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Ex和E-Eφ广域电磁法测量范围

2017-12-18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年6期
关键词:测量范围广域中南大学

李 帝 铨

(①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②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83; ③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非地震·

E-Ex和E-Eφ广域电磁法测量范围

李 帝 铨*①②③

(①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②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83; ③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应用标量CSAMT方法定义E-Ex广域电磁法的测量范围,场强和视电阻率曲线会出现严重畸变,因此需要重新定义E-Ex广域电磁法的测量范围。本文采用均匀半空间模型,分析天线方向图、电磁场和视电阻率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研究E-Ex和E-Eφ广域电磁法的测量范围。结果显示,E-Ex广域电磁法最佳测量范围在发射偶极中垂线两侧30°和轴向两侧20°张角内,E-Eφ广域电磁法最佳测量范围在发射偶极中垂线两侧60°张角内。采用E-Ex测量时,旁侧剖面长度约为垂直收发距的1.15倍,而采用E-Eφ测量时,测线长度可达垂直收发距的3.46倍。建议在发射偶极中垂线两侧30°张角和轴向两侧20°张角范围内采用E-Ex测量方式,在中垂线两侧30°~60°范围内采用E-Eφ测量方式。

广域电磁法 测量范围 CSAMT

1 概况

针对传统电磁法存在的不足,何继善[1,2]提出了广域电磁法,该方法继承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简称CSAMT)[3]场源可控的优点,克服了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MT)[4,5]场源随机性和信号微弱的缺点,同时摒弃了CSAMT变频发送的缺点,而采用一次发送包含多个频率成分且振幅接近2n序列伪随机信号[6,7],同时,该方法并不沿用“卡尼亚视电阻率”计算公式,而是用电磁场的全域精确公式迭代计算提取视电阻率,这样可以在“非远区”进行测量,拓展了人工源电磁法的观测范围,提高了观测速度、精度和野外勘探效率[2]。

广域电磁法突破了风行世界的CSAMT法近似定义视电阻率而导致无法进行大深度探测的理论局限和技术缺陷[8-10],解决了传统人工源电磁法探测深度小、测量效率低、三维探测能力差等重大难题,实现了地质结构的大面积、大深度、高精度、高效率、多参数探测[11,12];实现了不限数量分布式接收机阵列式测量,野外效率大大提高,抗干扰能力强,信息量大,有利于大面积快速扫面,测量精度明显提高,为实现真正的三维电磁法勘探打下坚实基础[11,13,14];基于CPU/GPU高性能计算平台开发出广域电磁法资料处理解释软件系统,采用有限元和无限元结合的方法实现广域电磁法数值模拟,采用共轭梯度法迭代求解非线性问题线性化形成的线性方程组,实现了任意复杂地形条件下海量数据的广域电磁法快速精细反演成像[15];联合电阻率和极化率参数实现了页岩气储层关键地质参数的识别和勘探,建立了适合于中国复杂地质、地表条件的富有机质页岩电磁法识别与预测评价技术体系。广域电磁法[12,16-19]、时频电磁法[20-22]和大地电磁法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开招标的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勘探的三类非地震勘探方法。

根据场源形式或观测方式不同可以对广域电磁法做详细的划分,考虑到野外实际情况,目前采用水平电流源发射信号测量水平电场x分量的E-Ex广域电磁法应用最为广泛,因其与CSAMT的标量施工方式接近,参照标量CSAMT定义测量范围:在发射偶极中垂线两侧各45°张角和轴向两侧各30°张角(图1)[23]。

图1 CSAMT法远区标量Ex-Hy的测量范围示意图

随着广域电磁法的应用推广、相关研究逐渐深入,发现参照CSAMT定义的测量范围存在问题,在收发中垂线夹角接近30°或轴向夹角接近20°时,

视电阻率测深曲线畸变,导致后期数据处理难度加大。由于E-Ex广域电磁法测量的是Ex,存在夹角局限,野外施工时,一般收发距约为15~20km,布设一次场源,只能测量15km左右长度的测线,当测线过长时,需要多次布设场源,还会加大场源效应。

2 E-Ex广域电磁法数值模拟

E-Ex广域电磁法测量水平电流源产生的电场水平分量Ex,因此这个广域电磁法分支的特点与Ex传播、分布规律密切相关。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依据接收点与发射源之间的距离可划分为三个区域:近区、过渡区和远区。远区场的物理含义是地面波占主导地位的场区;近区场的物理含义是地层波占主导地位的场区;过渡区是电磁波中的地面波和地层波成分相当的场区[23-25]。

为了了解Ex的分布规律,绘制了在均匀半空间条件下的辐射花样(图2),并分别就远区和近区展开讨论。 假设电偶极子中点为坐标原点,x轴沿

图2 水平电偶极源的Ex辐射花样

偶极子方向,图中纵、横坐标均为“感应数(电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1)

式中:p为感应数;r为收发距;ρ为电阻率;μ为磁导率;ω为角频率。

图2a中成图感应数范围为0~100,电磁波大部分处于远区,Ex在远区的表达式为[23,26]

(2)

式中:I为发射电流;dL为发射源长度;φ为发—收间夹角。当方位角为±35.26°或±144.74°时,Ex=0, 因此Ex的零值带出现在与x轴正方向成±35.26°夹角的直线上,Ex被零值带划分为4个部分。

图2b中成图感应数范围为0~0.1,电磁波大部分处于近区,Ex在近区的表达式为

(3)

Ex在近区的场强分布与远区有非常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零值带的分布上。近区时,当φ为±54.74°或±125.26°时,Ex=0,因此Ex的零值带出现在与x轴正方向成±54.74°夹角的直线上,Ex被零值带划分为4个部分;Ex的近区辐射花样形状就像远区的辐射花样旋转了90°一样。

辐射花样提供了很多信息,但如果要定量分析水平电偶极源电场水平分量Ex,可以参考物理学中“天线方向性”和“方向性因子”分析场源的方向性,并可以由此分析最佳测量范围[27]。

图3是Ex天线方向图,通过分析场源的天线方向性因子,可得出以下结论。

(2)Ex过渡区(图3b)的天线方向共有4瓣,但主瓣和副瓣位置不确定,随着感应数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主瓣和副瓣;过渡区也没有明显的零值位置,与近区和远区不同。

(3)Ex远区半功率角为52.48°(63.76°~116.24°),半幅值角为70.54°(53.73°~125.27°),零功率角(两个振幅为0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9.5°(35.26°~143.74°)。也就是说,在53.73°~125.27°范围内,场强可以达到场强最大值的一半以上。如果用半幅值角来定义最佳测量装置,则测量Ex的最佳范围为53.73°~125.27°和233.73°~305.27°,夹角为70.54°。实际上Ex的半功率角和半幅值角在近区会发生改变,与远区相差90°,如果测量频率已经进入过渡区和近区,最佳测量角度比远区减小。

(4)近区和远区的方向图相差90°。Ex远区(图3c)的天线方向共有4瓣,2个主瓣和2个副瓣。主瓣和副瓣均表现为长轴状,主瓣宽度(半功率角)为52.48°,副瓣电平为-6.02dB,说明Ex的辐射相对集中,但往两边的衰减率比较高。Ex远区的主射方向为90°和270°,说明Ex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90°和270°方向,在0°和180°方向非常小,主射方向最大场强幅值是非主射方向最大场强幅值的2倍,这也是CSAMT测量主要采用旁侧装置的原因(式(2))。因此,采用赤道偶极装置的测量信号差不多是轴向偶极装置的2倍,如果采用水平电流源做场源,应当首选赤道偶极装置。

图4为Ex广域视电阻率拟断面图,模型参数为:第一层(最上面层)电阻率ρ1=1000Ω·m,第二层电阻率ρ2=10Ω·m,底层电阻率ρ3=1000Ω·m;

图3 水平电偶极源Ex天线方向图

第一层厚度h1=200m,第二层厚度h2=500m;收发距为15km;频率范围为0.01~10kHz。由图可见:

(1)E-Ex广域视电阻率受角度的影响大,在远区时,视电阻率在35°和145°附近出现畸变,影响范围为±10°, 与Ex远区天线方向图的零功率角对应;

(2)E-Ex广域视电阻率在0°~30°、60°~120°、150°~180°方位角区段内显示出层状特征,与Ex场强分布特征对应,Ex在这些方位角区段内信号强度大,不受零值带的影响,因此视电阻率没有畸变;

(3)随着频率的降低,测深曲线依次进入过渡区和近区,畸变越来越严重,但测深曲线在过渡区和近区的畸变位置有所不同,过渡区的畸变位置与远区基本一致;测深曲线进入近区后,畸变位置主要集中在55°和125°附近,视电阻率等值畸变更为严重,影响范围为±10°,与Ex近区天线方向图的零功率角对应。Ex广域视电阻率拟断面也清晰地反映了最佳测量夹角在近区变小。

图中等值线数据单位为Ω·m

3 E-Ex广域电磁法测量范围

E-Ex远区半幅值角为70.54°(54.73°~125.27°),也就是说,在54.73°~125.27°范围内,场强可以达到场强最大值的一半以上。如果用半幅值角来定义测量装置,则测量Ex的最佳范围为54.73°~125.27°和234.73°~305.27°,夹角为70.54°。实际测量时还需要考虑视电阻率的畸变,建议旁侧装置的测量夹角为60°~120°、轴向装置的测量夹角为-20°~20°(图5)。

图5 E-Ex装置的测量范围

4 E-Eφ广域电磁法数值模拟

为了了解并比较E-Eφ和E-Ex的分布规律,绘制了在均匀半空间条件下二者的辐射花样(图6)。Eφ的计算公式为

(4)

由图6和图7可以看出:

(1)由于成图感应数范围为0~100,电磁波大部分处于远区,电场水平分量Ex的零值带出现在与x轴正方向成±35.26°角的直线上,Ex被零值带划分为4个部分(图6a)。

(2)由电场水平分量Eφ的表达式(4)可知,只有当方位角为0°或180°时,场值为零,因此零值带只出现在x轴上,且Eφ以零带为中心成轴对称分布(图6b)。Eφ分布范围明显比Ex的大。

(3)与E-Ex远区不同,Eφ的天线方向只有2个主瓣,没有副瓣(图7)。主瓣表现为圆形状,主瓣宽度(半功率角)为90°,比Ex远区大很多,说明Eφ的辐射能量分布范围更广、且相对均匀,往两边的衰减率低。Eφ的主射方向为90°和270°,说明Eφ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90°和270°方向。

(4)E-Eφ半功率角为90°(45°~135°),半幅值角为120°(30°~150°),零功率角为180°(图7)。在30°~150°范围内,场强可以达到最大场强的一半以上。如果用半幅值角来定义测量装置,则测量E-Eφ的最佳范围为30°~150°和210°~330°,夹角为120°,比Ex远区要大49.46°。

图6 水平电偶极源的Ex(a)和Eφ(b)辐射花样图

图7 水平电偶极源Eφ天线方向图

大面积测量时,方向性不能过于明显,才能保证在大范围内场强幅值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主瓣和副瓣,因此,在大面积测量甚至是三维勘探中,E-Eφ比E-Ex测量更具优势。

图8为E-Ex和E-Eφ广域视电阻率拟断面图。模型参数为:ρ1=1000Ω·m,ρ2=10Ω·m,ρ3=1000Ω·m;h1=200m,h2=500m;收发距为15km;频率范围为0.01~10kHz。

由图可见,Eφ广域视电阻率在5°~175°范围内,测深曲线没有任何畸变,说明Ex受观测角度的影响较大,而Eφ几乎不受观测角度的影响;在60°~120°之间,Ex广域视电阻率等值线与Eφ广域视电阻率等值线相似。

图8 E-Ex(a)和E-Eφ(b)广域视电阻率拟断面图

Eφ半功率角为90°(45°~135°),半幅值角为120°(30°~150°),零功率角为180°。在30°~150°范围内,场强可以达到最大场强的一半以上。如果用半幅值角来定义测量装置,则测量Eφ的最佳范围为30°~150°和210°~330°,夹角为120°,比Ex远区要大49.46°。

E-Eφ测量范围一般在发射偶极中垂线两侧60°张角内、且r≥δ的两个扇形区域。

采用E-Ex测量时,旁侧剖面长度Lp与垂直收发距r的关系为Lp=2r·tan30°≈1.15r,即剖面长度约为垂直收发距的1.15倍(图9左); 而采用E-Eφ测量时,剖面长度Lp与垂直收发距r的关系为Lp=2r·tan60°≈3.46r,即测线长度可达垂直收发距的3.46倍(图9右),所以,采用E-Eφ装置时测线最大长度是E-Ex装置最大测线长度的3倍左右。

5 野外试验

试验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的草原与大兴安岭的过渡丘陵地区,海拔600~750m,覆盖层较厚,区内构造简单,地层近乎层状,产状平缓。

测量装置参数见图10。发射场源长度为305m;发射源与测线的垂直距离为2750m;频率范围为0.75~8192Hz,以2的幂指数变化;点距为40m;采用E-Ex和E-Eφ的赤道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前文分析表明,E-Ex与E-Eφ广域视电阻率在60°~120°方位角范围内没有明显差异,因此没有在整条测线进行E-Eφ观测,只有当方位角小于65°或大于115°时才进行Eφ测量。共完成赤道偶极装置E-Ex测点104个,E-Eφ测点39个。由于E-Eφ的测量方向随着位置变化,因此E-Ex测点与E-Eφ测量的M、N极并不重合,地表电性不均匀体对相同测点的E-Ex和E-Eφ测深曲线的影响有所不同。

图11为E-Ex和E-Eφ广域视电阻率曲线。由图可见,①号点(位置见图10)的方位角为51°,理论计算可知该位置的E-Ex视电阻率畸变严重。由图11a可见,E-Ex和E-Eφ广域视电阻率在高频时吻合程度很高,随着频率降低,测深数据在低于200Hz逐渐进入过渡区和近区,E-Ex广域视电阻率测深曲线畸变严重,与试验区的地质条件不符;反观E-Eφ广域视电阻率没出现畸变,与试验区地质条件吻合。②号测点(位置见图10)的方位角为65°,理论计算可知该位置的E-Ex和由其定义的视电阻率不发生畸变,由图11b可见,E-Ex与E-Eφ广域视电阻率测深曲线基本重合。

图12a为E-Ex广域视电阻率曲线(虚线),图12b为E-Eφ视电阻率(实线)和E-Ex广域视电阻率曲线(虚线)。 由图可知:①E-Ex广域视电阻

图10 测量装置示意图

图11 E-Ex与E-Eφ广域视电阻率对比

图12 E-Ex(a)和E-Eφ(b)广域视电阻率曲线

率在60°~120°范围内测深曲线基本为同一类型,当小于60°或大于120°时,曲线类型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严重的畸变,与试验区地质条件不符;②畸变后的E-Ex测深曲线尾支已经不能反映地下介质的电性特征,如果采用这些测深曲线进行分析解释,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③反观E-Eφ广域视电阻率测深曲线并没有随着角度的变化出现畸变,曲线类型基本一致,与试验区地质条件吻合;④E-Ex与E-Eφ广域视电阻率随方位角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由E-Ex与E-Eφ的传播和分布特征所决定,并不因视电阻率定义的不同而改变。

6 结论和建议

(1)E-Ex远区的主射方向为90°和270°,主射方向最大场强幅值是非主射方向最大场强幅值的2倍;近区与远区的方向图相差90°;过渡区的天线方向共有4瓣,但主瓣和副瓣位置不确定,随着感应数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主瓣和副瓣,也没有明显的零值位置。

(2)如果用半幅值角来定义最佳测量装置,则测量E-Ex远区的最佳范围为54.73°~125.27°和234.73°~305.27°,夹角为70.54°。实际E-Ex测量时还需要考虑视电阻率的畸变,因此建议旁侧装置的测量范围为60°~120°,轴向装置的测量范围为-20°~20°。

(3)E-Eφ的天线方向只有两个主瓣而没有副瓣,表现为圆形状,主瓣宽度(半功率角)为90°,半幅值角为120°,辐射能量分布范围广且相对均匀,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90°和270°方向。如果用半幅值角来定义最佳测量装置,则测量E-Eφ的最佳范围为30°~150°和210°~330°,夹角为120°,比E-Ex远区要大49.46°。

(4)为保证数据质量,广域电磁法野外数据采集时,在发射偶极中垂线两侧30°张角和轴向两侧20°张角范围内采用E-Ex测量方式,在中垂线两侧30°~60°范围内采用E-Eφ测量方式。

(5)对同一场源,采用E-Ex测量时,旁侧剖面长度约为收发距的1.15倍;而采用E-Eφ测量时,测线长度可达收发距的3.46倍。

[1] 何继善.广域电磁法和伪随机信号电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何继善.广域电磁测深法研究.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3):1065-1072.

He Jishan.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me-thods.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1(3):1065-1072.

[3] Goldstein M,Strangway D W.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 with a grounded electric dipole source.Geophysics,1975,40(4):669-683.

[4] Cagniard L.Basic theory of th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Geophysics,1953,18(3):605-635.

[5] Tikhonov A.On determining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 layers of the earth’s crust.Nauk SSSR,1950,73:295-297.

[6] 何继善,佟铁钢,柳建新.an序列伪随机多频信号数学分析及实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6):1666-1671.

He Jishan,Tong Tiegang,Liu Jianxin.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realization of ansequence pseudo-random multi-frequencies signal.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0(6):1666-1671.

[7] 何继善.三元素集合中的自封闭加法与2n系列伪随机信号编码.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2):632-637.

He Jishan.Closed addition in a three-element set and 2nsequence pseudo-random signal coding.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1(2):632-637.

[8] 张振宇,王刚,胡祥云等.张量CSAMT方法及对比实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4):869-874.

Zhang Zhenyu,Wang Gang,Hu Xiangyun et al.Tensor CSAMT technic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OGP,2017,52(4):869-874.

[9] 严波,李予国,韩波等.任意方位电偶源的MCSEM电磁场三维正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4):859-868.

Yan Bo,Li Yuguo,Han Bo et al.3D marine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forward modeling with arbitrarily orientated dipole source.OGP,2017,52(4):859-868.

[10] 朱成,李桐林,杨海斌等.带地形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三维反演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51(5):1031-1039.

Zhu Cheng,Li Tonglin,Yang Haibin et al.3D 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inversion with topography in the frequency domain.OGP,2016,51(5):1031-1039.

[11] 王宏宇.广域电磁法探测含油富集区试验研究[学位论文].湖南长沙:中南大学,2013.

[12] 彭勇辉,李帝铨.柴达木盆地某油气聚集区电性结构研究.岩性油气藏,2015,27(1):115-121.

Peng Yonghui,Li Diquan.Study on electric structure in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rea,Qaidam Basin.Lithologic Reservoirs,2015,27(1):115-121.

[13] 何继善,李帝铨,戴世坤.广域电磁法在湘西北页岩气探测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5):1006-1012.

He Jishan,Li Diquan,Dai Shikun.Shale gas detection with 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 in Northwestern Hunan.OGP,2014,49(5):1006-1012.

[14] 李帝铨,何继善.湘西地区页岩气广域电磁法探测研究.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论文集,北京,2014.

[15] 戴世坤,王顺国,张钱江等.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2.5D正反演.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3,23(9):2513-2523.

Dai Shikun,Wang Shunguo,Zhang Qianjiang et al.2.5D forward and inversion of CSEM in frequency domain.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2013,23(9):2513-2523.

[16] 凌帆,朱裕振,周明磊等.广域电磁法在南华北盆地长山隆起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2017,41(2):369-376.

Ling Fan,Zhu Yuzhen,Zhou Minglei et al.Shale gas potential assessment of Changshan uplift area in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by using 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7,41(2):369-376.

[17] 杨松霖,袁博,李帝铨.高陡双复杂地区多种页岩气勘探方法效果对比.物探与化探,2016,40(5):941-946.

Yang Songlin,Yuan Bo,Li Diquan.An analysis of some different exploration methods in complex terrain area.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6,40(5):941-946.

[18] 符超,袁博,李学兰等.广域电磁法在保靖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6,13(4):416-422.

Fu Chao,Yuan Bo,Li Xuelan et al.The exploration of 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 on shale gas.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2016,13(4):416-422.

[19] 郑冰,李帝铨.广域电磁法和大地电磁法在中国南方某页岩区块的对比试验.油气地球物理,2015,13(3):45-49.

Zheng Bing,Li Diquan.Comparative test of 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nd MT at a shale gas block

in the south of China.Petroleum Geophysics,2015,13(3):45-49.

[20] 李昭,刘海军,张生等.TFEM油气检测技术及其在伊犁盆地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2):398-401.

Li Zhao,Liu Haijun,Zhang Sheng et al.Hydrocarbon detection with TFEM in Yili Basin,China.OGP,2017,52(2):398-401.

[21] 王志刚,何展翔,覃荆城等.时频电磁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51(增刊):144-151.

Wang Zhigang,He Zhanxiang,Qin Jingcheng et al.Advances of TFEM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OGP,2016,51(S):144-151.

[22] 李燕丽,金凤鸣,魏强等.时频电磁法在冀中坳陷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51(增刊):137-143.

Li Yanli,Jin Fengming,Wei Qiang et al.Hydrocarbon prediction with TFEM in buried hills,Jizhong Depression.OGP,2016,51(S):137-143.

[23] 何继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湖南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24] 底青云,王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数据正反演及方法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5] 汤井田,何继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6] Nabighian M N.Electromagnetic Methods in Applied Geophysics.SEG,1988,9-29.

[27] 杨儒贵.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主校区地学楼127,410083。Email:lidiquan@csu.edu.cn

本文于2017年1月10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同年9月21日收到。

本项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2016YFC0601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27803)联合资助。

1000-7210(2017)06-1315-09

李帝铨.E-Ex和E-Eφ广域电磁法测量范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6):1315-1323.

P631

A

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7.06.023

(本文编辑:刘海樱)

李帝铨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生;2005年获中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理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南大学从事电磁法探测理论与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测量范围广域中南大学
沥青针入度试验仪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广域雷达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OTDR在有线电视网络施工中的应用
水中动态爆点纯方位定位有效测量距离分析
声波夹带法测量可吸入颗粒物粒径的误差和范围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基于免疫算法的高容错性广域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