闻,总阅读数量超过30万人次。从地域分布上看,河南地区的媒体与公众对此话题最感兴趣。
根据阅读数量统计,热门微信文章如表3所示。
对此,多数网友希望政府部门严惩违法犯罪分子的,也有网友呼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避免造假事件频繁发生。
网友酷评
永优物流程为柏: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特别是食品!无证、过期、冒牌食品比比皆是,专欺童叟!
dari:标注的生产日期比实际生产日期早,这不就是潜规则么?
海阔天空:饮料本来就不宜多喝,现在的饮料真是令人担忧。以后还是尽量少喝!
王利华:有些商人为了利益什么都做得出!
王天源:饮料也能“张冠李戴”,我真服了。中国的造假技术果然很强!
蓝色的思念:工商管理部门在干嘛?怎么不出来管管?
大毛: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可是眼下农村山寨横行,肆无忌惮,监管似乎成了空白。城乡套路都深,处处有陷阱,肥了奸商,坑苦百姓!
青歌:违法成本太低,不足让利欲熏心的违法者望而却步。
舆情点评
春节是全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假冒伪劣食品大行其道的“节日”。山寨产品充分利用了汉字和图案的相似处,有的“挂羊头卖狗肉”,有的“滥竽充数”,有的“旧瓶装新酒”。“挂羊头卖狗肉”的饮品是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上外加一层包装或篡改生产日期,其他山寨饮品多半是“自来水+添加剂+糖精+防腐剂”。饮用此类饮品,短期会损害消化系统,造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长期饮用会导致糖尿病等慢性病,给消费者身体带来伤害。
山寨饮料在农村泛滥的原因,一是基层监管队伍力量薄弱,给了假劣饮品流通可乘之机;二是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给假劣饮料的蔓延营造了氛围。
多年来,假劣饮料等山寨食品屡禁不绝,可能会造成多轮舆情反复出现。如果新的刺激因素出现,可能在不确定的时期导致舆情反弹,例如:媒体挖掘出新的颠覆性事实等因素。从监测情况看,河南作为新闻爆发的区域,其居民对相关新闻的关注度就高于其他地区,由此可见,大众对涉及自身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刻关心。
对于山寨饮料泛滥的情况,监管部门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夯实基层监管力量。基层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充实力量,保证节日期间不懈怠。执法人员发现假劣食品第一时间查封扣押,以“五不放过”的原则倒查生产者,让制假售假者不敢以身试法。
第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渠道,城市与乡村地区并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与一二线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包括人们习惯的传播方式。针对农村居民接受信息的方式,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广播、电视、农家书屋等形式展开科普教育,传播饮食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鉴别常识。
表1 新闻转载量排行榜TOP5
表2 热门微博排行榜
表3 热门微信排行榜
只有铲除假劣饮料蔓延的土壤环境,才能进一步发挥群众的维权意识与积极性。监管部门也才能通过“12331”等举报奖励制度,形成“一旦有假、人人喊打”的威慑力。
第三,坚持不懈,有始有终地治疗“顽疾”。山寨饮料的问题长期存在,消除其恶劣影响较为困难。该话题引起舆论热议,原因之一是其触及城市差别、贫富差距的敏感话题。负面感受日积月累,即便日后监管工作大有改观,先入为主的印象依然会造成人们的不信任情绪。虽然舆情已经平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工作的同时,对此类事件的调查、处置及改进措施仍应及时公布。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宣传将来的改进措施,避免形成刻板印象。信息时代,大众对突发事件的印象碎片化,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政府部门应有始有终,坚持不懈方能获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