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法改革的几点尝试

2017-12-16吴晖彤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尝试改革

摘 要:应用型本科在教学中应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法改革中采用了以图表为线索的讲授法,以问题为线索的直观演示法,以实际操作为主线的练习法,这些教法的革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课程教法;改革;尝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7.12.008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实践动手是重要的环节,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我院应用型本科班开设了《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在课程的“教”与“学”中尝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学习,本身要求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并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为此,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做了教法上的改革,一方面传承了传统教法的优点,另一方面结合课程的特点做了革新。

1 以图表为线索的讲授法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理论课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的总体知识框架,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回答的主要问题是“是什么”和“为什么”。其优点是在短时间内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且知识信息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较为清晰。缺点是,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是被动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纵观《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理论部分,大量的文字描述,内容庞大,记忆起来困难,但是将这些文字归纳总结在图表上,就可一目了然。比如: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文字描述了很多,教材详细地阐述了汽油机进气、压缩、燃烧、做功、排气的几个过程,这几个过程离不开气门、活塞、火花塞、温度压力等状态参数的变化,若用一张表来表示,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学生将表填完,这部分就掌握了。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文字描述转换为图表如下所示:

以图表为线索的讲授法,对于“教”是一种创新,是对讲授法的传承和革新,它将庞大的文字总结在图表上,同时也是学生“学”的一种创新,学习方式新颖,课堂不再沉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不停的思考—发现—总结,并反复重复这样的过程,上课变得有趣、生动,学生的获得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增加。

2 以问题为线索的直观演示法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是建立在各种实物的结构、组成、功能、基本工作原理基础之上的,因此实物的演示、展示就很重要和关键,也很直观。应用好实物的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机械的原理、功能、设计参数的理解和消化。

以活塞的变形理论为例,活塞由于处于高温、高速、高压的工作环境,为适应这一工作环境,选择的材料为铝合金,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那就是在高温下变形严重,而且燃烧室和曲轴箱部位的温度不同,变形都还有差异,通常呈现上面变形严重,沿着轴线往下,变形减轻。

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为:

(1)活塞的工作环境是什么?这一工作环境活塞的选材有什么影响?

(2)为适应高温的工作环境,沿着轴线方向,活塞在制造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3)为适应高温的工作环境,沿着径向方向,活塞在制造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4)观察活塞的活塞销座孔,这一区域有的活塞为什么要加装恒范钢片,有什么作用?

(5)观察活塞的裙部,为什么有的活塞开有膨胀槽,有什么作用?

连杆是发动机重要的零件,起承受交变载荷和传递气体作用力,其小头、大头、杆身的结构、安装都有要求,为此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观察连杆,杆身为什么采用“工”字梁?

(2)观察连杆,大头为什么采用剖分?剖分后如何保证其圆度误差?连杆大头盖如何正确与杆身连接?

(3)观察连杆,小头为什么加装衬套,衬套采用了哪种材料?衬套的作用是什么?

对于抽象的设计参数,通常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例如压缩比,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参数,在使用和修理中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其变化将影响发动机的工作,为此在教学中是通过对汽缸盖的燃烧室容积变化的测定来体现这一设计参数的变化的。教师设计的问题线索如下:

(1)观察汽缸盖的燃烧室容积,描述燃烧室容积的测定方法。

(2)测定出来的燃烧室容积比理论容积增大的原因是什么?对压缩比参数有什么影响?如何减小这种影响?

(3)测定出来的燃烧室容积比理论容积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对压缩比参数有什么影响?如何减轻这种影响?

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学生能深刻理解压缩比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在使用和维修中做到不破坏燃烧室容积的大小。

以问题为线索的直观演示法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问题和问题之间有逻辑关系,层层深入,以学生观察实物、阅读教学材料为主,教师解答为辅,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认真思索,寻找答案,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3 以实际操作为主线的练习法

一般的课程是通过大量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习的成果,《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上的一门课程,因此,它的练习法是实际操作,实际操作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发动机各个机构、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目的之二是训练学生按照维修手册的要求规范操作、正确操作,特别是一些重要零件的安装、拆卸的规范化操作,也是需要大量实践操作来完成的。

3.1 突出实践操作的目的性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需要完成的实践操作有16项,每一项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环环相扣,如第一项实践操作是“发动机总体构造认识”,这是基础,只有在认识清楚发动机总体构造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课程的总体框架,其次“工具、量具的使用”也是基础,正确的选用、使用工具、量具,才能高效率的进行实践操作。

3.2 突出实践操作的准确性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每一次实践操作都是建立在维修手册的学习基础之上,维修手册上规定了各个重要螺栓的拧紧力矩、安装方位、安装记号等,在操作时必须按照这一规定操作,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准确地操作。

比如:缸盖螺栓是很重要的螺栓,维修手册上规定了其拆装的顺序和拧紧力的矩大小,拧紧时必须达到这一力矩要求。

活塞的安装也是同样有规定和要求,对于有记号的,要按照缸序和记号准确安装。

3.3 突出实践操作的工艺过程

维修手册具体、详细的讲述了实践操作的工艺过程,先拆什么,后拆什么,用什么工具。

4 结论

通过以上教法的改革,我深切的体会到,传統的教法固然需要传承,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实际的设备条件,传统的教法也是可以改革的,这样的革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杨新桦.汽车新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0.

[2] 颜伏伍.汽车发动机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40.

[3] 汤定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50.

[4] 周林副,吴晖彤.汽车拆装[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50.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6 .endprint

猜你喜欢

尝试改革
再试试看
我们来尝试一下“反安装”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改革之路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