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在实干的路上
2017-12-15李琳
李琳
志权1989年进入芜湖纤检所工作,2000年开始主持纤检所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芜湖所一步步发展壮大,所里的各项业务发展都走在安徽乃至全国的前列。
2002年,张志权成为全国首批“棉检师”,2003年因老商品棉检验工作成绩突出,获全国纤检系统先进个人。2006年、2011年,芜湖纤检所因纤维质量监督工作成绩优异,获全国先进单位。
追求,勇做事业“弄潮儿”
1999年,也就是《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前两年,中纤局就开始探索棉花如何从产地监督检验转向能够为购销双方提供结价依据的销地检验。
“我是从1999年全省纤检工作会议中获知这一精神,凭直觉认为这一举措必将代表纤检工作的方向,也就是说,棉花公证检验制度建立一定先从经营性棉花开始。有了这一认识,我感觉这对芜湖纤检所是个发展机遇。当然,这里面的困难肯定不少。”张志权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当时的棉花质检体系环境下,社会认同感低,阻力大。棉花畅销时,生产加工企业反对公证检验的声音大;棉花滞销时,纺织企业反对声音大。
张志权深入走访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棉花生产加工单位和纺织企业,从公平交易、战略长远眼光等角度分析对棉花质量精准判定只能是第三方的公证检验,最终说服交易双方统一到对公证检验工作认可的结果上。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充分,很快得到了中纤局、省纤检局对芜湖所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试点工作申请的批准,在安徽裕中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对进厂原棉的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这在安徽是首次,在全国也是少数试点之一。
第一次现场检验时,安徽省纤检局带领7个地市纤检机构负责人对现场进行观摩学习,芜湖市分管副市长程晓苏同志到达原棉仓库,视察现场工作。当时《社会瞭望》杂志发文报道,并肯定该项工作将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试点之初,公检细则还没有制定公布,依据只有当时的棉花国家标准GB 1103—1973《细绒棉》。张志权带领芜湖所的技术人员依据标准协调制定了检验流程及操作规范,从棉花下货搬倒、司磅、测水、开包取样等现场检验工作,再到品级、长度、杂质分析等实验室检验工作,确定了每一环节的岗位职责规范。试点工作也争取到芜湖市质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政府接待到现场电视报道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在随后的两年内,棉花公证检验工作在安徽各地顺利开展。
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每一个过程中,无论是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产地仪器化公证检验,还是仪器化公证检验数据在纺织企业进行计算机配棉工作,芜湖纤检所在张志权的带领下,不等不靠,自筹资金。在没有检验用地的情况下,租赁场地及时建起了产地仪器化检验实验室。张志权还苦口婆心地动员宣城、铜陵、芜湖等产地棉花企业进行棉花400型打包机新体制改革。2005年,按照国家要求顺利开启了棉花产地仪器化检验,在临时租赁的场地新建实验室,三年时间,共完成产地仪器化公检8.6万吨。
情怀,棉花就是“玫瑰花”
2012年,国家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支持价格敞开收购棉花。当时芜湖纤检所承担了江苏省江阴协丰棉麻有限公司、湖北省黄冈市富华棉麻仓储等几个库点的工作任务。人手紧,任务重,开库公检之初,为做好各库启动协调工作,张志权作为所长兼总指挥,经常往返于各个库点,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宣贯及协调各个库点人员的安排。有时单位的工作繁多,不能去待在现场,张志权就在下班后随着驾驶员,从安徽南部的芜湖市赶往安徽最北边的淮北市棉麻仓库。晚上11点赶到仓库,与驻库代表商定好各项检验细节,又跟车赶往安徽南部的安庆市江花棉花仓库,到达安庆已是凌晨5点,又继续开始第二天的工作。
芜湖纤检所上上下下对于张志权的敬业和热情无不敬佩:“棉花公检的工作季节性强,通常都是紧张而忙碌的,有几次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汇报,我们半夜给所长发短信请示,每次都能及时收到回复消息,总是在第一时间解决检验中的各种困难。”
在整个棉花公证检验工作环节中,实验室品级检验具有耗时长、灰尘大、工作节奏异常单调、工作环境压抑的特点。张志权经常对身边同志说,如果你把手中的棉花当做玫瑰花,那你的心就不累了。张志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6年4月底,芜湖纤检所赴中储棉绍兴直属库进行国家储备棉抛储工作检验,此次出库现场检验及实验室检验均由芜湖纤检所承担。为保证5月3日轮出交易,必须将储备棉质量和数量等基础信息及时上报,以作为成交结算货款的质量、重量依据。由于出库检验方式发生变化,工作任务加重,大部分同志赴现场参与检验,致使人手紧张。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实验室检验24小时不中断。检验开始第一天,张志权奔赴检验现场协调安排工作,当晚跟随取样车回所已是半夜两点,又一刻不停地看样,所有样品分等分级后已是早上9点。在那一段“五加二”“白加黑”的日子,张志权连续一周吃住在单位,不曾回过家。普通职工还能在夜班后回家休息半天,而作为所长及技术负责人的他,却要在夜里加班看样后,白天处理现场检验及实验室检验出现的各种情况。
改革,开拓发展新路径
1999年张志权全面主持芜湖所工作时,所内财务状况堪忧,负债20万,固定资产不足60万,检验业务全年收入也只有十几万。当时单位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比例1:1。面对困难,他一方面寻求市质监局领导协调,通过向芜湖市计量测试研究所借款作为工作经费,另一方面充分打造挖掘自身的人才资源、实验室资源、检测市场资源,开展扩大纤维制品检测工作,接受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纺织品委托检验订单。通过加强自身纤维及制品质量监管,对各项检测业务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加之后续的棉花公证检验工作经费的有力保障,芜湖所很快走出困境。这些年受益于纤维质检体制改革,各项业务谋划在前,逐步发展壮大。现已拥有2260平方米独立办公大楼,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达300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00万的中等地市级纤检机构。
由于棉花政策的调整及内地棉花种植面积的萎缩,张志权一直提醒所里的干部职工要走一条改革发展之路。在2015、2016年度,芜湖纤检所采购了一批纺织品检验设备,累计投入将近300万元,并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验室取经学习,力争在纺织品检验中有所突破。
今年3月底,芜湖所进行CNAS实验室评审及扩项工作。由于扩项内容较多,并且所里纺织品实验室检验员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7岁,各方面经验不足,实验室的评审及扩项工作细致繁重的工作,对人员的技术经验要求很高。面对困难,张志权组织大家一起研究学习标准,而且还请教了当地检验检疫局及安徽工程大学的专家。在张志权的带领下,大家连续奋战几昼夜,终于在评审老师到达的当天,突破瓶颈,顺利完成了扩项评审。
“有段时间这项工作遇到了瓶颈,几乎进入停滞状态,对于有些项目的攻破大家有了想退缩的心理。但我认为纺织品检验是我们所未来发展的重点,实验室的扩项工作是当前重中之重,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扩项成功。”张志权说。
在监管职能方面,芜湖纤检所积极与市质监局、市教育局协调沟通,依据《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于2016年与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对全市的大中專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服、军训服、絮棉、床上用品进行质量监管,并在每年的监督抽查计划中,逐年增加抽查计划,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管。
纤检所的同志们说;“张所长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真正做到了‘撸起袖子加油干,他的这种精神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