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帝王的花园》关于紫禁城中的石头的书
2017-12-18byLiuXuan
文/刘 玄 by Liu Xuan
《宫:帝王的花园》关于紫禁城中的石头的书
文/刘 玄 by Liu Xuan
前几日,我将新书《宫:帝王的花园》寄给了自幼在西华门长大的姥姥。姥姥很感慨地跟我说,那时候常上午门,南看天安门,北望景山,随意如饭后的散步消遣,但好像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紫禁城里还有这么多的石头。确实,这个自明代以来就开始布置的“石头的展览”,早已和这座城融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后来的游人或许不那么容易关注到它的存在,却又无法不被它的气和场所影响。《宫:帝王的花园》里石头的部分,就是想略有系统地讲讲这个历时近千年的展览,讲讲它的布置,它的主题,让走进这座宫城的人,可以在红墙间流连之余,青眼这些静默的灵物。
展览的布置,既有文人园的写意笔法与寄情画意,更有帝王家特有的中正格局和风水原理。这个展览使用的空间,是紫禁城里的几个花园。前三殿、后三宫、嫔妃宫室均不置石,假山赏石主要分布在外路东西两边的宫室和御花园内,于是分园而叙:赏石专家钟长海和园林专家陈鹭在“石”与“园”上相互补充,娓娓分析御花园“一池三山”布局中的石;故宫古建专家郑连章以及建福宫负责人贾立新分别讲述宁寿宫和建福宫的赏石布置。赏石,邀收藏、鉴定专家从科学鉴定、审美欣赏等角度择其要而评,并请亲历过最新一次“布展”过程的故宫古建、修缮部老师谈谈近年来重修及重置。“展览”总貌,几可概览。
展览的主题,并非一时一次写就,北京大学韩光辉老师爬梳《日下旧闻考》等史料,将展览形成的脉络理清。最初的置石主要集中在御花园,可以说是一种以奇、异、怪作为甄选标准的收藏展示。至今,御花园中石仍以品种特异、形态诡谲为特点,让人最为难忘的必是珊瑚石等。在赏石专家丁文父看来,这种带有浓厚科学趣味的赏石收藏,不仅是跳脱出传统文人赏石窠臼的“创造性欣赏”,更拓展了中国赏石审美的纬度。王钊博士也从康乾对博物学的兴趣入手,探讨了帝王对各地“有趣的石头”的研究和学习。
另一方面,随着历代对紫禁城的不断扩建,对于“策展者”而言,为造园和宫室而置石则显得更为重要。乾隆皇帝为自己归政后修建的宁寿宫区,集百工万法于紫禁城一隅,在赏石布置上更是费尽心思。可以说,建福宫和宁寿宫两大区域的赏石选布,更多地体现出乾隆皇帝个人的品位和取向。这是一种对江南文人园的手法技艺的创造性模借,与他的茶室“竹炉山房”一样,是他寄托自己文人身份认同的物质符号。帝王的文人式风雅,在南唐李煜与北宋徽宗时达到巅峰,后来皇帝,或多或少都要效仿一二。造园、置石、藏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这个“模仿游戏”中的一部分。同样,对赏石画作的收藏,尤其是《祥龙石图》《研山铭》等重要的赏石作品,亦属其列。因此,本书亦邀北京大学朱良志老师甄选故宫所藏具有代表性的宋画,从中解读宋人的品石艺术及其传叙。
宁寿宫花园符望阁前南侧的赏石[柳叶氘摄] 御花园中的羊肚石[李玉祥摄]
御花园中明代晚期须弥座奇石
赏石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最为独特的艺术门类,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和宇宙观,这一点在当代艺术家刘丹关于赏石的作品中有极致的表现。这种独特的艺术,因为这些历时千百年的石头,它们的存在,它们的缄默不语,因为它们已经与宫室花园融为一体,而得到了最好地守护。
刘丹《灵菌叠雪》
宁寿宫花园符望阁东侧的障景石[孔祥哲摄]
宋·赵佶《祥龙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