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2017-12-19张雅莉冯静茹
张雅莉,刘 苑,冯静茹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妇产科,河北宣化 075100)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张雅莉,刘 苑⋆,冯静茹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妇产科,河北宣化 075100)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氟合剂穴位注射配伍中药药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组,Ⅰ组采用小剂量芬氟合剂穴位注射(次髎穴)治疗,Ⅱ组单用中药药贴;Ⅲ组采用穴位注射配伍中药药贴治疗,均于月经来潮前1d用药至月经d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镇痛效果,同时记录治疗副反应。结果3种方法对轻、中度痛经患者均有明显效果,对于重度痛经患者Ⅰ、Ⅲ效果显著优于Ⅱ组(P<0.01),且副反应轻微;治疗结束转经后Ⅱ、Ⅲ组治疗效果优于Ⅰ组(P<0.05)。结论小剂量芬氟合剂穴位注射配伍中药药贴可以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效果优于中药贴剂;使用中药贴剂治疗痛经远期效果优于穴位注射。
原发性痛经;芬氟合剂;穴位注射;中药药贴;视觉模拟评分
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腰骶部疼痛,多于初潮开始发生,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1,2]。据调查我国痛经发病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目前针对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方法多为中医理疗、中药或口服止痛药物,我院采用小剂量芬氟合剂穴位注射配伍中药药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135例全部来自河北北方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1~3年级学生,年龄18~22岁;病程3~7年。按痛经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级,每级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15例。各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痛经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评分
按痛经症状及疼痛程度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级[1]:重度:积分≥14 分;中度:积分 8~14 分;轻度:积分≤8 分。 疼痛强度(pain intensity,PI)采用国际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在治疗前末次月经期记录最痛VAS评分1次;治疗期间每月及3周期治疗结束后下一次月经来潮后均将最痛程度进行VAS评分。
1.3 治疗方法
各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d开始治疗。Ⅰ组选择双侧次髎穴(定位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先找出髂后上棘,在棘内下方1.3cm处,即第二骶后孔中)并确定相应位置,用5ml注射器,接5cm长的5号穿刺针,抽取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05mg(1cm),氟哌利多 1.25mg(0.5ml)共 1.5ml,加 0.9%氯化钠溶液3.5ml,共5ml。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右手持注射器,在选定的次髎穴处将穿刺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捻转进针,当进入2~2.5cm时,并已获得满意针感,抽吸无血液回流后即可注入芬氟混合液 2.5ml,然后拔出穿刺针,并以创可贴保护穿刺针孔。对侧注射方法相同,1次/d,共治疗4d;Ⅱ、Ⅲ组使用我院中医科制成的中药贴剂(采用肉桂、丁香、吴茱萸、红花,将其研成细末密封于瓶中备用。使用时用温热黄酒调成糊状敷于脐孔内,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于经前 1d起开始行中药药贴贴脐,1次/d至月经d3;Ⅲ组同时配伍小剂量芬氟合剂穴位注射(方法同Ⅰ组),每个月经周期治疗4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12d)。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各组治疗前次月经期、治疗第3周期及疗程结束后下次月经期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并记录治疗后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表1 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三周期治疗结束VAS评分变化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各组轻、中度痛经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Ⅰ、Ⅲ组为著(P<0.01),Ⅱ组重度痛经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Ⅲ组中重度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 1)。
疗程结束后下次月经期Ⅱ、Ⅲ组轻、中度痛经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度患者 VAS 评分虽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Ⅰ组患者停止治疗后下次月经期各痛经级别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1)。
Ⅰ、Ⅲ组治疗后有个别病例出恶心、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经观察及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未影响治疗;Ⅱ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临床,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藏泻有关。“胞行血中之滞,病因邪伏胞宫,气滞血瘀,不通则痛”[4]。中医药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疗效已被临床证实。其原则以调理气血为主[5,6]。肉桂、红花、丁香及吴茱萸等温里药以其辛味与温热之性结合而具有辛散温通、活血祛瘀、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7~10]。在Ⅰ、Ⅲ组中,用药后痛经症状均有显著缓解,且随着疗程增加,用药前VAS评分呈下降趋势,治疗3个疗程后即使停止治疗转经后痛经症状也有明显改善。对于重度痛经患者,单用中药贴剂疼痛症状虽有缓解,但并未达到患者满意程度(VAS评分仍>6分),而配伍穴位注射则明显改善症状,VAS评分显著下降。次髎穴乃是足太阳膀胱经穴,针刺次髎穴起到行气导滞,运行气血,疏达冲任和通畅胞脉的作用[11]。文献记载,次髎穴位有理气血通经络作用,对腰骶及会阴部有良好的镇痛作用[12,13]。研究发现,于该穴位注射注射用水体内β-内啡肽水平由66pmol/L升至104pmol/L,注射后2~3min即达到止痛效果,止痛时间达3h左右[14]。氟哌利多是一种强效镇静剂,具有中枢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拮抗作用,该药具有神经安定作用及增强镇痛药的镇痛作用,能减轻镇痛药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大剂量应用时可产生焦虑、静坐不能及椎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15]。由于本研究氟-芬合剂中氟哌利多的用量较小,故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穴位注射结合了针刺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另一方面可刺激中枢以产生内啡肽,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从而起到镇痛作用[16]。其特点是起效快、镇痛效果持续时间长。本研究证实,穴位注射给药既能使药物发挥特有的治疗作用,又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使药物作用和针刺作用之间具有交互性、协同性,从而提高疗效。
通过穴位注射的针药复合镇痛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操作简便,创伤轻微,省时省力,易于被患者接受。但由于针刺治疗药物具有时效性,单纯使用小剂量芬氟合剂穴位注射,其用药期间缓解临床症状效果明显,停药后痛经症状缓解率低于中药贴剂组,提示停药后远期效果不理想。
[1]吴燕,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17-221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319.
[3]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15(4):219.
[4]盛国滨,于景坤.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43-44.
[5]XIE XJ,LI ZF.Observation on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l[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tion,2013,23(1):1-3.
[6]崔严文.中医治疗重度痛经[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3):48.
[7]陈伊莉.吴茱萸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4):51-53.
[8]赵婷婷,张彤.当归、丁香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J].中成药,2016,38(9):1923-1929.
[9]程力,曾莉.红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1):65-66.
[10]赵红霞,高琳,杨桢.热敏通道理论与引火归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杂志,2014,20(11):1057-1059.
[11]杨文婷.胡慧教授关于八髎穴应用的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1):60-61.
[12]岳宁.针刺“次髎”治疗原发性痛经[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101.
[13]李东艳.穴位注射缓解宫腔镜检查不适症状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3):351-352.
[14]黄増平,徐卫华,李晓会.次髎穴注射分娩镇痛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06,26(1):59-60.
[15]于海波.氟-芬合剂在门诊胃镜检查治疗中的新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期刊),2015,15(91):240-241.
[16]卢琼芳,谭惠连.大肠俞穴注射灭菌用水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16):15-16.
R711.71
B
1001-0025(2017)05-0299-02
10.3969/j.issn.1001-0025.2017.05.010
* 本文通讯作者。
张雅莉(1981-),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2017-03-09
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