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故里随想

2017-12-16李鹏修

中学生博览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游人百草园

机缘巧合,2017年8月初,我游览了绍兴鲁迅故里。

下了大巴,便见一堵白色的巨墙之上用黑色线条雕刻着的鲁迅画像,青石街巷,粉墙黛瓦,这是江南水乡绍兴。先生左手拿着香烟,烟雾袅袅间,神情专注地凝望着远方。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底蕴与8月的熏风瞬间就一起扑面而来。游人纷纷与鲁迅“合影”,有调皮的女生更是按住鲁迅的手,笑着说:“吸烟有害健康。”也有白裙少女轻抚那青石板路,低眉信手的瞬间,让人想起诗和远方。这位文学泰斗、革命家、思想家早已根植于国人心中,让人忍不住想去亲近。

周家是大户人家,祖上有在朝廷做官的,所以院深门阔,颇为讲究。1881年鲁迅出生在周家新台门。依次看过鲁迅用过的饭厅、卧室、水井、厨房……尽管外面日光如炬,但那些深色的磚木建筑穿越斑驳岁月,依然显得有些沉郁,遥想鲁迅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忽然就生出一种敬畏。少年鲁迅在厨房第一次见到跟父亲来“忙月”的闰土,两个孩子迅速成为玩伴,神采奕奕地交换着新奇的故事。那时鲁迅还是一个“少爷”,但很快家道中落,生活也开始拮据起来。或许就是从那时起,鲁迅开始对封建社会厌恶起来,随着见识的增长,这厌恶与日俱增,及至母亲将在日本求学的他骗回来与大自己三岁的小脚女人朱安成亲达到高潮。洞房花烛,新郎和衣而卧,整夜未眠,新娘独守空房。随后鲁迅就悄悄逃离了这深宅大院,逃离了封建的桎梏,再次东渡日本。从此,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任岁月蹉跎了青春;一位为家国和民族的命运奔走呐喊,唤醒沉睡的民众,并最终邂逅了爱情。一悲一喜,让人嗟叹。

出了故居,东行数百步,穿过一座石桥,便是少年鲁迅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书屋”的匾额还在,《松鹿图》还在,几张旧桌椅还在,那个被鲁迅刻在桌角的“早”字也还在,可当年的教书先生与学生却都不在了。但从这里走出来的鲁迅,从四书五经到新文化运动,以笔为刀,早已成了一座丰碑,一面旗帜,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一个民族符号。书屋后面二十余平米的小园,是鲁迅和同学课间休憩、游戏的乐园,如今嬉闹声远去,徒留几株绿植在高墙上沐浴着阳光。我转过去时,见几个穿着校服的稚气小学生在此擦汗纳凉,忽地想起鲁迅笔下充满无限生机的百草园,百草园在哪里呢?想到这里,心竟有些急迫起来。

出得书屋,日光倾城。街路两旁仿古的小店林立,卖明信片的,卖泥人的,卖臭豆腐的,卖凉茶的,卖黄酒的,应有尽有。橱窗内,身着汉服的少女在吹奏着古乐,招揽生意;咸亨酒店门前,长袍大褂的孔乙己的塑像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茴香豆的美味,讨论着“茴”字的几种写法;小桥下的窄河道里,船夫还在划着乌篷船,只是船上坐着的不再是为生计奔波的人,而是“尝鲜”的游人;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一只胖墩墩的沙皮狗趴在地上,身子一半在阴凉里,一半在如火的阳光中。它不嫌热?或许只是懒得动吧,人畜无害的样子倒也应景……一派祥和安宁的慢生活景象。

几经打探,我终于找到了百草园——鲁迅儿时的乐园,也曾是我心中神往的秘境。如今的百草园多了许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少了自然的味道,但看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短短的泥墙根这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还是有到了自家后园的亲切感。“百草”并不繁茂,至于哪个是何首乌,哪个是覆盆子,我却并不知道,而隐藏其中的油蛉、蟋蟀、蜈蚣以及斑蝥,或许是羞于见到这么多游人吧,一个也未见到,叫天子也没有,更别提会变化成美女的赤练蛇……阳光满怀的盛夏,只有无数只蝉在不倦地鸣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只有鲁迅的故事,在一间间明亮的教室中传出,一代又一代。

编辑/李鹏修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游人百草园
地铁上的九座城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京都元夕
游百草园
登神农顶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寻找百草园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