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语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2016年联合早报网的文本分析

2017-12-15

关键词:联合早报词频热词

田 莺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海外华语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2016年联合早报网的文本分析

田 莺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华文传媒中的传播,是华语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集中地呈现中国语言生活与海外华人社会语言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新加坡华语传播的主要因素分为内部、外部和其他三方面。其中中新两国外交环境、重大事件影响、经济发展、国家影响力等为外部因素,当地语言气候、读写能力、社会情境和文化差异等为内部因素。当前环境有利于华语在新加坡的交流与传播。

华语传播;映射;影响因素;联合早报网

一、导言

新词、热词与流行语对系统语言具有补充和修饰作用,其表述的简洁性和经济性赋予文字本身很多的时代意义,因而它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记录当下社会生活,描述典型微妙的社会心态。借力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汉语的发展与变化表现得空前活跃,部分新词、热词、流行语被逐年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性辞书。特别是“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使用“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汇,都说明了新词、热词与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并逐渐被主流文化接纳与融入。因此,本研究以新词、热词、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是以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为观测点,在勾勒出海外华文媒体上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华语传播的多种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联合早报网(www.zaobao.com)2014年至2016年抽样月份(但也不限于抽样月份)使用的汉语年度新词、热词、流行语为目标词汇,利用网站内搜索引擎进行目标词汇检索,并对得到的报道文本采用全样本分析。Baker et al.认为,进行语言学的语料库量化分析并融合批判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能够跨越量化与质化、客观与主观的界限,并将文本置于社会、政治、历史等互文性环境。本研究以联合早报网2014—2017年中3个抽样月份的报道为语料建立中文语篇的系统语料库,并以收录的报道文本中的新词、热词、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尝试结合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两个维度测量中国新词语、热词、流行语在海外华文媒体中的使用和传播情况,在勾勒出海外华文媒体上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华语传播的影响因素。

鉴于部分目标词汇的报道量超过1 000,本研究在文本分析与数据处理上使用BDP(个人版)云端数据平台进行多数据整合与可视化呈现。为了方便表述汉语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上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借鉴数学中的“映射”概念,用“映射度”*本研究中的映射度是用以表示目标词汇集合A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上的出现目标词汇集合B的对应百分比,即m=f(B)/f(A)×100%,其取值在0—1之间。表示联合早报网的报道文本中汉语年度新词、热词、流行语的对应使用情况,用“映射频率”描述相关目标词汇在联合早报网上出现的词频数量。

三、样本的选择与抽样

(一)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之所以选取知名华文媒体联合早报网为研究对象,并辅以部分新加坡国内《联合早报》报纸文本,主要是由于其在当地乃至华人世界享有较高声誉。联合早报网一度被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之一,日点击量超过300万人次,日平均点击量超过千万。此外,《联合早报》上的评论和言论,以其国际视野、条分缕析、轻松活泼而独树一帜,常常为世界其他报刊所引用;其次联合早报网内容丰富充实,分为即时、新闻、财经、观点等12个专题板块,且其文本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为本研究提供相对立体的社会文化情境,全面呈现当地的人文气息和语言生活。

(二)时间段的选取。

文本统计,确定三个统计时段分别为2014年11月全月、2015年7月16日至8月15日、2016年2月全月。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时段,是因为它们分别包含了以下三个重大事件: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雁栖湖举行;2015年7月31日,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2016年2月8日,中国农历春节大年初一。以上三个时间节点,中国元素分别在政治、运动、文化维度享有高相关度与高辨识度。预设在这三个时段内,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会相对提升且较为集中,目标文本数量会相对丰富,基于此也更易探究一些深层次的、规律性的现象与原因。

(三)目标词汇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的新词、热词、流行语均来自国家语委在京发布的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度三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系教育部、国家语委自2005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发布的汉语的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词汇是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依据网友投票、专家评议以及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取的。因此,本研究所选取的目标词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权威性。

四、数据分析

(一)基于年份的新词使用统计与分析。

2014年,联合早报网11月报道中出现当年新词词频依次为:“占中”316、“新常态”23、“沪港通”263、“一带一路”42、“小官巨腐”11、“抗埃”1,抽样月份语言的映射度为70%,年度映射度率为100%,且全月的新词出现词频为656,较好地反映出中国语言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其中“沪港通”从4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至抽样月份,8个月间的报道共计出现词频335。而“占中”从9月开始的第一篇报道至2014年年末的全年报道的词频统计则高达2 240,显现出语言生活的媒介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抽样月份没有成功映射到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的3个年度新词:“微信红包”“冰桶挑战”“深改”。因为这三个词词频都为小于或等于2,且多在国内供稿中提及,没有相关主题的报道映射。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2014年新词在联合早报网的综合映射度为70%。

2015年,联合早报网11月报道中出现当年新词词频依次为:“互联网+”10、“阅兵蓝”4,除此之外“众创空间”“获得感”“网约车”“红通”“人民币入篮”“一照一码”“小短假”“非首都功能”等均未在抽样月份出现,抽样月映射度为20%,年度映射度为50%。但值得关注的是,在2015年的年度新词统计中,诸如“众创空间”“获得感”“网约车”“红通”“人民币入篮”等新词,在随后的2016年和2017年都有系列报道呈现,表现出一定的延时性。以“红通”为例,该词2015年度映射度为零,但在接下来的两年却保持着一定量的年度报道,有些报道报网同发,且超过半数的报道标题中直接使用“红通”一词。此外,在2016年的6、7月与11月“红通”先后出现两次报道高峰,不能不说该词已具有较高的映射频度和较强的传播力。同样,“获得感”因2015年初习近平提出“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一时间,这种贴近民生、体贴民意的表述在我国国内广泛流行并在当年入选年度热词,次年入选年度烫词。本研究在对联合早报网的报道文本的分析发现“获得感”在2016年和2017年7月共出现在9篇报道文本中,时间分布相对平均且大多并非简单的消息转载,部分千字左右篇幅的评论员文章同时刊登于《联合早报》。“一照一码”和“小短假”的语言使用情况与2014年的“深改”类似,篇幅所限,不再赘述。因此,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2015年汉语新词在联合早报网的综合映射度为80%,并呈现明显的延时性。

2016年,联合早报网2月报道中出现了当年新词“两学一做”“冻产”“表情包”“洪荒之力”“阿尔法围棋”“网络大电影”“摩拜单车”“山寨社团”“吃瓜群众”“闺蜜门”在抽样月份映射度为0,年映射率为90%。按照十大新词在联合早报网全年的报道中报道篇数排序,年度新词依次为:“洪荒之力”59、“表情包”22、“阿尔法围棋”19、“两学一做”13、“山寨社团”9、“闺蜜门”8、“吃瓜群众”7、“冻产”7、“摩拜单车”2、“网络大电影”1。其中词频排名第一的“洪荒之力”同时出现在中国两岸暨港澳各大媒体,例如台视、《大公报》等新闻报道中,显现出该词极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尽管“摩拜单车”2016年度的词频数为2,但经过实地访谈,本研究了解到当地关乎单车(或自行车)的常用表述为脚踏车,且伴随事件本身影响力的扩散,该词不断聚集起了相当的语言热度。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语料库中提取的数据与现实语言使用情况的巨大出入。“网络大电影”的使用情况类同“小短假”“深改”等,篇幅所限,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2015年新词在联合早报网上的综合映射度为90%,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延时性。

(二)基于年份的热词使用统计与分析。

2014年抽样月份,年度新词“马航”与“反腐”的相关报道篇数分别为24和54,当月词频分别为92和218,两个新词均有较高的映射度频率,月映射度为100%。这与联合早报网2014年11月25日发起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的十大热门语汇网络投票的结果相吻合。联早版排名第二和第六的热门词汇分别是“打虎捕蝇”与“马航客机失联”。这里的“打虎捕蝇”即形象地指称政府高度重视且铁腕整治的“反腐”行为。“马航客机失联”的表述本身就含带了“马航”这一年度热词。从这个意义上说,2014年新加坡华语生活与中国内地的高频率映射词汇的语言生活景观高度相似,具有极高的映射度和映射频率。

2015年抽样月份,年度热词“反恐”与“互联网+”出现词频分别只有2和10,但结合联合早报网一贯的表现来看,其映射频率都是相当高的。新加坡社会治安良好,全国犯罪率很低。国内媒体与社会关注往往是随着国际反恐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以“反恐”为关键词扩大抽样时间段后进行网内搜索后发现,自2013年5月,联合早报网关于反恐主题和涉及反恐内容的文本多达360篇,具有较高的媒体映射频率。所以2015年的年度热词具有极高的映射度和传播力,映射度为100%,但相比2014年热词的年映射频率和月映射频率均有明显下降。

2016年年度热词“一带一路”和“小目标”在联合早报网全年报道中出现篇数分别为21和7。早在2016年3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与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联手推出“一带一路”专网,“一带一路”作为联合早报网的特别栏目显示在联合早报网首页的导航栏右端。

截至2017年7月15日,“一带一路”在联合早报网的累计报道篇数已达到2 200多篇,其语言热度的累计效应伴随事件与时间的变化呈现正相关变化。2017年8月,本研究在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街区)某购物中心的路人随访中测得听说并使用“一带一路”这种表述的华人华侨高达67%。虽然“小目标”在联合早报网上的词频数不到20,但2016年8月31日,《联合早报》和联合早报网同时刊发评论员文章《顾功垒:“一个亿”的小目标》,并配有当时的中国首富、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半身照,其事件本身与文字影响力均得到了有力的传播。因此,2016年年度热词在联合早报网映射度为100%,映射频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

(三)基于年份的流行语使用的统计与分析。

2014年,联合早报网11月报道中出现当年十大流行语的词频依次为:“占中”316、“依法治国”67、“失联”13、“北京APEC”44、“埃博拉4”、“一带一路”42、“巴西世界杯”4、“沪港通”263、“巴西世界杯”4、“嫦娥5号”0。在年度评选的十大流行语中,只有嫦娥5号的映射度为零。但在进行重点关注后,本研究发现首篇关注嫦娥5号的报道为2014年7月20日的《“嫦五”团队港展探月工程成就……》其中的表述为“嫦五”或者是9月报道中使用的“嫦娥探测器”,所以区域性语言表述的多样性遮蔽了联合早报网对于嫦娥5号的映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华人华侨认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是“世界领先”“很厉害的”。结合实地的调研与扩大抽样后的文本分析,本研究认为“嫦娥5号”的映射度虽然为零,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零映射度。所以总的说来,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的年映射度为95%。

2015年,《联合早报》抽样月份报道中出现当年十大流行语的词频依次为:“亚投行”2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2、“互联网+”10、“四个全面”3、“难民”2、“互联互通”1,“抗战胜利70周年”“习马会”“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屠呦呦”和“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均未在抽样月份出现。其中“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全年呈现零映射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抗战胜利70周年”虽然在语料库检索中先后出现6次,但其中也包含了转自台湾“中央社”的报道,其报道主题为台湾当局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举行……所以在数据清洗和分类统计上本研究做了严格的区分处理。“习马会”虽在2015年抽样月份零映射,但在接下来的9月、10月、11月都有相对主题明确的时政报道与评论文章,且文本报道多达332篇,因此界定其为高频映射流行语。“亚投行”和“互联网+”的使用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映射频率的累计趋势明显。以“互联网+”为例,2016年基本每月都有联合早报报网同刊的评论员文章或新闻报道,显示出该词在语言生活上的高频率使用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屠呦呦”一词在抽样月份零映射,但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揭晓时,屠呦呦便出现在《联合早报》上,并在随后的3个月中词频显示为9,相关报道一直持续到次年2月。因此“屠呦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零映射范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虽在年底《中港台即时》栏目出现过两次,但均为简单提及,并无相关主题引用或评论,所以本研究认为其有效映射率为零。综上所述,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的年映射度为85%。

2016年,联合早报网抽样月份的映射度为20%。按照流行语出现在年度的报道篇数的多少排序依次为“脱欧”351、“里约奥运会”80、“南海”32、“美国大选”23、“阿尔法围棋”19、“天宫二号”15、“两学一做”13、“亲信干政”11、“杭州G20峰会”2、“长征精神”1。截至2017年7月,尽管“长征精神”出现报道篇数和词频统计均为3,但结合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20—60岁的华人华侨关于“长征精神”基本都可以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说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打倒一切”的大意,所以尽管在联合早报网上没有特别理想的映射,但在当地华人华侨的语言生活中还是属于基础词汇,无明显理解障碍[1]。“杭州G20峰会”在语料库检索时只有一篇报道提及。经过调研,本研究了解到当地的习惯表达为“(杭州)20国集团峰会”。因此,当我们替换关键词再次检索时,本研究关注到2016年3月,联合早报网首页《新闻与分析》栏目配大图刊发并发布消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今年9月将应中国邀请,到杭州参加20国集团峰会”和同年8月1日联合早报网和《联合早报》同时刊发评论员文章《包淳亮:世界多赢的中国方案》。两个文本很好地反映了该词映射情况,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觑。总的说来,2016年的流行语的年映射度为100%,并且经过访谈的验证,本年度流行语的辨识度和其在当地语言生活中的影响力较2015年有显著提高。

此外,2014—2016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使用情况基本类似,篇幅所限,本研究仅以2014年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在联合早报网的使用情况为例进行描述。网络流行语从语言使用层面上来讲,“且行且珍惜”和“萌萌哒”存在于记者、评论员与读者的使用中,“有钱就是任性”和“蛮拼的”虽然在《联合早报》上有零星出现,但仅仅是出现在转载中国国内的信息资讯方面,如“蛮拼的”出现在2014年12月22日一篇转载自澎湃新闻网题为“12306:车票都放出无保留大量黄牛用软件抢票”的报道中。文章写道:“可能你和我们一样,对12306有一些抱怨和吐槽,不过他们也确实‘蛮拼的’。”直至2015年8月《吴汉钧:从苹果表到中国制造业》一文中再次出现“为了赚中国‘土豪’果粉的钱,苹果也是‘蛮拼的’”。据此,我们很难说联合早报网是否已经真正开始使用该流行语,因为“蛮拼的”一词,始终出现在被引用和转载的范畴之列。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加强与当地华侨华人对中国发展的关注,“有钱就是任性”于去年底开始在当地语言生活中活跃起来,呈现出一定的延时性。“我也是醉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保证不打死你”“时间都去哪儿啦”“我读书少,你别骗我”“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的年度映射度为零。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201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的映射率远远小于50%。

五、发现与讨论

经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清洗,本研究结合语料库量化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以中国新词语、热词、流行语(2014—2016年)在海外华文媒体中的传播和使用的真实情况进行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分析后发现:

(一)我国2014—2016年度十大新词、热词、流行语在联合早报网的映射度较为理想,基本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且词语选择上无明显使用偏差。借助国内重大事件和国际大事件中的中国元素,新词、热词、流行语能够在新加坡知名华文媒体上较好较快地呈现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生活,如图1所示。

图1 2014—2016年目标词汇在联合早报网语言使用的映射度统计

(二)部分新词从媒介语言生活迁徙到日常语言生活存在两个维度的延时性。一个是时间维度,另一个则是文字表达维度。时间维度的融合,从2015年起明显呈现。文字表述维度的延时,以2016年新词“摩拜单车”为例说明。该词在媒体上的表述先后经历了“共享脚车”(2017年2月15日联合早报网首页新闻《上千辆‘无车桩’共享脚车五地点免费试用》)、“共享脚踏车”(3月1日《联合早报》刊发《共用脚踏车服务进入战国时代》)、“共享单车”(3月17日联合早报网的《中港台即时》报道《法律专家:共享单车押金充值款应交由第三方存管》),最终为“摩拜单车”(6月17日《摩拜单车:完成8亿元新一轮融资》),经历4个月的语言融合获得媒介的认可,并且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三)与政治—经济、综合性体育竞技和人身安全议题相关的新词、热词、流行语易获得华文媒体更多的关注,可以较好地发挥华文媒体的社会整合和联结家乡功能[2],具有较强的传播力(高映射频率)和影响力,也更易从新词演变为热词和流行语,如表1所示。

表1 2014—2016年高映射频率年度新词、热词、流行语一览表

“占中”与“沪港通”高度涉及中央政府与香港政府及上海与香港的股市行情,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为高关注度事件,因此,“占中”和“沪港通”抽样月出现词频高达316和263,词频和词频出现的集中度远高于其他的目标词汇,呈现出明显的映射频率差异,如图2、图3所示。

除了短期事件性新闻的高频报道,“一带一路”“互联网+”这种典型的政治—经济议题在华文媒体上的映射变化,很大程度上伴随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事件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逐步积累起本身热度。

总的说来,新词、热词、流行语的媒介传播转化为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词语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中新两国的外交环境。2015年夏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以“保护航空、航海自由”为名要求中国接受所谓南海仲裁结果,引发中新矛盾。因此新加坡媒体对中国政治议题的关注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可由2015流行语的映射度与映射频率的同时下降窥其一斑。这种外交环境变化甚至影响至2016年十大流行语的映射频率,如政治相关词汇“两学一做”排名倒数第四,“杭州G20峰会”和“长征精神”位列最后两位。同时,外交环境影响民间的互动交流,这对于媒介语言迁徙至日常使用语言的时间差以及使用场景的多样化“示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2)目标国语言气候。20世纪,当地政府将英语确定为官方语言,取缔华语学校,年轻一代华人华侨中精通华文的人越来越少,华文在当地的影响力呈现削弱之势。此后新加坡英文报纸的日销量大增,并于1990年发行量超过了华文报[3]。原《联合早报》主编林任君坦言:“年轻一代华人不喜欢华文,不看华文书报……其实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华文教育在当地华人社区的生活高度相关,因为语言承载的不仅仅是符号的交流,还体现着华文在当地的影响力,影响着华人身份的认同、文化的思维与价值观的导向[4]。(3)新加坡的社会情境和文化差异。以“微信红包”为例,首先,微信并非当地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其次,当地华人华侨在文化上趋于保守,他们更看重传统模式下现实情景中红包所赋予的仪式感,所以无论是当地人的生活情境还是媒介语境,获评中国2014年十大新词的“微信红包”在新加坡几乎难觅踪影。(4)语言表述的“首因效应”。综合访谈反馈,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冰桶挑战)曾是Facebook上较热的分享主题,且该事件由国外传入国内,占据时空优势,英文版表述的辨识度和语言的传播力均明显高出其中文表述“冰桶挑战”。类似情况还表现在“(杭州)20集团国家峰会”与“杭州G20峰会”“阅兵Blues”与“阅兵蓝”等语言表述中。(5)中新两国重大事件的时间对冲。2015年7月,新加坡植物园申遗成功与8月9日的新加坡国庆均处于2015年的抽样月份(7月16日—8月15日),因此先是有关该国首次申遗成功的系列报道,后是各种国庆议题与航空精锐防卫表演等重大活动占据重要版面,所以相关词汇的映射频率因报道版面的减少和报道议题的相对集中而明显减少。(6)华文读写能力下降。读写能力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语言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在英语主导的语言环境,华语的使用已经部分出现语言与文字、听说与读写的不均衡发展。年长者普遍希望子女能够书写中国汉字,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接受访谈的年轻华人母亲也表示,“儿子会写一些,有时也会看中文,但是有些他不能理解,有时候他会让我用英文解释给他”。一位40岁左右的华人女性则坦言,“我说华语没问题的,我(只)认识经文,……但是不(会)看中文”。(7)语言输出国的国家影响力。随着近几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快速发展,不断积聚事件传播载体的语言热度,使得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显著增强,从情感动机和现实需求上更愿意接触并主动融入华语传播。(8)其他相关因素。在实地调研中,本研究还发现马航客机失联及其相关航空安全事件曾一度严重影响中国赴新旅游的人次和一些国际交流活动,而这对于汉语在新加坡的语言交流与传播亦是不利的影响因素之一。

图2 2014年流行语在联合早报网的映射频率统计

图3 “占中”报道篇幅与词频分布示意图

总的说来,新词、热词、流行语的媒介传播转化为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词语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中新两国的外交环境。2015年夏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以“保护航空、航海自由”为名要求中国接受所谓南海仲裁结果,引发中新矛盾。因此新加坡媒体对中国政治议题的关注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可由2015流行语的映射度与映射频率的同时下降窥其一斑。这种外交环境变化甚至影响至2016年十大流行语的映射频率,如政治相关词汇“两学一做”排名倒数第四,“杭州G20峰会”和“长征精神”位列最后两位。同时,外交环境影响民间的互动交流,这对于媒介语言迁徙至日常使用语言的时间差以及使用场景的多样化“示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2)目标国语言气候。20世纪,当地政府将英语确定为官方语言,取缔华语学校,年轻一代华人华侨中精通华文的人越来越少,华文在当地的影响力呈现削弱之势。此后新加坡英文报纸的日销量大增,并于1990年发行量超过了华文报[3]。原《联合早报》主编林任君坦言:“年轻一代华人不喜欢华文,不看华文书报……其实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华文教育在当地华人社区的生活高度相关,因为语言承载的不仅仅是符号的交流,还体现着华文在当地的影响力,影响着华人身份的认同、文化的思维与价值观的导向[4]。(3)新加坡的社会情境和文化差异。以“微信红包”为例,首先,微信并非当地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其次,当地华人华侨在文化上趋于保守,他们更看重传统模式下现实情景中红包所赋予的仪式感,所以无论是当地人的生活情境还是媒介语境,获评中国2014年十大新词的“微信红包”在新加坡几乎难觅踪影。(4)语言表述的“首因效应”。综合访谈反馈,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冰桶挑战)曾是Facebook上较热的分享主题,且该事件由国外传入国内,占据时空优势,英文版表述的辨识度和语言的传播力均明显高出其中文表述“冰桶挑战”。类似情况还表现在“(杭州)20集团国家峰会”与“杭州G20峰会”“阅兵Blues”与“阅兵蓝”等语言表述中。(5)中新两国重大事件的时间对冲。2015年7月,新加坡植物园申遗成功与8月9日的新加坡国庆均处于2015年的抽样月份(7月16日—8月15日),因此先是有关该国首次申遗成功的系列报道,后是各种国庆议题与航空精锐防卫表演等重大活动占据重要版面,所以相关词汇的映射频率因报道版面的减少和报道议题的相对集中而明显减少。(6)华文读写能力下降。读写能力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语言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在英语主导的语言环境,华语的使用已经部分出现语言与文字、听说与读写的不均衡发展。年长者普遍希望子女能够书写中国汉字,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接受访谈的年轻华人母亲也表示,“儿子会写一些,有时也会看中文,但是有些他不能理解,有时候他会让我用英文解释给他”。一位40岁左右的华人女性则坦言,“我说华语没问题的,我(只)认识经文,……但是不(会)看中文”。(7)语言输出国的国家影响力。随着近几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快速发展,不断积聚事件传播载体的语言热度,使得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显著增强,从情感动机和现实需求上更愿意接触并主动融入华语传播。(8)其他相关因素。在实地调研中,本研究还发现马航客机失联及其相关航空安全事件曾一度严重影响中国赴新旅游的人次和一些国际交流活动,而这对于汉语在新加坡的语言交流与传播亦是不利的影响因素之一。

与年度新词、热词、流行语相比,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因素还涉及平台影响因素与语言区隔因素。2014—2016年中国微信用户数量呈现几何层级的增量发展,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很大程度得益于中文社交平台,而这恰恰是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新加坡最大的不同之处。另外,网络流行语属于一种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特定群体为了凸显其自身而广泛使用的带有文化区隔或文化标签的词汇,因此具有对主流文化天然的“对抗”特质,各种社群在选择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区隔度。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因此很难要求严肃文风的文本中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很难在联合早报网和《联合早报》上获得较高映射度的又一主要原因。

六、结语

经过对新加坡国内华文媒体上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描摹与当地华人华侨的深度访谈,本研究认为影响新加坡华语传播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中新两国外交环境、中新两国重大事件的时间对冲、中新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对比以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国家的综合性影响(含语言表述的“首因效应”、移民政策等)为外部因素,目标国语言气候、当地华语人群华语读写能力的下降、社会情境和文化差异为内部影响因素。此外,还有诸如航空安全、签证与留学政策调整等其他的一些阶段性影响因素。就外部影响因素分析,除中新两国外交关系具有不确定因素外,目前的情况是有利于华语的交流与传播的,而这对于内部因素的趋利转化又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影响力。

[1] 李大玖.海外华文网络媒体——跨文化语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2] 刘康杰,夏春平.新媒体淘汰报纸?——五大洲31国59家海外华文报纸调查[J].新闻大学,2015(1).

[3] 赵靳秋,郝晓鸣.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影响下的《联合早报》与华人身份认同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09(12).

[4] 程曼丽.改革开放30年海外华文传媒发展与变迁[M]//新闻学论集(第21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94-106.

G206

A

1007-8444(2017)06-0615-08

2017-09-25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的海外传播、影响力与评价研究”(YB125-125)。

田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经济与管理、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孙义清

猜你喜欢

联合早报词频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25年来中国修辞研究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基于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社科课题立项数据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新计划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
汉语音节累积词频对同音字听觉词汇表征的激活作用*