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12-15李文丽韩宇
李文丽 韩宇
[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提供公共社会福利的重要工程,但目前在扶贫的过程中面临着责任不清、制度保障、识别不精等困境。文章将从多方面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为帮助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走出困境提供可行化建议,最大限度地实现精准扶贫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状;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097
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探索,从开发式扶贫模式到救助扶贫模式,进而实行能力扶贫模式,扶贫成效明显。但目前全国贫困人口总数依然庞大,截至2015年年底,贫困人口仍达5575万人,脱贫攻坚仍是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之前粗放式的扶贫方式逐渐暴露出贫困户真假难辨、扶贫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扶贫工作的低质、低效。面对解决贫困问题的紧迫形势,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式成为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提出“精准扶贫”概念,这一创新思路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地区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精准扶贫策略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所谓“精准扶贫”,它指的是面对地区、经济发展等不同情况的困难农户,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方式治理帮扶贫困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关键和保证。
精准扶贫更符合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形势。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聚集在农村,同时存在城市贫困的问题,在新时期,农村贫困呈现出多维性、城镇化等新的特点,扶贫策略必须随之调整。另外,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与贫困人口的收入方式发生了变化,把握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精准扶贫成为调动当前形势下经济力量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
国内学者已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解读,并针对各地特色扶贫策略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建议,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实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依然存在很大困难。因此,跟进精准扶贫的现状,查找扶貧制度与扶贫措施的不足,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国家克难攻坚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进行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2 精准扶贫研究现状
对于“精准扶贫”,国外对其研究并不丰富,我国学界在多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内涵与特征、实施困境、问题与成因、对策路径与经验启示这些方面,而本文将着重分析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根据已有文献,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和成因。首先,是对贫困户的识别机制不够科学,扶贫基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功能,最终导致扶贫效果并不理想。其次,致使各地区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譬如人口数量、地理环境、思想观念等,粗略的扶贫计划不能对症下药,只采用输血式扶贫,治标不治本。最后,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水平、人口政策等都影响着扶贫计划的实施。总结来说,扶贫问题分为以下三类:识别不准,帮扶不到位,管理不当。
3 问题与建议
3.1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精准扶贫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每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不免遇到各种问题。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底数大、贫困地区分布广泛、经济基础差异大等原因,精准扶贫战略的落实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策、理论宣传不到位,基层帮扶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精准扶贫战略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地方仍存在贫困户不了解国家扶贫的最新政策、不相信扶贫政策会为自己带来切实帮助的现象。其中不乏贫困户文化素质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基层没有与贫困户形成密切的交流体系。
第二,贫困户不愿意“摘帽”。一方面,贫困户认为自己的情况没有达到脱贫的标准,对于帮扶单位为其制定的脱贫目标不认可。另一方面,有贫困户隐瞒自身真实情况,在达到脱贫标准后仍享受贫困户的优惠政策。
第三,识别不准有遗患,“伪贫困户”难清除。早期的贫困户识别机制不健全,使很多关系户、人情户,伪造户混入了贫困户的队伍,长期享受着政策帮扶,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调研建档立卡档案与贫困户档案进行了有效管理,但漏网之鱼依然存在。
第四,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自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政策引领和制度建设的探索从未停止。在精准扶贫法治保障不完善的前提下,国家提供的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易滋生腐败、产生扶贫不均的现象。
3.2 解决精准扶贫现有问题的建议
第一,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准确传达国家政策。乡村是消息传播的边缘地区,各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是政策传达的重要载体,定期召开村级党员会议、村民全体会议,及时、详细、准确传达并解释国家最新政策,另外将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第二,明确标准,保证公开。明确国家贫困标准和脱贫标准,贫困户的认定与脱贫认定均应通过民主评议与公开公示,才能保证受惠人员身份的真实性。此外,帮扶人员要经常对负责的贫困户进行走访,全方位地了解贫困户收支情况,核实其贫困身份。第三,重视投诉机制,保证扶贫公平公正。国家应该严格监督在职公务员的工作情况,建立投诉机制,端正态度,重视投诉情况,一经证实严以处罚。第四,完善精准扶贫法律体系。完善法律,保障地方精准扶贫实施的合理合法,从制度上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使国家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4 结 论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实现在精准扶贫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细、准确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深入基层、关注细节才能发现现有工作中的不足,贴近群众、保持耐心才能切实解决问题,顺应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改进扶贫战略的措施,扎实有力、稳步推进,才能使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毅.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
[2]黎沙.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3]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
[4]杨园园,刘彦随,张紫雯.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
[5]杨秀丽.精准扶贫的困境及法制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6(1).
[6]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
[7]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8]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9]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