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因何遍体鳞伤?
2017-12-16周群峰
周群峰
祁连山生态的破坏,与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置于生态保护之上的执政思路有关。要解决生态问题,就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思路。
经过长期过度开发和破坏后,被喻为“中国西部天然生态屏障”的祁连山,变得遍体鳞伤。
7月20日,多名甘肃官员因祁连山生态问题,“扎堆”上了被问责的名单。
这一天,中办、国办对外公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下称“通报”),直指祁连山存在违法违规开矿、水电设施违建、偷排偷放、整改不力等行为。
杨子兴、李荣灿、罗笑虎等3名甘肃省时任(曾任)副省长,同时被点名问责。此外,15名相关责任单位的负责人被严肃问责。
新华社称,截至目前,已有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
今年年初,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文广,向甘肃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构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型管理机制的建议》,得到了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林铎的批示和副省长李斌的回信。此建议也成为甘肃省正在制定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工作方案的重要参考。
7月30日,丁文广说,如果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继续破坏下去,河西走廊的生命水将断流,“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将在甘肃受阻。
乱象由来已久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2014年,最新规划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面积198.7万公顷,加上划定的66.6万公顷外围保护地带,总面积265.3万公顷,接近北京、天津两市面积之和。在甘肃境内涉及张掖、武威、金昌3市8县区及山丹军马场。祁连山东西长800公里。
祁连山已有近半个世纪的“破坏史”。
2017年1月,一篇《两位生态学博导四问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文章被广泛转载。该文作者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冯起与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长刘贤德。
两位生态专家在文中称,祁连山的生态破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初期以森林砍伐、盗伐为主,当年有“吃得苦中苦,为了两万五(每年要完成2.5万立方米的森林采伐任务)”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矿山开采为主;90年代后以小水电开发为主。
甘肃省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祁连山保护区范围内仅肃南县就有532家大小矿山企業,在张掖境内的干支流上先后建成了46座水电站。
2017年2月12日至3月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察组就此开展专项督察。
通报称,通过调查核实,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一是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二是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三是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四是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2015年9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林业局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甘肃省林业厅、张掖市政府进行公开约谈。甘肃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约谈整治方案瞒报、漏报31个探采矿项目,生态修复和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截至2016年底,仍有72处生产设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
多位受访者说,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和超载放牧,也对祁连山的生态造成了破坏。
2013年,徐柏林等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写了一篇《生态旅游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植被的影响》的论文,其中写道: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各类旅游设施占地2万多平方米,近3万平方米的植被遭到破坏。
2017年7月21日,据《甘肃日报》的报道,省旅发委通过调查摸底,发现祁连山保护区内共有旅游项目25项,其中,武威市14项,张掖市(包括山丹军马场)11项。这些旅游项目在祁连山保护区界址明晰和范围调整过程中,陆续进入保护区,部分存在违规进入的问题,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超载放牧也对祁连山生态造成了破坏。上述两位生态专家称,祁连山经历了近40年的大规模开发,加之气候等大环境变化,历史性破坏和现实威胁依然突出。
因为矿山开采、水电开发造成的破坏仍未完全恢复,急需进行平整、覆土、种草为主的生态修复,但草原过度放牧仍然比较普遍,仅张掖市在保护区内就有各类牲畜106万羊单位,超载20.62万羊单位,部分区域生态退化的威胁依然存在。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原院长张廷军说,从2011年开始,该学院就在3500米以上的祁连山区域做多年冻土(连续冻结两年以上的土层或岩石)、积雪、生态及碳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张廷军团队试图研究在没有放牧等情况下,自然生态、植被对地表下土壤温度及多年冻土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关系。
“但是至今,我们找不到一块净土进行科研。可以说,只要有草的地方,就存在放牧现象。甚至我们在科研区域内围的栏,经常出现被破坏掉的情景。”张廷军说。
连锁后果
匈奴语称“天”为“祁连”,祁连山即 “天之山”。
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山,孕育、维系了河西走廊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是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区段。
张廷军说,祁连山是海拔大约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很大一部分属于多年冻土。这个区域的植被,对冻土会起到保护作用,不至于让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及融化。
张廷军说,高寒地区一般来讲植被应该生长得更好、更旺盛,植被生长可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贮存到土壤中,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减小其对气候变暖的影响。
张廷军说,在祁连山高寒地区,由于矿产开发及过度放牧,导致植被严重退化。这些植被严重退化甚至消失后,就会导致地表温度及土壤温度升高,进而会使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及多年冻土中含有的有机碳也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释放到大气中,增加大气的碳含量,进一步导致气温升高、全球变暖。endprint
同时,多年冻土的退化,还会引发地表沉陷、热融滑塌、融冻泥流等一系列现象,对区域生态系统、水资源以及民用和工程建筑设施等都会造成破坏。
张廷军称,矿产开发对祁连山生态的破坏,除了造成冻土的退化外,开矿产生的灰尘还会降低雪和冰的反射率,反射率下降后,太阳辐射能量被雪层和冰川吸收,加速消融。另外,矿产资源的开发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打破原有的生物链条。
“无序的人类开发活动,将使一些动物远离该区域,没有了天敌之后,食物链底层的生物将对草场构成严重威胁。”
张廷军说,超载放牧对于草地的破坏更为直接,也更快。“如果减少或适当放牧,祁连山高寒地区的植被会恢复较快,在短短几年就可以见效。在祁连山的中海拔和下游领域,特别是干旱地区,如果植被破坏了,几十年都难以恢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牟翠翠说,通过实地科研考察发现,近30年左右,由于祁连山多年冻土退化,祁连山多年冻土区出现了热融滑塌现象,导致地表土壤碳氮含量损失高达10%~30%。
“这就意味着祁连山多年冻土滑塌区地表土壤养分减少,影响植被生长状态,牧区受到破坏,生态可能进一步恶化。”
热融滑塌是指由于斜坡厚层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地下冰顶面发生的向上牵引或向下坍塌沉陷式的位移过程。
2015年10月,《西部商报》曾援引甘肃永昌县西大河水库水文管理所办公室主任谢玉喜的观点称,祁连山蕴含着河西走廊80%的水量,仅全球变暖的因素,就可以导致祁连山大多数的小型冰川在2050年前消融殆尽。
谢玉喜说,人类活动将加速冻土退化,届时,河西走廊及下游地区的500多万人口将失去水源补给。
保生态与求生计
中央对祁连山生态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近年来,相关部委也多次公开约谈甘肃相关单位负责人,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98.72万公顷,其中张掖段151.91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4%,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的主战场。
张掖市曾因祁连山生态问题频频成为舆论焦点。
2017年4月,时任市委书记毛生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自嘲“被打得鼻青脸肿,搞得灰头土脸,现在都还没从‘阴影里走出来”。他说,“祁连山保护区遭长期开发和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向晨说:“我们甘肃省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增长对矿产、水电等资源的开发依赖程度比较高。生态环境保护,有向经济发展让路的倾向。”
甘肃省一位厅级官员说,在祁连山保护区,靠山吃山的传统对生态的破坏性显而易见。牧民对草原的依赖性过强,为了经济,存在“掠夺性放牧”现象。
2015年,张掖市肃南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彭吉廷接受《西部商报》采访时说,肃南县矿产资源开发收入,一度达到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受到生态保护的制约,开发体量在近两年明显减小,但2014年依旧占据该县小口径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多位知情者说,除了对开发矿产的依赖,超载放牧也是当地居民“求生计”的重要手段。祁连山一些单位因为具有“国字号背景”等,地方上对其没有管理权限。其中,山丹军马场就是一个例子。
上述知情者称,有“国字号”背景的山丹军马场,职工以从事农牧业生产为主,很多职工退休前,草场被分给个人,为提高经济收入,超载放牧的情况比较普遍。
而在生计的名义下长期超载放牧,让草原生态遭遇了重大破坏。
7月21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主持召开了专门的会议,部署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整改工作。甘肃省明确,2017年,全面停止祁連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所有探采矿、水电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生产和经营活动;2018年底前,所有探采矿活动全面清理退出;2020年前,全面消除自然保护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甘肃省还对祁连山区域范围内159座水电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对在祁连山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违法开展的水电开发等活动,立即予以关闭关停,限期拆除,并实施生态恢复。将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的山水林田湖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即有专项投资和转移支付资金,优先向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倾斜。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于日前正式提请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
甘肃省林业厅厅长宋尚有介绍,该条例(修订草案)严格按照上位法规定的内容,增加了禁止开矿、采石、挖沙等规定,使规定的禁止性活动与上位法的规定完全一致。
丁文广称,甘肃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省份,只要省委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切入点,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保护的“甘肃模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自然保护区借鉴的成功模式。
(张鑫荐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