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思考

2017-12-16向明六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

向明六

【摘要】《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该学科的教学方法对素质教育的推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小学生道德品行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近些年,各地区小学对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視度有所提高,但是在具体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侧重照本宣科,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要求。因此,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64-01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促使小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各地区小学应该严格遵守该标准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由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期,教师应该结合他们的成长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采用生活化教学这一方法,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教师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学”,通过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内容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小学教师仍然以课本内容为主,整合与补充教学内容的力度薄弱。顾卫红(201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52.1%的教师忽略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41.32%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参考资料缺乏。例如,湘教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适用于整个湖南省,而实际上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然而,由于教师因时间和自身能力的制约,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挖掘,甚至有的教师还抱着敷衍的教学态度,从而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创设“情景”忽略“情境”

当前,80后、90后新生代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时,大都采用创设生活情景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橘子洲我的家乡》一课,有的教师课前收集了许多橘子洲风景区照片,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和评价橘子洲的美,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所创设的生活情景大都流于形式化,教师单纯的对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总结,而没有深入挖掘教材,“情境”设置不足,不能充分挖掘道德教育因素,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

(三)教学活动形式选择不合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确的生活,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新课标中列出了现场调查、故事演讲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形式,由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其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都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活动形式务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盲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如讲解《缩短时空的通信》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写相关调查报告或制作表格分析不同通信的优劣势,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对中年级学生而已,具有较大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要求各教师高度整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关的资源,教材内容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进而确定其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动员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间调查中,大量查阅课堂相关资料,增强课堂讨论的真实性与针对性,有利于实际解决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例如,在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单元内容时,为了促使小学生学习到课程中有价值的知识,教师应充分搜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史、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等相关资料,让小学生认识交通运输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体会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需要将知识融合到某场景或活动当中,小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认知到事物的本质。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小学生的生活,创设出“类生活”的情境,充分挖掘其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例如,《家乡的名胜古迹》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对同学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包括:你家乡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修建的时间;为什么修建等。采访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观察他们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等个人素养。采访结束后,教师要对采访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突出表现予以一定的夸赞,激发学生参与课内活动的积极性。

(三)回归学生生活,正确选择教学活动形式

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比如,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其心理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可以采用主动认知构建为主的教学活动形式,为中年级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其心理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适当增加理性思考成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缩短时空的通信》这一单位时,应着重培养中年级学生口述通信种类和发展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第一次寄信的经历”的主题,谈谈第一次寄信的感想。

三、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各地区小学也意识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实效性显著增强。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与新课改标准提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等途径予以改进,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利红,余明用.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4):70-71.

[2]薛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189-00189.

[3]刘婷.包头市青山区文学道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