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选择题准确性初探
2017-12-15唐海霞
唐海霞
政治高考试卷中,有12道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100分的卷面中选择题的分值几乎占一半。相对于主观大题,选择题内涵丰富,考查的理论点更细,甚至是依托一定的知识理论和社会现实,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陷阱颇多,稍不严谨,就会失分惨重。然而,高考政治选择题准确性是有规律可遵循的。
首先,“两抓”,吃透材料。
选择题给定的材料种类很多,但命题者要求我们回答的无非是材料中体现的或与材料相关的经济、政治或哲学问题,因而,吃透材料、“知其然”是做出正确选择的第一步。所谓“两抓”是指抓材料的“主体”和“主旨”。“主体”表明的是材料中“谁”在做,对于政治、经济领域而言,“主体”不同意味着职责和要求的不同,分清不同“主体”的所作所为就成为解题的关键。如一道高考模拟题: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第一步,起草准备,形成讨论稿阶段;第二步,征求意见,修改完善阶段;第三步,提交大会,正式审议阶段;第四步,大会会议批准阶段。此过程反应出:①公民民主决策的参与过程;②领导机关执政的发展过程;③行政机关职能的行使过程;④社会民主集中制的实行过程。答案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显然材料中的“主体”是政府,所以很容易排除②,“②领导机关执政的发展过程”,显然执政的主体是党。缩小范围后,结合材料可以选出B.①④。材料谈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征求民意,故有公民参与民主决策过程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主旨”表明“主体”在做什么或材料在说什么。我们可以把材料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济问题、时政热点、生活智慧等普通文字材料;第二类是漫画、谚语、诗文等艺术创作材料。对于第一类,“抓主旨”就是分清层次,去掉修饰,抓住主干,抓住关键词,这样可以给思考留出更多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如2015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13题:2014年8月,某市政府清理出涉企权力5157项,废止了其中3301项,对停留的涉企权力向社会全部公开,并表示严肃查处涉企审批、收费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这一做法的预期效果是①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更有效率②“看得见的手”受到有力的制约③市场机制能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这道题的主旨在强調政府清理废止了很多权力,对停留的涉企权力公开并严查审批收费中的违法问题。这样做显然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不选④。权力公开,显然选②“看得见的手”受到有力的制约;最后材料本身的主旨是简政放权,减少对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故可以选出③市场机制能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所以答案选C。此类题选项都正确,往往难度最大,而解答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看材料的侧重点。
第二,“两合”,连接设问。
“两合”,一“合”即符合材料的“主体”和“主旨”,二“合”即符合设问要求。从材料与设问在解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选择题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材料是引子,设问是实质。材料只是提供一般背景资料,目的就为引出问题,对解题没有实质意义,设问的角度才是解题的关键。逆向思维型、由果寻因型、范围设定型等,是我们应特别注意的特殊性设问,因此对设问中“错误的是”“根本原因在于”“从哲学角度来看”等字眼应给予特别关注。
第二类,材料是实质,设问分为直接针对材料的设问和与材料有某种相关的设问。直接针对材料的设问一般用“上述材料表明”“上述事实说明”“这体现了”等字眼,做好这类选择题,一定要从材料出发。如一道高考模拟题:天津市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A.调节资源配置;B.促进经济发展;C.实行经济监督;D.巩固国家政权。C项内容不是财政的作用,故排除;A、B、D项内容虽都是财政作用的表现,但材料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从与材料相符合的角度,可以选出正确答案B。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多是从记忆而不是从材料出发,所以容易选择错误答案A。
与材料有某种相关的设问,主要是从与材料相关的某个小角度、某个新角度、某个更深入的角度或者相反的角度设置问题。除了准确地把握材料,设问也是命题者给我们设置的“陷阱”。如一道高考模拟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消费的作用较为突出,一般国家为70%,美国高达80%,我国却不到60%。为此,从财政政策看,国家主要应该:A. 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外需拉动内需;B. 通过国债投入,带动社会投资,拉动消费增长;C.开发西部,以结构调整刺激消费;D.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材料“主旨”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设问则从财政角度问我们应该怎么办。A选项是从对外开放角度来说,B选项是说财政政策但却强调带动投资,C选项则从开发战略上刺激消费,都和设问或材料不符;只有D选项则从财政角度支持农村经济、刺激农村消费,既符合材料又符合设问,因而是正确的选项。
第三,剪辑错题重新做。
“同一个错误不再犯”,应该是教学实践中的大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会这样做,而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或者几乎没做。这也是选择题的准确性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提高选择题的准确性,我想还应该两条腿走路,即学生有错题的整理,老师这边也有错题的整理,把测试卷中出错率高的题剪下来整理成错题卷。这个卷子甚至可以分类,比如函数图像类错题题,比如计算题错题等。这些题一定是学生做错了而且老师讲过的,再整成专题类错题,这样学生可以在类比中明确一些知识点和做题的技巧规律。出错率高,主要还是因为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偏差,而往往老师讲了学生们还是固守原有的认识不变,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他们修正自己的漏洞。高考前这样做得价值可能更大。
以上三点是我对高考政治选择题准确性的浅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