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远处打量 从近处体味
2017-12-16逄春阶
□逄春阶
往远处打量 从近处体味
□逄春阶
黎 青/ 图
坐动车,坐高铁,匆匆来去,平平常常。可是粗心的我,常常忽略了先辈们给予的恩泽,比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阳光和空气,对生命而言,可谓最重要,但粗心的我,却把阳光、空气当“日常”,因为太平常,因为无异常。打个蹩脚的比喻,先辈们就是空气,先辈们就是阳光。因看上去平淡、平常而时常被忽略。如果没有了阳光和空气,还有生命吗?所以,我们当反思,粗心的我当变留心、细心之我,追先怀远,见贤思齐。
11月16日晚,我在山东省会大剧院看了大型历史话剧《铁血道钉》,来自广东佛山的艺术家们精彩呈现了民族英雄詹天佑修铁路的故事。看完这部话剧,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琢磨出了十个字:往远处打量,从近处体味。
这部戏给了我一个视角:站在当下,往远处打量,遥望,能看到许多。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铁路都不被允许,列强欺负人真是欺负到家了。日本的《朝日新闻》曾经说:“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大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这是“亡人国”而“亡之使不知其亡”,“分人土”而“分之使不知其分”的伎俩。甲午战争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抢夺铁路修筑权。中国成为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战场,任人宰割,悲惨到无以复加。十九大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而这些仁人志士中,就有詹天佑的坚毅身影。100多年前,詹天佑成功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那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他以自己的人头作保,拿回筑路权。可是筑路权拿回不易,筑路更不易,詹天佑规避了一个又一个可怕的陷阱,历尽千辛万苦,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詹天佑以强烈的报国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往远处打量,更得从近处体味。还是以铁路为例,百年风雨后,今日中华大地上路网纵横交错,一列列自主研发的高速列车风驰电掣。据我了解,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逾2.2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运营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真正实现了詹天佑当年“实业救国,铁路兴邦”的百年梦想。正如习总书记说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还注意到,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有“交通强国”的表述,如果从历史大背景上考虑,这四个字有千钧之重。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看到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我就会想到詹天佑那样的先贤们。詹天佑12岁赴美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学一身本事,报效国家。他的愿望实现了。自古以来,有志之士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詹天佑用自己一生的全副精力告诉我们,只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才能锻造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正如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撮土融入大地,才能厚德载物。
詹天佑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他强烈的自信,而这个自信,就是文化自信。他美国求学10年,是中华文化让他有了定力。自幼开始,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他,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魄,有了“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襟,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自警,也才有了“名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自况。不忘本来,不忘本色,不忘我是中国人,不忘苦难的历史,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吸收外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学一身本领,报效祖国;面向未来,把自己锻造成一颗道钉,钉在开往现代化中国的铁轨上。
当时,在詹天佑身上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初,一群学生到京张铁路工地参观。其中一位学生听说,在京张铁路上,职工大都礼敬妻子。个别职工家里有夫妻不和的,谁都不敢声张,生怕同事发现。原来,这是受詹天佑的影响。时任京张铁路总办的他对于夫妻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是男人就必须敬爱妻子,不敬爱妻子的男人也必定不会信于友、忠于事。一旦听说谁家夫妻不和,他总是认为“过必在夫”。在工作中,詹天佑也时常不厌其烦地告诫下属一定要礼敬妻子。若干年后,那位学生成了一名记者,他撰文感叹道:“特异之人,常有自擅之人生哲学。”对詹天佑“敬爱妻子”的人生哲学,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吾望中国多有若干如詹先生其人者,则不仅国有铁路可以独立修造,妇运之前途,亦将大放光明。更望党政军各机关之长官尽如詹先生之宅心,则全国妇女之被解放可立待矣。”詹天佑在晚清和民国都曾担任高官,收入也极丰厚,既具有纳妾的社会环境,也具备纳妾的经济条件。但他终生奉行一夫一妻主义。妻子身体不好,常年卧床,有人劝他纳妾,被他严词拒绝。对比晚清民国那些妻妾成群的军阀、政客、商人、文人,更感觉詹天佑的难能可贵。他不仅是卓越的铁路工程师,更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君子。詹天佑曾言:“学术虽精,道德不足,犹诸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稍有震摇,无不倾倒。”知行合一,克己敬业,詹天佑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十九大报告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詹天佑的成长轨迹,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我以为,学习十九大报告,也要往远处打量,从近处体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故事,核心词是“中国”。“欲信人者,必先自信。”詹天佑的故事,向上向善,鲜活而生动,从头到尾,体现出的就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98年前,积劳成疾的詹天佑病逝,年仅58岁。他临终遗嘱语不及私,向国家陈述三事:一、振奋发扬工程师学会活动,以兴国阜民;二、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全路。并称,“上述三事乃天佑未了之血忱,如得到国家采纳,则天佑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中国出了詹天佑这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真是天佑中华。我们应讲好詹天佑的故事,让詹天佑光耀在史册上,活在舞台上,活在中国人的心里。
往远处打量,从近处体味。我们的国家在一天天进步,我们的获得感必将一天天增多。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