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探究
2017-12-15朱樱
朱樱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景,切实回应了 “城乡教育差距”“城市择校难”“天价学区房”等连锁矛盾,而这些矛盾正是教育体制机制时至今日的短板。浙江省嘉善县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开展了“嘉善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改革,建立了合理的运作机制,形成了家校之间的良好互动,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县域改革;教育均衡发展;运行状况;制定完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18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有梦想则国家能筑梦想,少年受到良好教育则国家能蓬勃富强。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永续动力,义务教育则是教育周期的基础工程。教育不均衡导致的个人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重视的掣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景,切实回应了现实中“城乡教育差距”“城市择校难”“天价学区房”等一些无法回避的连锁矛盾,而这些矛盾正是教育体制机制时至今日的短板。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全国多地采取了一些改革。其中,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试点改革得到了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肯定,获得了教育部的支持,因此,研究这一样本,并使其在更广范围内获得实践是本课题的题中之义。
1 问题的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中的教育均衡發展
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理念,这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其主要导向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奋斗目标。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正是人民群众能感受到的获得感最强的改革,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在共享发展理念中占有着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古语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大”,如果幼儿时期的想象力受到伤害必将导致成年时缺乏创造力;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必将导致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力、想象力、执行力等核心竞争能力的缺失。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至今,已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但不可否认,全国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十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义务教育的“择校热”就是最为直接的反映。那么,如何用城市优质资源来带动偏远地区、郊区、农村的教育,让所有的孩子能同等享受到优质教育?此问题由来已久,各地政府也探索了多种方式希望能获得真实的突破。如杭州求是小学1999年就在全国开启公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先河,成功实现了名校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随后,省厅出台相关文件对组建教育集团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之后,包括嘉兴市在内的各县市区都对集团化办学做出了有益尝试。上海市在进行了多年集团办学探索后,于2014年暑期开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试点,首批四个试点区已制定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多校协同,实现“让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优质”的目标。而这些突破大都基于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流动实践在各校师资水平一体化、各校教学资源一体化、各校生源一体化以及打破学区纠葛,打消择校念头,打造教育均衡发展中重要作用。
2 模式的创新:样本地区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改革的运行状况
“嘉善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是国家级教改试点项目。2010年8月初,由教育部确立;同年10月24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正式确认。嘉善县在改革之初就从源头上正视了“学区与择校”的矛盾,认清了择校的背后实质是“择师”,要遏制“择校热”,就必须要均衡教师资源。经过近5年的实践,嘉善全面实施“教育资源均衡、教育机会均衡、教师分布均衡”三大均衡工程,先后健全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居民子女教育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全县报名参加流动的教师近1300人,实际流动891人,完成试点目标的105%。36所义务教育学校132名校级领导中88名进行了流动,其中34名校级领导流动到农村及基础薄弱学校,253名骨干教师及38名名师由县城学校流动到农村学校,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弥补了教师在人员、学科、职称、年龄上的结构性失衡。成功把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亮点和兴奋点,使择校这个原先的痛点获得了一定的改善。
2.1 建立合作共赢目标激励机制
嘉善立足“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尊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主体,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意愿。寻求适合点、发展点,把推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个人成长以及适合教师意愿等结合起来谋划,建立合作共赢目标激励机制。制定了每年流动约10%的比例,五年内使我县义务教育学校50%左右的教师参与流动的目标。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名师均衡分布。农村学校基本学科都有县级名师引领。这种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增峰。通过名师引领,带动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共同提升。二是提升教师素质。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流动中实现教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三是促进学校共同发展。通过教师流动,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互学竞争、取长补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2.2 建立城乡互动多元交流机制
切合县情、校情、师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流动方式。嘉善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调动方式,实施城乡多元流动模式,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单一的农村向城镇调动为城乡互动多元流动。有城市流向农村服务流动,有农村流向城市培养流动,有片区互动流动。二是变普通教师调动为以学校管理层和名师为重点的定向流动。突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县级以上名师两个重点,实现了原本没有名师的学校都有1位名师引领的目标。三是变无序调动为有序流动。整个流动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对每一所学校流出的教师和流入的教师在数量、类别上予以了规定,有一定数量但不过量,制订计划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要求流动教师原则上小学是一、四年级,初中为七年级。对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由个人申请,学校同意,全县统筹调配。其他教师由片域学校组成的8个教育联盟来协调流动。在时间上根据不同类型教师分三个批次有序进行。
2.3 建立政策驱动积极引导机制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制订相关的政策推动,又强调人文关怀,充分考虑教师个人的利益和实际困难,确保每一名教师愿意流动、乐意流动,带着感情、激情流动。一是职称评聘方面,明确规定,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具有3年农村任教经历,这里农村任教区别于原来的农村支教,带编制、带责任。对农村教师有多校任职经历的也在职称评聘方面予以倾斜。二是财政支持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农村教师的交通费用。三是名师培养方面,修订嘉善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创办法,增加了嘉善县名师评创系列,在农村任教的名师津贴标准提高到城镇的3倍,参与流动的名师可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假等激励政策。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给广大教师更多的选择权,决不死抠政策、硬性推行。
2.4 建立后续发展跟进管理机制
在教师流动后续管理方面,着重建立流动教师后续管理“五大平台”:一是专业成长平台,二是业绩展示平台,三是交流融合平台,四是动态评价平台,五是关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教师流动后续管理的“五大平台”,进一步形成教师流动长效机制,再创嘉善教师流动新经验。实现了“六统一”“一高于”:即统一城乡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统一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城乡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标准、统一就近招生、统一划定高中学校招收保送生比例、统一城乡教师配置标准(按照师班比合理配足教师,近几年农村学校招聘教师人数多于城镇学校,满足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一高于”是指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镇。
参考文献:
[1]孙金荣,魏平,王世海,等.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人民教育,2009(21).
[2]李圆.地方政府财政能力非均衡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7 (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